编者按:10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0余名参赛选手经过42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文 | 纪晨
郝菲:工作十年的最好肯定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四名郝菲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决赛中,来自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郝菲获得了第四名。
郝菲出生在北京,小学三年级起跟随男中音朱孟文学习美声,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的银河合唱团。小学五年级,郝菲考入杨鸿年创办的北京爱乐合唱团,之后一直在“杨团”担任领唱。高一时,在杨鸿年的推荐下,她开始跟随女高音王秋棃学习美声。2008年,她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校期间,郝菲曾获得第42届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中国选拔赛第一名。
2013年,毕业后的郝菲考入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经过一年多在合唱团的历练,2015年,中央歌剧院为歌剧《托斯卡》选角时,郝菲获得了饰演“托斯卡”的机会。这次演出后,郝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她也从一名合唱团成员成为中央歌剧院的独唱演员。之后她以学习组成员的身份,参加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饰演“布伦希尔德”)、《图兰朵》(饰演“图兰朵”)的排练。
工作后,郝菲的生活都围绕着一部部歌剧展开,首次参加金钟奖是两年前。“当时单位发了一个金钟奖即将开始报名的通知,中央歌剧院可以选送选手参加比赛。”郝菲于是就报名了。然而,在歌剧院工作期间,郝菲都是集中学习整部歌剧,很少会针对具体歌曲进行反复打磨。再加上那时她刚刚成为新手妈妈,工作、家庭之余还要备赛,“曲目都是临时准备的,决赛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歌词不要出错。”最终,她在2021年金钟奖决赛中成绩排名第九。
今年,郝菲再次获得了参加金钟奖的机会,并通过一轮轮比赛顺利进入决赛。决赛轮选手须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唱,这对歌剧演员来说是非常熟悉且擅长的,“尤其我的嗓音是大号女高音,相比钢琴,和交响乐团合作更能显示出我的优点。”
决赛现场,她带来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中的咏叹调“逝去的妈妈”和《民族复兴》两首作品。今年初,郝菲曾在音乐会上演唱过“逝去的妈妈”。“当时,中央歌剧院的指挥袁丁老师觉得这首作品特别适合我,就力荐音乐会上由我来演唱它。”在袁丁的推荐下,她学习、演唱了“逝去的妈妈”,也觉得这部作品确实非常适合自己,“整首作品都在我特别擅长的音域里,我唱起来很舒服。它的旋律也特别打动我,在演唱时,自己是发自内心地感动。”
另一首作品《民族复兴》,是郝菲首次和交响乐团合作。“这首作品由王英志作词,张毅作曲,是他们为迪里拜尔老师专门打造的一首作品。我特别喜欢这首原创作品。无论结果如何,能在金钟奖这么重要的平台上,与交响乐团一起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作品,我已经很满足了。”
在她看来,走上歌剧舞台后再来参加比赛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和同为选手的学生相比,自己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能投入到备赛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近两年,她在莫扎特歌剧《唐璜》中饰演第一女主角“安娜”,在普契尼歌剧《修女》中饰演第一女主角“安杰利卡”。此次直到开赛前两个月,她才开始着手准备曲目。获奖后,郝菲第一个感受是,“太好了,这个成绩没有给中央歌剧院丢脸,也非常感谢迪里拜尔老师多年的栽培。”
郝菲坦言,“作为一个北京孩子,从读书到工作,我的每一步都很顺利,感觉自己也没有受到过挫折,一路被老师和单位保护得很好。自从当了妈妈,很大一部分精力被分散,也是从去年起才重新找回歌唱的状态。今年能获得金钟奖,可以说是对我回归舞台的一种肯定,也是送给我工作十年的一份大礼。”未来,郝菲希望能在歌剧舞台上塑造更多人物,把更多作品带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