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深度专访 | 最大“反差萌”的新生代钢琴家——罗维
2021-10-27 15:48:53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最初知道钢琴家罗维,是在看了几篇有关她的文章之后。当时大致了解到她5岁开始学琴,在多个国际比赛获得“第一”,学成于中国和美国最顶级的音乐学府,是“郎朗小师妹”、“环球唱片艺术家”、“格拉夫曼学生”、“吉莫尔杰出青年艺术家”……

因为每天看艺术家履历,对于文字标签产生了“免疫”,为了对罗维有更多了解,便特意去看了她的演奏视频和日常Vlog,然后才对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钢琴家产生了更多感性的初步印象。其中隐隐发觉她有一种反差萌。

 

不弹琴时的她和弹琴时的她,仿佛两个不同的罗维,但也并不是她近期“冰火之歌”主题演奏会表现的“冷与热”的反差,而是一个生活中纯真甜美的罗维和一个艺术上帅气自如的罗维。

 

 

当然,这样的概括依旧片面,但是通过这篇采访,也许我们可以更靠近一个丰富真实立体的钢琴家——罗维。

 

在你个人视频号里,看到你8岁时演奏的舒曼《阿贝格变奏曲》,展现出非常好的乐感!你觉得自己最突出的音乐天赋表现在哪?你如何看待音乐天赋这个东西?

小时候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我不太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太爱说话。只有在钢琴面前,才有表达欲望。用钢琴表达是我喜欢的方式。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这样。

五岁时,我特别喜欢钢琴的声音。其实我家里没有学音乐的,我妈妈是作家,爸爸从事和数学相关的工作,小时候,他们带我去看芭蕾舞,我对芭蕾音乐非常喜欢。

很多朋友说,见到我的人和听我音乐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见我的人会觉得这是个20多岁的小女生,但听我弹琴会觉得很老成。有很多内心不好说的东西,我都会用音乐去表达。很强的音乐表达欲,也许是音乐天赋的表现之一吧。

我觉得天赋要在我百分之二百努力的前提下,才会显现出来。就拿跳舞举例,如果我想表达“天鹅之死”,灵感让我体会到天鹅死前非常忧伤无助,但由于不够努力刻苦,导致我的肢体无法跟上我的“天赋”或“灵感”。这是经常的事。所以,一切努力、技术或者其他的原因都是为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服务的。光有灵感不够,需要付出足够的“血和泪”,才能把灵感显现出来。

 

 

就你刚刚所说的,朋友们觉得你台下和台上反差很大。其实在看过你的视频号之后,我也有这种感觉,生活中的你似乎给人感觉是甜美纯真型的,但是你的演奏力量感很强,时常呈现出“酷的”甚至“凶残”的一面,有一种强烈的“反差萌”!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你的个人特质,你自己认为是什么?

 

我觉得第一个是认真吧,就是比较较真;

第二个,我觉得我还是挺善良的。善良可能是代表爱和真诚吧,就是一种同理心。如果没有这个,就无法对作曲家想表达的东西感同身受。如果自己都没感受到,那肯定无法向观众传达。我喜欢小动物,私下挺卡哇伊的;

 

 

最后我觉得是抗争和自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真相并不像音乐世界那么纯粹美好,尤其像疫情以来,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难以改变的世俗的规则。这是需要抗争的。为了保护自己对音乐最本真的热爱,需要不断同外界同自我进行抗争。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现在“内卷”这么厉害,如果不能和“内卷”抗争的话,你就会被卷进去。

那你是怎么看待“躺平”呢?

我想知道为什么要躺平。如果能给我一个理由说,今天躺平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抗争,那是可以理解的。

斗争是否能改变什么,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仔细想过,对外界,的确我们能改变的东西很少,所以抗争不是和外界去斗,而是和自己去斗,要让自己知道,也许你怎么努力,都不会取得什么成就,但你还是愿意去付出自己的百分之二百。因为你热爱。就像开始说的,因为你八岁时候在音乐面前那么自如。

抗争不是为了和别人怎么样,而是为了成全自己。我们的初心很容易歪掉,抗争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千万不能让自己太舒服,一旦如此就是下坡路的开始。

 

 

前面提到,妈妈是作家,爸爸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他们的职业对你的职业选择或者音乐理解有何影响吗?

我觉得有间接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家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在我小时候,妈妈经常会在睡前为我读一些国内外的名著。像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记得那时候我年纪非常小。不管是熏陶也好灌输也好,成长氛围挺重要的。

另外,他们都是很独立的人。记得我当时跟他们说,自己要学音乐,他们表示支持并告诉我,只要是我认定的,无论是我想学法律或者转学商业,他们都支持。所以他们是非常开明的家长,而且也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在支持我。我觉得很幸运。环境上的影响特别大。他们不会干涉我的职业选择,但会经常提醒我,要保持清醒和冷静。

 

在成为职业钢琴家的过程中,你觉得最煎熬的阶段,或者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有艺术上的,也是事业上的。

艺术上的话,因为刚去美国时我才13岁(快十年了),一开始都不太适应,哪怕我的专业老师对我非常照顾。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钢琴家,不知道自己要弹什么。这期间经历了很漫长的自我寻找的过程。直到后来,我发现我就是喜欢弹普罗科菲耶夫,或是新古典,或者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慢慢才找到了自己弹琴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和语言。这个过程经历了很多不自信。在国外很孤独,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兜兜转转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很煎熬的过程。

 

记得有一次过圣诞节,整个学校放假了,没有学生练琴。我早上七点半进琴房,直到晚上十点多都一直泡在琴房里。整个楼里只有我和保安。整个人都沉浸在自我寻找的过程中,就挺痛苦的。后来演出逐渐多了起来,签了经纪公司,慢慢才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音乐家。这对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也有帮助。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一个人的音乐最后呈现出什么样子,跟这个人的本质是有关系的。

比如我,如果内心是比较挣扎或者痛苦的,那段时间就一定喜欢去弹比较压抑的像肖斯塔科维奇,或者跟战争相关的(我弹过很多和战争有关的作品)。在那些曲子里,你可以找到安慰和力量感。有时候觉得自己要垮掉,在外面跑演出,很累很辛苦,音乐成为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除了自己,音乐本身的震撼力是足以支撑我走下去的东西。它就像是支撑着我的脊椎一样。

 

 

事业上的话,你知道柯蒂斯音乐学院里都是顶尖的独奏家。像郎朗、王羽佳、张昊辰……只有最优秀的,才有机会在比赛中获胜,或者签唱片公司。当时有一段时间我专注在学校音乐会,我知道有类似“听探”的经纪人会来挖掘新人。

大概在我15岁时,有经纪人找到我,说想签我做Opus 3的演奏家。这是纽约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不过当时我并不了解这些。他们说:“你很年轻,先从附近的最小的地方开始弹。”后来我一路演到纽约、芝加哥、圣地亚哥……和交响乐团慢慢一场场积累起来。通过弹这些曲子,它们塑造了我,给了我力量,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目前来说,你觉得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最贴合你的内心,可以这样理解吗?

可以这样理解!对,我想表达的,他们写出来了。俄罗斯的作品给人有很浓烈的悲剧性色彩。

是的,而且你演奏出的那种力量感,和你生活中的形象真的有很大反差。你怎样确信你弹出来的样子就是作曲家想写出来的样子?很多国际知名评论对你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给予很高的赞誉。你是怎样“接近”作品或者挖掘作品内涵的?

一般我会这样做,第一次听某些曲子时,有些可能打动我,有些可能完全是震撼!普罗科菲耶夫就属于后者,这是从感性的层面来说。

然后,我就很想弹好它,我会从理性上去分析,会去了解作曲家是什么性格的人。像普罗科菲耶夫,他是棱角很分明的人,也许表面上温温的,但他内心是一个童真、无畏,充满调侃感觉的人。

由于那个时代压迫性很强,社会对音乐家非常不友好,每个音乐家表达自我反抗的方式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写出了浪漫线条,肖斯塔科维奇写出了压抑尖叫,而普罗科菲耶夫给人一种“你们怎样我不管,反正我就这样”的感觉,我没有发现别的作曲家像他这样大胆,他作品里的节奏和声体现出这一点。可能斯特拉文斯基有,但普罗科菲耶夫的大胆全都包裹在古典的格式和框架之内,他写的依然是古典的协奏曲、奏鸣曲,他不像斯特拉文斯基完全打破了古典的“壳”,他是在古典的框架内隐藏着一颗朋克反叛的心脏。

 

 

你肯定已经弹过很多风格的作品了,除了俄派,还有没有你青睐的?

除了普罗科菲耶夫,我还喜欢拉威尔。他的某些作品也展现出一种袖手旁观的“局外人”的感觉。我喜欢他们站在局外,非常清醒的状态。拉威尔的某些作品在我看来也有调侃和嘲讽,只是他的表现手法不同。而且他的作品非常精致,有着严密的结构。

 

 

刚刚说了两个人,一个普罗科菲耶夫,一个拉威尔,其实看你的视频,给人感觉就好像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你的内在和外在。俄派的战斗和反叛,法派的精致……

哈哈哈,真的吗?或许有一点吧!

那再来谈谈你的学习经历。你5岁开始学琴,10岁进入上音师从唐哲老师,13岁考上柯蒂斯音乐学院,之后9年一直师从大家熟知的格拉夫曼和麦克唐纳教授。这样算来,你在中国学习钢琴的时间和在美国学习的时间貌似差不多长,这两个学琴阶段对你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是的,在国内7年,在国外9年。

在国内打了基础,在上海学习让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我11岁时参加各大比赛,去参加各种大师课。唐哲教授的教学理念非常先进,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是美国学成归来的双博士,他的的方式一直让我受益于今。当然也帮助当时13岁的我很好地过度到去美国学习。

 

 

我在美国有两个专业老师,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格拉夫曼其实更倾向于从结构和格局这些整体方面着手。他会像家人一样谈如何做人等等,而麦克唐纳教授在一开始非常注意细节,可能一两个月就讲几页乐谱,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会逐渐引导你去思考,比如他会问“这首曲子,你是从脑袋里弹出来的,还是从心里弹出来的?”这些问题会让我去反思自己的演奏。

在他们看来,我的个人想法非常重要。他们会告诉我,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正确答案,如果你能弹出更好的声音,如果你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自成体系的弹法,那他们支持!你会发现,格拉夫曼的学生都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他会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然后放大它。我们不缺技术好的钢琴家,但是我们缺乏有个性和有自己思想体系、能启迪人的思想的艺术家。在这方面,他们非常重视。

 

那你怎样平衡好个人风格和作品本身的内涵呢?

所以我尽量选择我和作曲家想表达的内容相一致的作品。就像普罗科菲耶夫写的东西正好是我想表达的,那不就不谋而合了吗?当然,如果音乐厅不同,琴不同,演奏上需要些微调整,但本质上讲,我和作曲家想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就像“本色出演”一样。

我也弹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小时候也弹很多巴赫的作品,这些需要我挖掘自己比如说理性或者清醒的那一面。我尽最大的努力去感受作曲家当时写这首作品时的心情和他本身的内在性格。如果我能体会到,而且是我想表达的,那我就会相信自己的直觉。

 

 

英国留声机评价你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加入当代令人瞩目的钢琴家Danill Trifonov和Igor Levit的行列,你怎样看待这个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

我觉得很荣幸!他们都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演奏风格非常鲜明,你一听就知道,那是Trifonov或者Levit.

他们是你的偶像?

确切地说,也不算偶像吧,应该是学习的榜样,其实我的偶像是霍洛维兹。

你的师祖(霍洛维兹是格拉夫曼的老师)。

对,我和羽佳都非常喜欢霍洛维兹。经常追着格拉夫曼问,霍洛维兹是什么样的啊?上课是什么样的啊?

那老师怎样评价他的老师呢?

他只是直接说,霍洛维兹上课时会告诉他,踏板怎么踩之类的……比如我弹的一首《悲歌》,霍洛维兹录过很多版本,有一版特别棒,记得我问如果是霍洛维兹来弹,他会怎样弹?格拉夫曼说,你想象一下,如果是歌唱家来演唱,他会怎样分句?所以他会把霍洛维兹讲的东西告诉我。

有没有你欣赏的女性钢琴家?

可能是阿格里奇!

你觉得你们有某些方面的共同点吗?

都是长头发?

哈哈,你们两个貌似长得有点像?气质上。阿格里奇年轻时看起来也很萌……

内心更是火热!

 


 

 

确实!女钢琴家的演出服常常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你通常怎样选择自己的演出服?

其实,我所做的一切,不管是服装,还是以后演出可能会加的灯光、装置,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以及我拍的艺术照,或者文案、策划,还有发型等等,我希望都是和我想表达的音乐和我的内在性格一致的。如果西装、裤子能表达我想表达的,我就会去穿它。比如普罗科菲耶夫在我脑海里是黑色和红色,我会选择相应的服装去为音乐增色。

 

 

你才22岁,作为年轻音乐家在传播古典音乐方面是怎样的想法?因为人们常觉得古典音乐有距离感,怎样让它变得更“亲民”呢?

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朋友一起来听古典音乐。像我的B站和视频号里,有很多比我小的年轻乐迷,他们都叫我姐姐,他们说本来从不听古典音乐,而是喜欢动漫二次元之类的,但是看到一个年轻的小姐姐那么认真投入地在弄古典音乐,点进主页一看,结果喜欢上普罗科菲耶夫了,发现这就是那个年代的Rock & Roll。

我不拒绝把其他的艺术形式和古典音乐结合起来,像电子设备或者高科技。大家觉得古典音乐有距离感,是因为不够理解它。如果能通过更多的方式,辅助观众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或者钢琴家为什么这样策划,这样传播或许更容易。只有理解才能产生共鸣。

 

你每天练习多长时间?

六七个小时吧。

哇,这么久!不过,这其实也是你的工作。

对,这就是我的工作,练习不够的话,就没有办法充分展现音乐。上台前如果还要想是哪些音,那怎么可能去表达你想表达的呢?

那对记忆力是个很大的挑战啊!

不仅对记忆力,对很多方面都有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弹这种大曲子,一个女孩子的磁场或者气场容易镇不住。有时候觉得自己发不出小宇宙去掌控那么大的曲子,用自己的能量去调动观众。所以我每天需要给自己放空的时间。去健身房、看书,给自己“充电”,这样才有可能在音乐中把自己完全调动起来,从而调动观众。
 


 

就你认识的很多杰出钢琴家来看,他们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艺术生命力的?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觉得他们都非常会生活。他们都是有趣的灵魂。在音乐之外,他们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活。如果没有生活,每天只是练琴而没有思考的话,不会成为好的音乐家。就我了解的来说,他们都非常善于思考,而且都和这个世界保持一点距离。他们一定非常敏感而且敏锐。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他们充电,让他们吸取养分,然后才能在舞台上绽放。有生活了,才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