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单簧管演奏家郭月强:勇于实践,要做到与观众有高度的共鸣
2021-02-09 11:58: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单簧管,又叫黑管或克拉管、竖笛等,人们称它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它的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有这样一支很活跃的颇有影响的室内乐团,是以演奏音乐史上经典单簧管音乐为主的室内乐重奏团,乐团于2018年7月创立,名为“克拉瑞欧Clar-rio”。乐团时常在各地举办“Clar-rio”克拉瑞欧单簧管主题音乐会,很受观众和业内人士肯定和好评。






 

   乐团创立人郭月强出生于个音乐世家,13岁时受爷爷启蒙,开始学习单簧管。一年之后,跟随沈阳音乐学院著名教育家、演奏家、董德军教授进行系统学习,并于同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中学。2001年,郭月强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读本科学士学位,并有幸师从著名单簧管教育家迟铮先生,并在大学的四年生活中多次举办个人独奏及重奏音乐会,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同时,他还为作曲系优秀师生首演了大量新作品,深受好评,很多优秀作品还灌制CD出版发行。

   2008年开始,郭月强定期受邀担任国内各大一线交响乐团客座演奏家演奏音乐会,很多合作过的指挥家对他的演奏都给予了高度赞扬,这其中就包括指挥家张艺、吕嘉、俞峰、胡咏言、杨洋、张国勇、李心草、汤沐海等。
 

   2009年,他赴日本大阪参加第11届国际音乐大赛(单簧管比赛),在强手如林的国际比赛舞台上,他以精湛的技艺荣获G组银奖(金奖空缺)。这是目前为止该项比赛中国单簧管演奏家获得的最高奖项。他在独奏和乐团演奏领域中频创佳绩,是唯一一位在罗马尼亚、日本和中国三个国际单簧管比赛中均获得奖项的中国单簧管演奏家。

   除了日常繁重的演奏任务,郭月强还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单簧管教育家,2015年,他受邀参加中韩第一届管乐交流大赛担任评委及闭幕式特邀演奏嘉宾。

   近日郭月强与钢琴家于泊洋录制了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作品合集单簧管与钢琴版的全球首版录音作品,深受好评。籍此机会,中国音乐网、《音乐家》杂志对他做了一次专访。

   记者:单簧管俗称“黑管”,这个“黑”字用得极妙。不光这件乐器本身是黑色的,连它的声音也令人联想起神秘莫测的黑色。能否和我们读者聊聊一下您和这件神秘的乐器的结缘、学习过程以及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郭:我与这个乐器结缘是受我爷爷他老人家的影响,从小我在他的家庭演奏中受到熏陶,由于耳濡目染,儿时就对单簧管有着深深的喜爱。后来在爷爷的启发下开始单簧管的学习,至今已经与这样乐器相伴近30年了。不过,刚开始学习黑管的时候也是非常枯燥的,每天从一步步基本功开始练习,随着日趋成熟不再枯燥,直到到多次出去参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应变能力,从中获得了很多自信并深深的爱上了这份演奏事业。

   记者:历来的作曲家们为单簧管而写的协奏曲数量很少,但其中却有一篇难得的极品——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您在演绎这首作品的时候,有哪些心得体会?

   郭:莫扎特的这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我已经记不得演奏过多少次了,但是每一个年龄段演绎这首作品时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演奏,都会有新的惊喜和感受。这部作品是单簧管作品当中最有名的,它可以说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莫扎特把生命最后几年所有的心血几乎都倾注到这部作品当中了,希望大家在聆听这部作品的时候,会从中得到精神抚慰。
 

   记者:在交响音乐中,单簧管的神来之笔举不胜举。能否和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例子?

   郭:交响乐队在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在音乐舞台上占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交响乐队又被称为管弦乐队,是由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四大体系组成。单簧管作为交响乐队木管体系中产生较晚的乐器一经使用便使得交响乐团的音乐语言更加丰富,随着交响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内容的扩大,单簧管在交响乐队中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如在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作者充分的挖掘了单簧管的音质特色,使其与钢琴旋律交织进行,即弥补了钢琴音色的单一,同时也让旋律产生出了层层递进的关系,让旋律的戏剧冲突得到体现进而增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如在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中,作者就采用了A调单簧管来表达出细腻婉转的情感,再加入单簧管所特有的哀怨的音色特征,更给作品带来了深沉的感觉,使得作品内容更加突出,音乐表情更加丰富。

   记者:除了在独奏和乐团演奏领域中频创佳绩,您在室内乐演奏方面也是一位勇于实践的艺术家。创立“Clari-tet”克拉泰特和“Clar-rio”克拉瑞欧单簧管主题音乐会,相信您有很多想说的,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缘由和故事?

   郭:室内乐演奏是对音乐家修养和艺术水准有很大挑战同时也是有很大提升的门类。我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很多国内年轻的音乐家们一起发掘并演奏很多优秀的室内乐作品,比如在2018年初“Clari-tet”克拉泰特五重奏在全国保利院线的巡演,我们就策划了一套致敬莫扎特大师的作品,而后的“Clar-rio”克拉瑞欧三在重奏我们也演奏了布鲁赫和于京君的作品,这些都是与单簧管相关联,但是又很难在国内舞台上演奏的艺术精品!

   记者:就在前几天,您与钢琴家于泊洋录制了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作品合集单簧管与钢琴版的全球首版录音作品,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件事如何?

   郭:能参与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的电音音乐合集单簧管与钢琴改编版的全球首版录音作品,我很荣幸。能将这些很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旋律通过单簧管与钢琴的形式演奏出来分享给大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日后我们也计划把这一套作品带上音乐会的舞台,让这最优美的旋律响彻音乐厅的舞台。

   记者:恭喜您在2020年9月被乌克兰国立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学院授予单簧管荣誉教授称号,您是目前我国唯一受此殊荣的单簧管演奏家。能否和我们聊聊我国的音乐演出、音乐教育等方面该从国外借鉴什么?

   郭:首先在音乐演出方面,我认为我们国内有许许多多的乐团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标准了。国外的听众大多数从小就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他们对古典音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听音乐会,从而发掘新的感受。这就是让人们尽量早接触音乐的好处。在音乐教育方面,我国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向国外借鉴,从小的系统性培养和教育很重要。我所教的国外的一些孩子里,有许多是从三五岁就开始学钢琴、识谱。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尽早地系统学习音乐对于孩子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记者:您曾受邀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单簧管组评委及闭幕式演奏嘉宾。这么多年音乐之路上您也参加过比赛,对于学生,您会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音乐比赛吗?参加比赛选曲方面有没有一些经验和诀窍呢?有没有克服上台紧张的小秘诀和我们分享一下?

   郭:我非常赞同我的学生们去参加一些音乐类的比赛。无论是国内的也好,国际的也好,这都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肯定。即使在比赛场上没有拿到满意的名次,但是你已经站到那个舞台上,你就已经成功了。解决舞台紧张感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秘诀,这就像我们中国古话所讲的“艺高人胆大”,但是这个“艺高”从哪里来呢?那完全就是靠自己在平时的修炼了。熟能生巧,只有在非常熟的状态下,才能做到柔韧有余。如果说在自己还没有练习好,就直接上台的话,是我,也一样会紧张。音乐是在自己心里,把它表达出来,技术和对乐谱的熟悉程度是媒介,所以,平时的练习程度决定了你上台主要的心理状态。

   记者:您曾受邀参加中韩第一届管乐交流大赛担任评委及闭幕式特邀演奏嘉宾,您的学生刘雨辰也在比赛中获得青年组金奖。能否谈谈您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先进和新颖之处?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有“因材施教”,您教学过程中如何面对不同的学生?具体谈谈它的特色和效果好吗?

   郭:因材施教最先是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先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有些学生擅长于指法技巧,我会让这些学生练习一些指法难度比较高的曲目;有些学生擅长于音质音色方面,我会让这些学生练习一些着重于音质音色的曲目。当然了,在这个年龄段取长补短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光有技巧而没有音色,也不能只有音色而没有技巧,一定要全面发展。

   记者:您平时给学生布置的曲目会有一定范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吗?如果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对专业产生倦怠您会怎么引导?

   郭: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时会不由自主想拿起乐器去演奏它,我也会不断地鼓励孩子去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兴趣在其中会作为一个很大的动因。当然了,只要是学一样东西都会经过许多瓶颈,然而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瓶颈的突破。量变才能产生质变。当孩子遇到瓶颈了,感觉自己无法逾越时,我会用我的方式引导孩子按着正确的演奏方法一遍一遍地练习,总会有一天会“灵光一现”的,这是规律。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自己学音乐的感悟以及自己的音乐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吗?古人语,教学相长,对于单簧管教与学上面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心得与我们分享一下?

   郭:在我看来,单簧管演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观众喜欢。这就要求你演奏出的旋律要与观众有高度的共鸣,要把你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通过单簧管表现出来。单簧管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因为在我看来关于教育的事没有小事。孩子毕竟是孩子,可以讲是一张白纸,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今后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相比于现在很多条件要落后许多,老师们也都是极其极其严格的。我希望通过我将我们那个年代的师风师德传承、发扬下去。

   记者:很多学音乐的朋友有很多问题,比如即兴演奏的问题。您如何看待?

   郭:即兴演奏顾名思义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我们更容易通过即兴演奏来看到一个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一个优秀的即兴演奏家在演奏上所下的功夫可能往往要比演奏传统音乐的演奏家所下的功夫还要大。

   记者:您曾师从董德君教授、迟铮教授、范磊教授和指挥家胡咏言先生,并在艺术道路上得到指挥家张艺先生的大力扶持和栽培。您在跟随这些音乐大家学习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郭:通过和这些大家学习,我认为对德行修养学习的意义远大于专业。这一点我从每一位老师身上都耳濡目染地感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教师的使命却也不仅仅限于培养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对于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 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 负起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

   记者:谈谈对自己在音乐演出、音乐培训方面的规划和设想?

   郭:在音乐演出方面我希望能参与更多的演出,能将我的音乐分享给更多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