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
被誉为“最美钢琴家”的陈洁,13岁就被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与郎朗、李云迪并称为“中国三大国际钢琴艺术家”……闪着光的履历与数不清的美誉在身。不过在这之外,她只是一个专注的、不断的和音符“较劲”的年轻女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试着去留下一些能够跨越时间的,真正的经典之作。
01
时 间
8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
13岁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
16岁与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费城交响乐团成功首演;
2006年1月,“获美国纽约国际青年艺术家钢琴比赛”一等奖;
2011年,创办了上海首个纯理工高校的音乐系;
2018年,跨领域接受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学者的头衔……
自从三岁接触以来,陈洁与钢琴就结下了不解的羁绊,在这些令人艳羡的数字背后,是旁人难以理解的坚持。对于她来说,时间是每天自律的起床、热身、练习……严格的遵从钟表的行进。陈洁不否认自己的天赋,不过她知道,只有通过严格的练习与努力铺垫前面的百分之九十,才能在剩下的百分之十让天赋出场。
同时,时间对于陈洁而言也有着警示的意义,年轻像锋利的双刃,一面象征着她的潜力与才能,一面则意味着她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打磨、雕琢,直到创造出不受时间影响的隽永存在。
02
雕 琢
带着探索与创造性的理念,陈洁创作改编了许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题的曲目,并带上世界舞台:《黄河》、根据著名经典爱情故事《梁祝》改编的《梁祝钢琴协奏曲》……
还在2014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创了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早期电影默片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打破了单一演奏的模式,将传统与现代音乐进行多个维度的结合、达到新与旧的碰撞,陈洁的音乐也在这样的雕琢下越来越精进。
出于精益求精的想法,陈洁再一次走进了校园——哈佛大学。与13岁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的经历不同,这一次她更具有针对性,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跨领域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梅森学者的头衔。
Q
13岁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求学,这段经历留下的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陈洁:非常宝贵的就是有机会和世界顶级的音乐家们在一起。因为柯蒂斯学院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从大学开始,所以我觉得13岁就可以和18岁、很有成就的音乐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我觉得有一种非常巨大的伸张感。
Q
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成为钢琴界备受瞩目的新星,你认为天赋和练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陈洁: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大概的意思是,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达不到谈天赋的那个阶段,这句话讲得话糙理不糙。我觉得练习,这个努力是要铺垫到百分之90,然后可能是在最后的百分之10释放的才可能是天赋。
Q
为什么选择了钢琴这条道路?
陈洁:首先我觉得钢琴它是一个非常独立,可以自称派系的乐器。它不像很多其他的乐器可能需要伴舞、伴奏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这一点上,钢琴和我的性格很匹配。第二是因为,钢琴是一个幅度和内容非常丰富的乐器,它可以表现激昂澎湃,同时也可以表现柔情似水的感觉。
Q
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如何一步步雕琢自己的艺术造诣?
陈洁:大部分的人看到我们会觉得很精彩,但背后其实都是日复一日的自律。比如说我的生活是非常规律,我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起床,然后会有热身、练习。像现在我的身份又多了很多,比如艺术策划以及国际上的一些文化交流。所以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觉得都是日复一日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03
感 官
作为一名完美主义者,陈洁并不认可常规意义上的“好”,更想要触及到自己力所能及范围以外。在她眼里,一名好的音乐家、艺术家,肯定、必须是完美主义者,这种重质不重量的理念,让陈洁的专辑出得慢,却出得精,只想要为听众带来最好的体验。“如果自己不能够百分之一百的自信,那我宁愿不推出新的音乐。”
作者 _ lee
这位13岁上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天才,正用她的力量一点点影响着这个世界。
由于半个小时后要上台,坐在我面前的钢琴家陈洁还被化妆师追着补妆。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她的手。比起她精致的妆容,她的手十分朴素,指盖圆润,手指弯曲的弧度仿佛即将落在琴键上。
在年轻一代的钢琴家中,陈洁总被称为“天才”。
13岁考入所有琴童向往的柯蒂斯音乐学院,16岁与“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费城交响乐团演出,之后还获得11个国际奖项。
2008年,她入选美国权威古典音乐电台KDFC“中国30岁以下古典音乐代表人物”。2011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钢琴家”,她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这份傲人的履历,或许是因为对她钢琴家阿格里奇的崇拜,骨子里学了一股倔强劲儿。
从小就是学霸,不止是钢琴家
“我第一次听到钢琴声的时候我还非常小,可能大概三岁。当时我就记得非常像一个桌子的东西,为什么把盖子翻出开以后它就会发出声音来呢?”
所谓着迷都始于好奇。
陈洁并非出生在音乐世家,她说父母对于她走上艺术这条道路有点“无心插柳”的感觉。
没有父母预设的条条框框,陈洁觉得“能更加的听从我自己的内心。”
8岁时,她离开老家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小时候的陈洁是我们说的那种“三好学生”,兴趣爱好也非常广泛。
她13岁考取了美国著名的柯蒂斯音乐学院。这所名校有太多知名校友,像Samuel Barber、Leonard Bernstein、Peter Serkin,这些都是近代音乐史上的泰斗级人物。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郎朗。
但这所学校也以超高要求的全能发展闻名,文史哲学等都是学生的必修课。
“我刚去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刚开始会觉得有一点压力。但其实比我大的同学还是会用一种很平等的态度对我,还是可以讨论很多专业上的一些问题。”
16岁,她应邀与“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费城交响乐团以及著名指挥大师沃尔夫刚·萨瓦利什成功首演,从此便频繁地受邀与世界各大乐团合作,19岁就在美国15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
她还参加了许多国际性钢琴比赛,曾被人誉为“比赛达人”。比赛这件事对那时的她来说,是“检验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 她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2004年,“美国密苏里南方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第二届美国明尼苏达州明那波利斯市E-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2005年,“第11届以色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师赛”第四名;2006年,“获美国纽约国际青年艺术家钢琴比赛”一等奖等等等等。
的确,她证明了自己。
钢琴家鲁宾斯坦
拿奖拿到手软之后,她依然决定回国发展。我们很容易以为满墙奖状的人在生活中都很好强,她却歪了歪脑袋有些不太确定,“反正我对自己要求蛮高的。”
她的个人公众号有一句slogan:“不止是钢琴家。”
她创办了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并兼系主任,另一边又开起了自己的艺术中心,提供专业的音乐和美学教育,还经常请柯蒂斯的老师来举办大师班。
柯蒂斯音乐名家在陈洁艺术中心
“英语里面有一个词叫influencer,就是影响可以影响大家的人。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很多的关系都在重组,包括很多的职业都在被重新定义。但是influencer你能够影响一些人物、一些潮流的变化、影响到一些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我觉得这个是不会变的。”
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和要求。
“我是幸运的,很早就听到了内心的召唤”
著名天才钢琴家阿格里奇十分不爱练琴。她有句名言:“对我来说,观众从来都不重要。”
但大多数钢琴家的童年都非常刻苦,陈洁也不例外。
说起儿时练琴,她还是不停皱眉摇头。“说不苦是不可能的,我们非常小的时候就需要6到8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但她没有知难而退,最终成为钢琴家,两位家人对她的影响很大。一位是奶奶。一位是妈妈。
“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深切的感受到通过我的音乐可以带给别人快乐。我记得有一次我让……我的奶奶,她那段时间其实心情不是很好,但是她一听我弹琴她就会整个人一下焕发了生机,当时我就意识到其实我是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我当时就感觉到音乐的力量非常大。”
陈洁的诉说是有感染力的,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这样的经历,对于所谓天赋,她觉得更多是“幸运”,“我觉得我还是蛮早就找到了自己的conjure,就是召唤。”
采访当天,大家都在关注奥斯卡颁奖典礼。陈洁说今年她最喜欢《请以我的名字呼唤你》这部电影,“我还真觉得这个影片拍得很艺术”。她对美的要求主要遗传自母亲。
“我妈她从来都会第一时间指出我哪里做的不好,还是蛮严厉。比如穿衣服,我穿得好看的时候,她不会说什么,但是我只要我偶尔鞋带没有系好,或者哪天哪个扣子没有扣,她会第一时间指出来。她很完美主义。”
“但我现在想起来是蛮感激她的。”
你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吗?
是。
美育是最重要的
如今镜头前自信的陈洁,小时候和大多数中国的琴童一样,会羞于表达自己。“自信是一遍一遍的通过实践得来的。”
当时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对她来说,虽然过早地承担了学业压力,但比起国内的教育方式,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最可贵的是让她真正学会独立思考。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让她在教学时十分注重方法。
“其实我更希望教给他们一种发现美的态度。如果这种态度贯穿到他们一生当中的话,我觉得他们无论做什么,不说很成功,但是起码自己都会很快乐。”
2011年她创办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时,许多人觉得不解。如果有人提问,“给理工学生教音乐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她应该是最佳答主。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其实很多理科生他们都有一颗渴望艺术渴望美的心,只不过可能过去文理分开的时候没有平台展示这颗他们追求美的心。过去总是误认为好像理工科的孩子他们会比较木讷,但其实不是,我觉得他们内心非常火热。”
文理分科影响了中国教育很多年,如今渐渐被取缔。说起这些理工科的学生,陈洁眼里充满宠溺。
听得出来她是一个开明的老师。她还鼓励学生组了一只蛮不错的电声乐队,经常搞露天草坪音乐节,摇滚不插电那种。“只要年轻人他自己喜欢,想去表达,我觉得就是好的,我会鼓励。”他们反而给她带去很多惊喜。
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新春音乐会 来自陈洁微博
又是音乐系主任,又要兼顾艺术中心,她却不觉得有什么冲突。她给自己的安排是60%的演出,40%的教育。
演出对于她来说,是严肃的,也是绝对迷人的。她透露今年自己也会尝试很多跨界的实景演出,但是要暂时保密。
“有记得有一次演出完,一个老太太她拉住我的手,然后她说她其实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她说她通过我的音乐它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的世界。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能够带给人快乐,就是在帮到这个世界做一些什么。
现在我开始做一些教育,我觉得可能能真正地帮助一代人。我也希望将来我可以看到我的小学生长大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人,心态各方面都非常好,我觉得我会非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