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你真的认识她吗?| 专访琵琶演奏家赵聪
2018-08-20 17:53:00 发表 | 来源:橄榄古典音乐

2016年在杭州G20峰会上

著名琵琶演奏家 赵聪

一曲技惊四座的《春江花月夜》迅速传开

让世界认识了她和她的琵琶

 

       提到赵聪,大家普遍就会想到G20峰会上的精彩演出,但如果你只听过她演奏过的传统版《春江花月夜》,那你不算真正地认识她。

       作为中国少有的作曲与演奏兼顾的琵琶演奏家,技术精湛的演奏、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新颖流畅的创作作品,以及她在国际上多方面的成就,使得她成为当今很难被忽视的琵琶演奏家。在近期赵聪与苏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泱泱国风”后,小编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大气爽朗的“琵琶行者”。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硕士导师;

       ◆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大学艺术总团顾问,中国民乐国际网CEO;

       ◆美国苹果公司特聘作曲家,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艺术访问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设计的“背负式琵琶”获得国家专利;

       ◆先后出版个人专辑《卡门》《聆听中国》《经典永恒》《琵琶新语》,个人创作琵琶协奏曲《丝路飞天》、琵琶协奏曲《福吉天长》、琵琶组曲《乐鸣东方》等;

       ◆先后出访过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等五十几个国家及地区,40余位外国元首聆听过她的琴声;

       ◆英国卫报评论:“赵聪完美的演奏,让中国民乐充满希望”。

·

·

·

       1.不可多得的良师

       1. 你的父母都是艺术工作者,而且又毕业于中文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者的交织对你的学琴生涯的影响是什么?

       母亲是学古代汉语的,平时会跟着背一下古文,这种潜移默化,遇到一些传统曲目还是很有用的;父亲呢喜欢看很多各式各样的书,知识架构比较丰富,他们给予我的更多的是人生的趣味,而不是光要练琴,所以他们也支持我毕业后各式各样的尝试。

       2.你的老师们,琵琶教育家孙树林老师和李光华老师,对你的成长成才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两位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家。孙树林老师是汪派李延松先生的弟子,他是那种一丝不苟的,一个音都恨不得教好几堂课,不对就过不去的性格,所以从附中到上大学,这六年跟着孙树林老师打下了传统音乐坚实的基础,模仿学通传统音乐

       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和李光华老师呢,他是一个有名的因材施教的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而且是博采众长,另外老师心胸也非常宽广,在后来的各种尝试他都非常支持我,也会经常帮我出主意,所以在创作的路上非常感谢李光华老师。

       2.摘取环球唱片的“首张”荣誉

       ▲《聆听中国·月舞》是环球唱片首张民乐独奏专辑,由声响亚洲评委会主席汉斯·尼尔森携布拉格交响乐团共同演绎。除琵琶外,融诸多民族乐器,邀请国内顶尖民乐演奏家助阵,像邓建栋、戴亚、沈非等,又加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大胆又惊艳!

       3. 可以详细讲讲把录音样带递给尼尔森时的一些细节吗?

       挺有意思的,当时崔健老师的经纪人梁老师,把我和马久越老师带到声响亚洲评委会主席汉斯·尼尔森面前,一屋子的音乐人。我们把样带递给他,听完后他就再也没有和别人说过话,就说:“我要做这张专辑,我要做这张专辑的制作人”。就感觉一见如故吧,很感谢他。

       4.《聆听中国·月舞》那张唱片,这个标题是有什么含义吗?

       我其实起名的时候费了很多心思,因为这张专辑并不是只有琵琶,既然花费了这么多的精力,为什么不让世界多聆听下中国各乐器的声音?所以是和很多国内顶尖大师合作,各种乐器的展示,我希望它是一个聆听中国的概念,是一个新的东西,那么汉斯当时就比较喜欢月舞,觉得很浪漫很东方,所以最后就有了这个标题。

       5. 和马久越老师是怎么相识的?

       马久越老师是“新民乐”的发起人之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化做出了很多努力,所以当时中央民族乐团就请马久越老师做了“盛装民乐”这台演出,当时他在找一个能把他的作品完美的诠释出来的搭档,那时我也想尝试把传统的做现代化,所以就选择了《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请马老师改编,后面就共同在中央民族乐团的“盛装民乐”这台演出上开启了合作。

       3.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

       6.谈谈这次音乐会准备的丝路飞天吧。

       这首曲子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后,中央民族乐团委约我创作的,这是我人生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到现在为止,无论是独奏、民乐协奏、交响乐协奏、钢琴协奏的版本,每次演完都会激动不已。

       它是一个大的题材的作品,再现了大唐盛世,从细节到整个的辉煌有现代音乐语汇,有一种神来之笔的感觉,在敦煌采风回来很顺利地写了出来,再加上结尾部分是在美国写的,混合着东西方文化、时空穿梭的味道。

       我想很多好的能够留下的作品,都是碰撞出来的,作曲家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很想要写好的,但确实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第一个就能成功,也确实挺幸运的。

       7. 谈谈你最新的作品吧。

       最新的一部大型的琵琶协奏曲叫《乐鸣东方》,它比起之前的两部大型作品《玫瑰探戈》和《福吉天长》更上一层楼,这几个作品没有谁最好或者谁最喜欢,因为区别实在太大了。

       这是上海浦东政府委约创作的,也是我花时最长的一部作品,越往后越难写,总想超越之前的作品,所以去了上海和苏杭采风了很多次。我想东方女性的柔美和聪慧,随着时间的不同,不同的年代对美的不同的解释,是一个大的女性美学的概念,有典型东方女性精致的内在美,也有30年代大上海的海派文化,旗袍啊大波浪啊,也有当代大都市的繁华在里面,是一部非常有试验性的作品。

       很多专家评论说:“赵聪的音乐是有画面感的。”就是先有画面、颜色、味道,再用音乐把感受表达出来。用音乐讲故事,我想这就是我的音乐特点。

       8.在《国家宝藏》《国乐大典》等场合,你常会与其他名家合奏,那么几位不同器乐极具个性的演奏家在一起要如何协调演奏风格呢?

       音乐本身就有风格,那一切演奏的人都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如果是为了强调自己的个性,不注重音乐就没办法合作了。高手过招都会基于音乐场景的前提下进行,所以真的比较厉害的演奏家都会尊重音乐本身的表现,不会跳出这个前提,所以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容易且幸福的事情。

       9. 你经常用的是哪把琵琶,有看到过你有弹奏不同样式的琵琶,是会根据曲目或场景不同进行选择吗?

       琵琶确实有很多把,而且就像琅琊榜一样,都是榜上有名。我比较喜欢紫檀的声音,紫檀的声音非常结实,但是穿透力强又有内力。不同琵琶有不同的特点就像人声一样,有的是女高音,有的是男中音,像满瑞兴大师做的“妙音宁心”,它比较适合弹古曲,它比较浑厚,中低音部分比较突出;“慧灵天星”高音部分比较亮,弹现代作品比较好听,剩下的两把小叶紫檀的琵琶就比较中和,一般弹大型作品就会用那两把,看心情吧。

       4.与年岁和解

       10. 你觉得老一辈大师对琵琶传统杰作的演绎,和当代演奏家的诠释视角相比,有什么不同吗?比如春江花月夜这部作品。

       我觉得就像茶一样,龙井就是新的好,比如年轻人弹些新的作品、快速的东西,那就是新的好;有些普洱是越陈年越好,越醇厚越有时间的积淀越好,所以如果那种普洱茶是新的就永远达不到久远的厚重效果。老先生弹琴,一出手就是带着时间、带着浓厚传承的味道,年轻人是打死也学不到的,也不要想自己可以达到,不可能,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

       有些东西不要强求,就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要经过沉淀的,这是无法逾越的东西,所以我把《春江花月夜》现代化演绎了,但是我也从来没想放弃弹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一年比一年更有味道,会一直弹下去。

       11.演奏时纯粹的状态,越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越难达成,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笑)。在我小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外界干扰,可以很容易地达到那种纯粹的状态,再过了一段时间,就要开始在舞台上寻找一种所谓的投入,或者说迎合观众;慢慢得,又找到在舞台进入那种无人的境界,但是又特别害怕别人打扰,所以就特别理解穆特有一次在舞台上就急了,就因为有人对着她照相,特别容易“走火入魔”,你很想进入那个境界,但是总有人打扰你就会觉得很抓狂;等到现在 更加随性和随缘,举重若轻吧

       5.给青年人的话

       12. 你也有自己的乐团,近些年你也常与年轻音乐家合作演出及录制唱片,与年轻乐手合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年轻的乐手缺乏很多的舞台经验,会受环境、心理的影响,波动很大,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因为年轻还容易进入到某一种状态,纯粹的技术也更加的熟练,确实是需要帮助、陪伴他们成长

       13.你认为年轻的音乐家在发展自己的演奏事业时,是否需要有一定的“野心”或目标?

       在一定的年龄下,我觉得是一定要有的,对音乐的那种执着和在舞台上的表现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些顶级的演奏家内心必须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演奏专业,但是经历过浮躁期后再沉淀下来,会发现不是非得蹦的高别人才会看到你,只要内心充满了对音乐的真诚,日积月累,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