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 | 王昆“偷偷”听她演出
2016-04-03 00:00:46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官号
 
 
    说到女高音吴碧霞,绝对堪称中国乐坛一朵艳丽的奇葩。她先后师从邹文琴、金铁霖、郭淑珍、玛丽安娜·马拉斯,卡门·巴思洛普等声乐教育家,她是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的歌唱家。
 
 吴碧霞至今担任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自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留校后就开始了教师生涯。吴碧霞个子不高,一张娃娃脸,说不说话脸上都带着笑。信报记者跟她畅聊的两个多小时,性情爽朗的她不时地发出朗朗的笑声。她说,她学习西洋声乐并不是想成为洋人,而是要“拿来”洋为中用。
 
 
 全家戏痴  12岁一夜成名
 “我出生在湖南常德,父亲是花鼓戏演员,母亲是位喜爱文艺的老师,他们是志趣相投的一对儿。那时候,他俩经常拿着歌本在家里演唱,我和姐姐就在一旁当观众。”吴碧霞说,自己是湖湘文化滋养下长大的,从小就看父亲演戏,可以说是到了如饥似渴的狂热,小小的她对舞台对艺术就非常的崇拜。“我觉得舞台很神圣,也经常想象着自己将来站在那上边儿的样子。”
 
 3岁时,她坐在父亲腿上学的第一段花鼓戏。那时候,父亲并没有刻意地进行专业培养,教她唱戏只是大家娱乐的手段,夏天乘凉冬天烤火,大家就唱起来,也是这个小家庭传递爱的宝贵时间。“我对音乐的专注与投入是与生俱来的,经常是当音乐响起时我的灵魂就跟着音乐跑了。在音乐的情境里,我很难被打扰。这个时候,别人跟我聊天,我就跟不存在一样。”吴碧霞回忆,她小时候随时随地在唱歌,扫地也唱,走路也唱,一句话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候几乎都在唱歌。吴碧霞说:“我觉得我们全家都有点为戏痴狂的氛围”。
 
 12岁那年,常德电视台举办了一台纳凉晚会,在妈妈的“怂恿”下,吴碧霞参加了其中的比赛环节。小姑娘演唱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以绝对优势夺得少儿组比赛第一名。比赛一经电视播出,吴碧霞在当地立刻成了家喻户晓的小童星。她说:“那一年,我体验到了一夜成名的感觉,在常德我走到哪儿都会被人认出来。”接着,她又参加了湖南省重阳杯电视歌手大奖赛,再度收获了少儿组金奖。自己能走上专业道路,都是因为父母的执着。那时候,母亲利用所有积攒下来的假期,和扣工资换来的时间,陪着自己走南闯北。
 
 
 吴碧霞和她的父母 
 父亲患病“遗书激励着她”
 1990年,吴碧霞以专业和文化课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可就在她等来了录取通知书,也等来了父亲罹患癌症的诊断书。由于积劳成疾,父亲得了声带癌,最后靠嗓子吃饭的他不得不做了声带切除手术。她还记得,父亲在医院给自己写了一封“遗书”,一再告诫自己不管发生多大事情也不要放弃学习,而且要各科成绩达到第一,同时要孝敬母亲。
 
 在离开家乡来北京上学的火车上,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各项成绩均达到95分以上,三年成绩争取全优,保送上大学,能有机会上一次央视春晚。这几个理想后来都实现了。“在附中,我几乎没走过路,都是一路小跑,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周末,出去玩儿看电影约会吃饭,而这个时候是我最辛苦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当爸爸倒下的时候,我所能为家里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成绩,以报喜不报忧的方式让父亲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让她开心的是,在自己和家人的支持鼓励下,父亲也逐渐走出了病魔的阴影,重新站立起来。



戏比天大   “吞蛾几近失声”
 对于吴碧霞来说,父亲不但是艺术的启蒙者,也是人生导师,“戏比天大”这四个字是从小就被灌输到血液里的。吴碧霞回忆起当年的一件事情,那是1997年,她在海南参加中秋晚会,夜幕的聚光灯下满眼都是白色的飞蛾。吴碧霞说:“有两只蛾子飞到我的衣服里。我平时是个什么虫子都怕的人,但是为了保证演唱,我只好把它们夹死。最可怕是,当我演唱到《黄河泰山》高潮处,一只巨大的蛾子飞进了我的喉咙,作为职业演员我不能停下来,于是我本能地把它咽进去了,那一刻我瞬间感到脖子一下子粗了好多,但我还坚持又唱了一首半歌。”吴碧霞说,后来她才知道那只蛾子有毒,翅膀上那些有毒的粉末沾到了自己的声带上,这个“吞蛾”事件的后果是晚会之后她几近失声,两个月不但不能唱歌就连说话都困难。
 
 中西合璧   绝不是玩儿票
 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吴碧霞才知道在世界音乐大家庭里,除了中国民族音乐,还有交响乐还有西洋美声唱法。到大学,吴碧霞始终不断地研修着民族声乐的技法,但是也开始慢慢地演唱西洋歌剧。“这也是一种冒险,也有过担心万一西洋声乐没学成,把民族声乐也丢掉了。”在研究生一年级,吴碧霞用了半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实验。她选修了两门反差极大的艺术门类——河北梆子和西洋声乐,她的标准是两位老师都给她最高分——优,而且两位老师都不知道她同时在学着对方的学科。
 
 那段时间,她每天早起刷牙洗脸吃饭时,听河北梆子。早饭之后,开始用意大利语唱歌剧。“戏曲中讲究千斤念白四两唱,而在意大利歌剧中念字也非常重要。这半年,我把大量的功夫放在了意大利语的语言咬字上,效果非常显著。”半年下来,吴碧霞发现二者不但不冲突,甚至彼此相得益彰。
 
 吴碧霞兼顾中西绝不是玩儿票,而是有着极高的要求,她在国内外的比赛中都是佼佼者,她拿过全国声乐比赛民族唱法一等奖,也拿过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2003年,吴碧霞在京一周之内分别上演了两场音乐会,一场美声、一场民族。之后,在全国巡演中又开创了在一场音乐会中分为上半场美声下半场民族,即民族美声穿插演唱的演出形式,实现了“鱼和熊掌均可兼得”的神话,在音乐界掀起了“吴碧霞现象”。
 
 这些年,吴碧霞将这种艺术尝试也放在了她的歌剧事业中,她曾主演过《小二黑结婚》《西施》和《贾尼·斯基基》等风格完全不同的歌剧。尝到了中西合璧的甜头,如今身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吴碧霞也鼓励学生走自己这条路。

 
 厨娘被爱人“打回原形”
 歌唱家走下舞台,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也得生活得过日子。吴碧霞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先生邵琼是她的同班同学,也是后来的事业合作伙伴——她的经纪人。去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小春天。
 
 不当老师不做歌唱家的时候,她也像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去菜市场买菜、进厨房做菜,她说自己厨艺很好很精致。她太专注,做每一件事情都容易一根儿筋,她曾经有一个月时间执迷于厨房,好在作为经纪人的先生把她“逐出”厨房,她才被“打回原形”。
同学·爱人
 “恩爱是不能拿来秀的,日子就得一天一天地过。”吴碧霞的爱情就发生在身边,她的同学邵琼后来成为自己的人生伴侣,这在吴碧霞看来完全是平淡无奇的经历。“大家都是一穷二白,都是第一拨儿闯北京的年轻人,我们志同道合,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干出一番事业来。当是,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走到一起。”吴碧霞说,在选择上她不想找有权有钱的人或者成功人士,她心中的他一定是能够同甘共苦并且和自己一起成长的人。
 
 吴碧霞说:“现在回忆起来,当年最不容易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二胡专业出身的邵琼早一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电影乐团担任演奏员。他的宿舍是在地下室的二层,条件非常简陋。周末是两个人相见的日子,邵琼骑着自行车到汽车站来接吴碧霞。在路边买一份辣子炒鸡,两份米饭,回到那间“暗无天日”的宿舍是两个人最幸福的时刻。“那时候日子不好过,他每天也就是吃点榨菜、馒头、方便面,周末的那份辣子炒鸡算是改善生活了。”说到这儿,吴碧霞露出满脸的幸福。
 后来,吴碧霞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两人一拍即合的成为了一对事业搭档。妇唱夫随,邵琼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情,全权经营吴碧霞的歌唱事业。“他能把对我的爱,爱屋及乌地转移到对我事业上的支持,他真的为我付出了很多。”吴碧霞心中充满感激。


 
母亲·老师
 这几年,吴碧霞的工作重心已经从演员转移到教学岗位。当然,她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孩子的母亲。“有了宝宝之后,我的人生好像开启了另一扇门。过去的成绩辉煌以及挫折失败等等,在此刻都画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对于人生的上半程,我很知足,当我想要宝宝的时候,她就来了。我真的很感恩,所以给她起了名字叫做春天。”
 
 更让吴碧霞开心的是,小家伙的乐感节奏感绝对一流,而且记忆力超好。她一岁一个月就能从1数到10,四个半月开始叫爸爸,五个月的时候听到音乐开始哈哈大笑,并且根据节奏的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速度。“我的未来是战战兢兢的,当好一个妈妈和当好一个老师,都是我人生下半程的理想。最重要的还有,就是跟着宝宝一起成长。”
 
 有了孩子之后,吴碧霞觉得自己跟学生们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她说:“我在教自己的孩子时候,不厌其烦地重复,这是个培养耐心的过程。虽然我的学生们都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老师也要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厌其烦地去教导他们,而且尽可能地给他们最大的包容和鼓励。”
 
 因为长了一张娃娃脸,长不高的个子,性格又爽朗率真,她坐在学生中间根本看不出来谁是老师。“我就是个透明人,说上几句话,就可以从前额看到后脑勺。搞艺术的人,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
歌唱家·好厨娘
 作为家庭主妇,吴碧霞做得一手好饭菜,而且是那种细致入微的“厨娘”。比如说空心菜,她会把梗和叶子分开,叶子用蒜蓉炒,梗切成碎丁跟豆豉辣椒一起炒,一个空心菜可以做出两道菜。
 
 她说,她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曾经有一个月的时间她几乎沉迷美食制作,每天晚上想第二天做什么菜,一大早就去菜市场采购,中午做什么晚上吃什么,都有周密的计划。以至于邵琼被惊到了,几乎将她从厨房驱逐,专业做她的歌唱家和老师。
 
 不过,吴碧霞自信地说:“唱歌和做饭是两个不同的美的享受,我是一个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我如果不做歌唱家,只做个家庭主妇,也会做得相当好。”
 
 贵人
 王昆“偷偷”听演出
 吴碧霞说,自己很幸运,在她的一生中有很多伯乐和贵人。
 12岁那年,她跟随湖南省少儿艺术团进京参加六一儿童节的全国汇演。当时,母亲斗胆给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长的王昆先生写了一封信,咨询一下如何教一个12岁的孩子学习声乐,同时也希望她能到场去听一下女儿的演出并进行一些指点。那天的演出,谁也不知道,王昆先生“偷偷”坐在了观众席间。演出结束,王昆先生上台和演员握手,并且跟她说是收到了她母亲的信之后才来的。回到常德之后,她竟然接到了王昆先生的一封信,信中回复了很多母亲信中的疑虑和问题。
 


 
 美国教授:“跟我走”
 1997年,吴碧霞即将大学毕业,美国马里兰大学声乐系主任卡门·巴思洛普教授来校举办大师班。作为民族声乐系学生的吴碧霞没有资格参加,在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在最后一天大师课即将结束时,她得到了这个机会。现场,她为教授唱了一首《茶花女》的咏叹调。唱完之后,卡门教授一下子把她抱起来转了三圈,兴奋地对她说:“跟我去美国吧,读我的研究生,我给你全额奖学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2006年,吴碧霞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赴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与Marlena Kleinman Malas学习了一年之后,重新燃起了想跟卡门教授学习的希望。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卡门教授发了一封EMAIL,三天后,她接到了回信儿:“快来吧。”于是,她当即买了火车票从纽约去了马里兰。
 
 卡门教授用美国人很高的礼遇把她从车站直接接到了家里,同时亲自下厨为她准备了盛大的PARTY。那一年,吴碧霞如饥似渴地在卡门教授那里汲取着营养,解决了自己很多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症结,也为她后来站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