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荷兰新欧洲乐团专场音乐会圆满举办
2019-05-26 23:30:32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5月25日,新欧洲乐团在2019北京现代音乐节于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成功上演《蔓萝》专场音乐会。本次专场音乐会共上演四部室内乐体裁作品,每首作品均兼具精神内涵与独特魅力,展现着中外作曲家对现代音乐的积极探索和坚定信仰。
新欧洲乐团2009年成立于荷兰,由来自欧洲各地专业和热情的音乐家组成。乐团的目标是将音乐与电影、文学、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令人兴奋的方式呈现新音乐和20世纪的经典之作。音乐家们致力于与广大观众分享新音乐,同时在艺术上挑战自我。
下午3时,新欧洲乐团专场演出正式开始。开场曲目为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弦乐钢琴四重奏(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蔓萝》,乐曲是作曲家应美国芝加哥现代乐团委约而作,写于2006年7月。蔓萝是中国南方的一种植物,这部作品是叶小纲“东南亚植物系列”中的一首,表达着作曲家心中对热带雨林中神秘氛围的偏爱与憧憬。开场长笛的特性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入一番畅想之中,接着便是各声部之间的交织缠绕,螺旋式上升的旋律陡然升降,给人一种游离之感。音乐也逐渐变得急促不安并在高音区盘旋,终于在末尾处声响逐渐变得细小甚微,如同雨林中嗡嗡的飞虫,这样小心翼翼的处理始终持续,最终在一片寂静中结束。
接下来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利亚诺·布拉奇创作的《一切尽在眼中》,作曲家对法国音乐哲学家彼得·塞恩迪的观点很感兴趣,这位音乐哲学家认为改编乐曲是一种倾听方式,对于作曲家来说,改编曲目是一种记录自己所听所得的方式。秉承着对这一思想的执念,朱利亚诺探索了记忆与发现之间的矛盾,为了将德普雷的音乐得到更多的普及,作品有一些部分包含了对德普雷音乐更为直接的引用,甚至是对其进行重写。作品采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起初四件乐器相互安静试探,缓缓地进入对话部分。声部安排有条不紊,两把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主旋律部分,大提琴则更多地在低音区制造氛围。逐渐地乐曲的旋律开始变得摇曳,用手拨奏提琴的声音飘渺空灵,在乐曲末出现了一些时间上的空白。整部作品就像是为观众制造了一场梦境,笼罩在徐徐烟雾下的我们在这20分钟内将一切尽收眼底。
中场休息过后,是作曲家塞巴斯蒂安·希尔里的作品《演绎曲Ⅱ》,这是一部较大的套曲其中的一部分,由几首独立的作品组成,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作为套曲连续演奏。《演绎曲Ⅱ》结合了自由爵士乐和迷幻豪斯音乐的元素,前半部分集中在受自由爵士乐启发的织体类型上,创作素材来自萨克斯风巨匠约翰·克特兰的经典曲《巨人的脚步》。前半部分中钢琴和大提琴的竞奏兼具冲动与张力,内力十足并且由于爵士的影响也带有些许戏谑的气质。作品的后半部分关注迷幻豪斯音乐的原型表达方式,各类奇特音响在这一部分中不断被发掘,钢琴演奏者手拿拨片不断地拨动琴键以及内部的弦、长笛演奏者吹气声引起共鸣等让人耳目一新,此时的音乐风格愈发光怪陆离,这也是作曲家所说的“试图模糊我所改写的原版迷幻豪斯音乐作品的可识别性”。
最后一首作品是作曲家盛宗亮创作的《随想舞曲》,作品由弦乐器(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和钢琴共同演绎,作曲家介绍说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夏尔巴人的民间舞蹈音乐,夏尔巴是一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喜马拉雅高山之中。它们的民间音乐与西藏民间音乐相似,但其音乐独具鲜明的特点和旋律,舞蹈音乐也是夏尔巴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曲开场舒缓温柔且钢琴声部轻巧灵动,经过一番追逐之后音响变得喧闹,所有乐器共同演奏的过程中钢琴声部尤为突出,大量密集的节奏型以及速度不断加快都让钢琴声部显得华丽绚烂。中段的氛围安静宁远,钢琴像浪花般的琶音以及成串的音型配以弦乐器克制的旋律,让音乐变得悠远空灵,如果夏尔巴人在高原上翩翩起舞。乐曲进入末尾处开始变得狂野,节奏变得冲动不安,钢琴音域逐渐被拉宽且有低音区向高音区的爬行,弦乐器也愈发用力,最终在音浪中结束全曲。
新欧洲乐团的精彩演绎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优秀的音乐家们不断地在艺术上挑战自我,为我们了带来一场精彩的现代音乐作品音乐会。无论是多元的音响抑或是新颖的演奏技法,都展现了现代音乐开放的魅力,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音乐从不被定义,因为它永远在前进。(王梦萱/文 胡晓楠/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