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法国Ensemble Utopik乐团成功演出
2019-05-25 11:28: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5月24日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了2019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法国Ensemble Utopik乐团专场音乐会。法国Ensemble Utopik乐团成立于2004年,该乐团致力于探索和推广当代音乐作品。其涉猎的演奏曲目、风格不拘一格,与之合作过的作曲家遍布全球,Ensemble Utopik乐团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使更多的观众有机会了解20世纪和21世纪优秀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创建伊始一直都是现代音乐忠实的推广者,同时也是现代音乐作曲家们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本场音乐会不仅为听众奉上了一场中法现代音乐的饕餮盛宴,同时也为两国优秀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们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
本场音乐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第一首和第四首作品为中国作曲家创作,第二首和第三首为法国作曲家创作。第一首作品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钟俊程的《空山吟》。这部作品创作于2015年,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全曲开篇单簧管干净明亮的音色就似将听众引领入群山深处,极具穿透力的颤音仿佛穿透云霄、透过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让人感受到广西大山的魅力。全曲的音乐结构在平和和激烈间多次转换,乐曲中部单簧管的独奏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感,在旋律的进行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隐藏在乐音间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聆听间感悟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
青年作曲家 夏智宁
第四首作品是青年作曲家夏智宁的作品《逸影》,这部作品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作品以极简的素材和律动进行展开,并将这种律动贯穿始终,使之在各个乐器间穿梭形成联系。音乐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轻松、飘逸之感,大量的跳音、断奏的使用让作品所追求的精炼、雅致之感突出。作品受中国武侠文化影响,以声音展现侠者灵活变化的姿态和飘逸超然的境界。
第二首和第三首均为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第二首为伊迪丝·卡纳特·徳·奇兹为中提琴和钢琴而作的《蓝色与金色》。作品中运用许多点、线、块的手法来展现作者对绘画-音乐两者关系的反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源自惠斯勒的画作《蓝色与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顿的水面》。作曲家在作品安排上以力度、速度以及音乐紧张感等多种手段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运用镜像结构使音乐“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
第三首为法国作曲家帕斯卡·杜沙品的《Qhé》,这首为低音单簧管与大提琴而作的作品就像一场对话。温和的开始如同许久未见的寒暄,随着音乐的进行,大提琴像一个娓娓道来的叙述者,而低音单簧管更加高亢明亮,似召唤的号角又似水手的呼喊“Qhé”!
下半场的三首作品均为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第一首来自蒂埃里·佩库的《马诺阿》,为低音长笛、低音单簧管和大提琴而作。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作品,作者将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至于神秘的亚马逊城市马诺阿,所以音乐中使用了许多奥罗诺科土著文化Goahibo歌曲的元素。在演奏过程中长笛和单簧管的演奏者要随着音乐跺脚、四处运动,甚至走进观众席演奏。与其说这是纯粹的音乐作品,更准确的说是融合了传统的部落舞蹈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惊奇和神秘感。
另外两首分别的特里斯坦·米哈伊的《叶间钟声》和克莱尔·梅拉妮·新胡伯的《Tracasseries》。《叶间钟声》为长笛、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其创作灵感源自德彪西的《林间钟声》,钢琴和弦乐分别对应前景和背景,细碎的音型如同叶片的沙沙声,又似乎是时间的流逝感。作者希望用音乐展现出对“没有什么比日落更具音乐性”的释义。
最后一首作品《Tracasseries》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而作。这首作品基于不同的乐器演奏技巧,以极其简单的演奏方式展现表演者对乐器、手、呼吸、弓弦等的运用。比如钢琴敲击琴盖模仿打击乐的形式;小提琴简单的触弦、拨弦;单簧管演奏一个持续时长很久的单音等等。曲目的意义如同作品的名称,很难直译,Tracasseries可以理解为烦恼也可以理解为幽默,而作品中大量下行半音阶的运用似乎更想表达的是一种轻巧和愉悦,作品中充满了一种使人愉悦的活力。
本场音乐会虽然在观众热情扬长地掌声中结束,没有结束的是法国Ensemble Utopik乐团带给观众的缤纷记忆。不仅如此,中法现代音乐的交流、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北京现代音乐节前进的脚步将更加坚定、勇往直前。
(何毓奇 /文 韩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