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弘扬继承、繁荣发展中国民族管乐艺术,搭建中国民族管乐界交流与互动的平台,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管乐教研室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管乐周”将于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第五届中国管乐周”由“音乐会”和“学术讲座”两大板块构成。期间,将举办两场音乐会,首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管乐教研室教师胡志厚、戴亚、杨守成、石海彬、袁非凡、王磊、张维维,以及吴彤、杜如松、周东朝等享誉国际乐坛的演奏家联袂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音乐会之二,“优秀学生、金磬吹打及笛勋乐团音乐会”,将由在国内外重大音乐赛事中获得佳绩的民乐系管乐专业学生为大家演绎不同形式风格的民族管乐作品。在本届管乐周的“学术讲座”环节,主办方将邀请数位当今民族音乐演奏界、理论界极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主张。
中国管乐周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节的一个重要子项目,今年又如期与大家见面。其举办目的是促进中国民族管乐的推广宣传,提高中国管乐的学术水平,拓展中国管乐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自2007年“首届中国管乐周”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为中国管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管乐周将继续秉承以往几届的办会风格与活动经验,为热爱民族管乐艺术、关心民族管乐发展的人们奉献一次兼具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的音乐盛会。
讲座信息
10/16 10:00 笙—捧在手里的上古精神
主讲人:吴彤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501演奏厅
试图透过《诗经》、《笙赋》等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对于笙的描述,勾勒出笙的以“和、德、清、正”为主要特征的上古精神。
10/16 14:00 中国传统竹笛与人文世界的对话
主讲人:杜如松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501演奏厅
讲座以《扁舟载月》、《竺缘》、《雁南飞》与《渔笛清幽》这四首作品为主要脉络,呈现其本人在不同阶段对中国传统竹笛与人文的感与悟,同时通过阐述其作品中逐渐脱颖的“隐文化”思想、文化思辨与精神。
10/16 15:30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中国传统乐理)
主讲人:张伯瑜
地点: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501演奏厅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理论深厚。本讲座将疏理中国音乐历史及当代应用的传统音乐理论,以加深对传统乐理的系统了解与认识。
特邀演奏家、音乐家介绍
1
吴彤
Wu tong
吴彤,音乐人,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五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笙、唢呐等各种民族乐器。1994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毕业。
1991年组建轮回乐队,曾出版《创造》、《心乐集》等四张专辑,被誉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摇滚乐队。
2000年加入马友友先生创立的“丝绸之路和奏团”,并成为创团成员之一。并录制出版《当陌生人相遇》、《地平线》等六张专辑。
曾与纽约爱乐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并以他丰富的音乐经验,融汇贯通着各种音乐风格,成为了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8年应邀为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重新配乐,并出版电影原声音乐大碟。
2010年参与马友友策划专辑《欢乐颂》,获得获第52届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2010年专辑《地图以外》获得第53届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提名。2012年获得纽约华美协进社年度音乐家称号。
近年来,吴彤在研究笙的上古精神的同时还开发了电子笙的应用。为这件古老的中国管乐器带来更多可能性。
2016年出版散文集《吴彤们》及演唱与演奏专辑《唱歌魂》、《音乐云》。
2
杜如松
Du rusong
杜如松,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导师。
南派笛艺宗师赵松庭先生嫡传弟子,其演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更有温文儒雅的气韵,深得赵松庭先生笛乐神韵,被视为当代最能表现江南笛乐神韵的演奏家之一。
曾多次赴欧亚各国演出,并在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多地举办笛子独奏音乐会,因其为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作出努力和贡献,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为他颁发了“国际优秀艺术家奖”。 近十年来专注于佛教文化艺术的组织推广和研究,参与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开幕式,并策划导演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会,弘一大师纪念音乐会和中日佛教音乐会等。
主要创作作品有《扁舟载月》、《闺中怨》、《浪沙吟》、《雁南飞》、《竺缘》等。录制出版专辑有《莲台凝香》、《渔笛清幽》、《笛声吹向云水间》。《笛声吹向云水间》及其作品入围台湾19届金曲奖,同时获得“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和“最佳专辑奖”。2010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浙江省竹笛考级教材》;2015年11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杜如松笛箫曲集》;2015年11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笛曲精选》。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3
周东朝
Zhou dongchao
周东朝,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管乐声部长、唢呐首席;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唢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协民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新加坡莱佛士音乐会学院客座教授。
周东朝九岁登台。1975年经过层层选拔,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独唱、独奏大赛,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同年加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四十多年来,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演奏音色纯正甘美、技术娴熟高超,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对每首乐曲的内涵有较完美的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1978年录制第一首唢呐独奏曲《丰收的喜悦》。之后每年均为多家电台、电视台录制专题、专栏、专访等节目,累计曲目达百余首。录制出版了《中国金唢呐》、《唢呐金曲》、《金唢呐流行调》、《东南西北》等多张个人专辑。所创作的曲目:《黄土情》、《望平川》、《延河之春》、《河北梆子腔》、《豫调》、《乡情》等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家艺术院校列入教学教材。其作品《黄土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节目奖”,并获1993年“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作品与演奏双项“一等奖”。1997年新春民族音乐会上演奏唢呐协奏曲《喜送丰收粮》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作为享有盛誉的演奏家,其先后在奥地利“金色大厅”、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多个世界著名艺术殿堂及“联合国大会堂”进行独奏演出。足迹遍布欧、亚、美、非四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并多次与中央民族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以及苏黎世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团体进行合作演出,均获得极高赞誉。
4
张伯瑜
Zhang boyu
张伯瑜,男,出生于1958年5月2日。198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随袁静芳老师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在袁老师指导下,于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留学芬兰图尔库大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教至今。2001-2011年任音乐学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曾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人文学院学术顾问(2010-2014)。1998年任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基金在印度进行专题研究;2005-2006年,获中美富布赖特基金在美国访学。主要专著有: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英文版,芬兰 Turku大学出版社,1997);《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乐谱收集》(增订版,中英文双语。2013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优秀理论成果奖);《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获2015年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最佳理论成果一等奖);译著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2007);《世纪之交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2012);《中国音乐术语英译900》(中译英,2008);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中译英,袁静芳原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