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少女陈依妙—相信很多人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挖掘到了这个宝藏女孩。无论是她高超的二胡技艺,还是明眸皓齿,看起来令人舒服的面庞,抑或真实纯粹的性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巅峰之夜》上出色的舞台表现也被人们津津乐道。
陈依妙—陈氏二胡流派第三代传人 。现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博士生导师于红梅教授。
中国三大职业二胡比赛金奖大满贯获得者。
2017年荣获国务院文化部第六届“文华”院校奖最高奖。
2018年荣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小金钟”金奖。曾参加央视春晚、元宵晚会、跨年晚会等大型节目。
2019年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职业少年拉弦乐组冠军。
2019年在湖南卫视世界顶尖才艺秀《巅峰之夜》全球八强总决赛中获得亚军。曾与全球华人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河南交响乐团、湖南交响乐团和北京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在北京,江苏,贵州 ,澳门等地举办《胡弓传奇》二胡专场音乐会,作为独奏演员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非州等国巡演。
“国风少女”陈依妙:每个人都在通往梦想的途中
“2020年的毕业季注定是特别的,就像歌词里描述的,无畏风雨,携手前行。相信途中的风雨总是短暂的,让我们踏上通往梦想的列车。”眼前的陈依妙一身国风装扮,像极了国漫里走出的少女,高扎着的马尾辫,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经过两个月的旋律创作、歌词创作、练习和正式录制,6月18日,陈依妙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单曲《途中》正式发布。陈依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歌词创作上,希望《途中》给同龄人传达一些正能量。在作曲上,陈依妙特别加入了中国五声调式中清角、变宫两个音。流行音乐遇到中国传统音乐,碰撞出了火花。
“流行音乐无处不在,而我又是演奏传统乐器二胡的,所以这次的单曲,我在流行音乐中融入更多的传统音乐元素。我想多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讲述身边的故事,让大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陈依妙说。
陈依妙,2004年生,出生于二胡世家,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一学生,二胡专业。陈依妙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于红梅教授,大家都叫她“国风少女”。小小年纪,她已是中国三大职业二胡比赛金奖大满贯获得者。
陈依妙。受访者供图
陈依妙的曾爷爷是演奏江南丝竹的民间艺人;爷爷陈耀星是国内著名二胡演奏家,曾经拿着二胡上过战场,通过二胡表达军人的热血和阳刚之气,琴声中有烽火硝烟和战马奔腾;爸爸陈军师从陈耀星,也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是传统民乐的捍卫者。在耳濡目染之下,陈依妙从小对二胡及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试着用二胡寻找一些传统的脉络,通过琴声描绘出时代的声音。
陈依妙。受访者供图
从4岁起,陈依妙就开始每天练琴。拉二胡跟人们的动作习惯相违背,生活中大家一般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比较多,而演奏过程中,要求无名指和小指灵活按弦。
无论对二胡有多大兴趣,有标准地重复都是辛苦和枯燥的。最痛苦和难忘的经历是读初一的时候,陈依妙曾连续20个小时录制同一首曲子《椰岛风情》。练到手不听使唤、大脑也僵硬了,依然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于是接下来几天咬牙坚持、不断重复练习。最终,陈依妙的演奏曲目获得2017年国务院文化部第六届“文华”院校奖最高奖。
在最苦的时候,陈依妙也没想过放弃,她说:“练习二胡的苦来源于自己对演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完成这些目标的速度跟不上自己的要求。我知道这是演奏者一生要不断坚持克服的困难。”
现在除了学习、吃饭和睡觉,陈依妙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练琴上,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成为她生活中的习惯。阳台、卧室、客厅,家里到处都留下她认真练琴的影子。“二胡不仅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经常会把我的开心和忧伤向‘他’倾诉,‘他’也会用音乐的形式向大家传达我的思想。”
陈依妙和爷爷陈耀星(中)、父亲陈军(右)同台演出。受访者供图
陈军希望女儿把家族百年的二胡演奏传承下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让女儿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下,现在是多元发展的时代,为什么不让她更多释放自己的个性。他回答:“从事一项传统艺术的练习,必定要经历非常痛苦的阶段,我们二胡世家可以去理解和承担。如果我们都不去承担辛苦,怎么要求别人去做这样的事呢?我把二胡艺术传授给我的孩子,让她尝试学习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希望让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锻炼培养自身的毅力。也希望通过我的所作所为去影响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知道,这个行业的明天是光明的,年轻人在传统音乐中是可以找到乐趣的,传统艺术是可以给年轻人带来时代节奏的。”
陈依妙和父亲陈军同台演出。受访者供图
东西南北中,走遍神州万里,陈依妙用二胡展现着国乐的魅力。5岁起,陈依妙就和爷爷、爸爸登上央视的舞台一起演奏。之后,她随爸爸在北京、江苏、贵州、澳门等地举办《胡弓传奇》二胡专场音乐会,与全球华人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宁波交响乐团、河南交响乐团和北京民族乐团等合作演出。
陈依妙还把中国传统音乐带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她说,之所以有这么多机会走出去,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优秀,而是有更多人需要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自己只是其中小小的传播者。
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杰尼索夫告诉陈依妙,非常喜欢她的演奏,准备给自己的女儿买一把二胡,并希望中国的民族乐器和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同台表演。
在毛里求斯演出时,正巧遇上陈依妙的生日,全体演职人员在大使馆的庆功会上为她庆生……从11岁第一次出国演出开始,每次表演都给陈依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些国家的舞台有大有小,但每一次我都非常认真地演奏,二胡艺术让我与世界走得更近,而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绽放,是我们应该有的想法、责任和担当。”陈依妙说。
“我们家三代人在二胡中找到了人生价值。”陈军相信,女儿妙妙虽然年纪还小,但一定可以把二胡艺术传承下去,并且在其中发现年轻人的语言,从传统的乐器中找到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陈依妙新书《16》流水经过 邂逅途中
想写一首温暖的歌,在清晨海浪有规律的发出哗哗声时。
赤足走在银色的沙滩,穿一条洁白的像夏天的连衣裙。
这是在二月,南国的风像丝绸穿过夜的宁静。
我记得那时窝在桌前的我,在一张旧旧的信纸上反复删改着新写的旋律。
躲在窗帘后的蜘蛛,不知疲倦的蛐蛐,一直陪我到午夜。
我去过了很多美丽的地方,每一趟离家的旅程终点还是家。
我憧憬着未来,也害怕实现不了的梦。
在万籁俱寂里敲出第一个单音,
流水经过,
邂逅途中。
“或许某一天,我会感谢这一生都在与琴相伴,追梦途中的自己。”
这是陈依妙在自己新书《16》里开篇第一句话。通体纯白的书面,干净的淡蓝色字体,仿佛这个出生于胡琴世家的女孩,眼眸明净,内心单纯。她就像一张白纸,纸上写着三两句宋词。
追求艺术的途中并不似舞台上的灯光绚丽,掌声雷动。就像手里的这把二胡,百年来,从爷爷的爷爷开始便一直坚守着这两根琴弦,到了陈依妙,这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变了很多,好的坏的,只有时间、孤独与琴依然真实。
“国风少女”、“二胡小公主”、“闪光少女”,一个一个光环随着她的成长被人们给予,然而在她的眼里,你看到的还是那个在六月北京温暖的阳光下抱着胡琴微笑的女孩。
“我一直都不是很敢说出自己的梦想。因为我很害怕说了以后梦想却没有实现。所以每次有人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都只会说:未来从事与二胡有关的职业。”妙妙说。
第一次问她的时候,她说她没有梦想,直到她告诉我16岁的她对未来的害怕。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三大职业二胡比赛金奖大满贯获得者,谈到未来的时候,陈依妙并不像在舞台上那样自信和骄傲,却好像她生活里便是一个简单,有点害羞但也会大笑的女孩。
二胡不像钢琴,可以一开始就练一整首曲子,它会更为枯燥一点,从拉响到基本功的练习。
陈依妙说她现在在尝试每天练12小时的琴,已经快一周了,每次练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为什么要给自己定这样的要求呢?”
“因为我害怕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刚刚才满16岁的女孩,在她身上看不见一点演艺圈的包装。早早成名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种努力的认可,而不是某种炫耀的光环。
“我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我学东西也总是比别人要慢,练了好久的音符还是会弄混。可能正是因为我不聪明,笨笨的,所以就很听爸爸的话,爸爸叫我练10个小时,我就会一个小时也不少。”
或许是这个家族已经诞生的两座高峰,让本来已经很优秀的少女依然时刻怀着对未来的敬畏;或许是她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肩负这个家族和时代,为二胡,为传统音乐,为艺术奉献一生的种子而不自知。
5岁第一次站上舞台,十年里这个女孩已经有过上百场演出。
除了在家练琴外,往返于学校和舞台间,已经成了陈依妙的生活常态。
她说其实不管是上哪一个舞台,每次上台前仍然会很紧张。
但是在舞台上,她可以特别High。
有些时候自己在台下练习的曲子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可当她站在舞台上时,却能超常发挥将这首曲子演绎的很好。
“我有听爸爸讲,他也曾怀疑过我真的是这块料吗,直到有一次他看见我在舞台上的时候将一首台下可能只有80分的曲子演奏到120分。”
台下台上对比很大,曾是妙妙一段时期的特点。好似特别为舞台而生一般,在人们的注视与鼓励下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不过妙妙坦言,这种台上台下对比很大的特点,随着自己的长大,差距感也越来越小了,平时的练习有时候也会拿到爸爸的高分。
虽然自己在学校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专业课老师于老师跟她讲的一番话到现在依然深刻。
“我不希望你成为小陈军,也不希望你成为小于红梅,你就是你自己,你就是陈依妙。”
妙妙一直都想像于老师一样,成为一个像是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智慧与优雅。但她好像还是学不会。不过,她现在想到如果能像于老师说的成为“陈依妙”,那好像也不错。
写歌的那个时候,窗外并没有雨。
她说,那天晚上写下旋律用了1个小时,之后改了3个多小时,从晚上七点过一直写到快凌晨。写完后,她就去拿给爸爸看。
其实那个时候自己并没有抱很大期望,这个旋律会很精彩什么的,因为前一天才被爸爸训斥了写的旋律很敷衍。
在给爸爸唱完旋律后,爸爸先是没有说话,然后问道:
“你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还行吧...”
“妙妙”爸爸顿了顿,“你写出来了一个经典。”
“啊?”我第一反应是爸爸在安慰我,“怎么可能...”
“你要相信我,我是一个看过很多曲子的人。好曲子我是不会放过的。”
直到那一刻,她才终于敢相信自己写出了一个还不错的旋律。
在短暂的开心过后,后面一段时间妙妙就一直保持着白天练琴,晚上完善新歌的状态。
在2月底,她将其中一段旋律发布到了社交平台,向大家征集歌词。“那个时候,也收集到了很多来自妙星人们的投稿,我想到的就是要把所有人的用心都能放进这首歌里。”
但第一次的尝试并不如想象中顺利,拼凑的歌词像没有灵魂的碎片,难以组成承载感情的画面。在她被困在一个很迷茫的时段时,霖林哥打了一个电话过来。
“霖林哥告诉我:平时我都是用二胡去‘说话’,那是一种更为含蓄的表达;那这一次我要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讲我旋律里的东西。”妙妙坦然道,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既然想让所有人的心血都有价值,那自己更应该去用心体悟这支旋律想传达的意境,为它找到最适合的表达。
“有时,外面下雨我觉得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我们得困在家里,就像黎明前夜是最沉的,我觉得把这些风雨当做一种冒险,那当我们经历后,便成了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第二天夜里,练了一天琴的妙妙正在苦思时,便收到了霖林哥发来的歌词。
当她沿着歌词唱第一句的时候,她便知道这支旋律有了属于它的名字:途中。
“我希望我每一年都可以否定上一年的自己,不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会还怀念过去的陈依妙。”妙妙说。
这个刚满16岁的女孩,一次一次将过去的自己打碎,一边害怕着未来一边默默地努力,眼泪与苦涩是常有,快乐与欢愉是短暂,而这或许便是罗曼罗兰在《巨人传》里写道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做我们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爸爸告诉妙妙。
那么陈依妙,
下一站,又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细数一下
这个宝藏女孩的演出履历
和她出席活动的部分美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