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场属于全国戏迷的狂欢——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拉开帷幕。
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两年一届的中国戏剧节可谓好戏连台,话剧《雷雨》、越剧《新龙门客栈》、舞台剧《苏堤春晓》等热门戏剧作品,一出票就被一抢而空。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戏迷晒出自己的抢票“战果”,不少“打工人”还专门请了年假,从全国各地专门飞到杭州,只为把好戏一口气看个过瘾。
不禁要问,中国戏剧节承载了观众怎样的期待?对于中国戏剧的未来,我们又应该寄予何种期待?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一
创办于1988年的中国戏剧节,是“戏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在这个舞台上,一代代戏剧名角轮番登场、经典戏剧作品接续上演,为戏迷留下无数值得回味的精彩瞬间。
2021年,杭州从武汉手中接过中国戏剧节节旗,宣告将连续举办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中国戏剧节。这场戏剧界的盛事之所以青睐杭州,源于浙江与戏剧深远绵长的缘分。
“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戏剧大省,也是南戏发源地,戏剧文化积淀深厚、星光璀璨。
据记载,最早的南戏诞生于南宋时期的温州。当时,永嘉地区是繁华的通商口岸,民间盛行的村坊小戏,逐渐演化出“生旦净末丑”各有分工的南戏。一部《张协状元》,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比较完整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时期,临安城中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城外有二十座瓦子”,瓦子相当于现在的剧场,可见当时戏剧演出之兴盛。到了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都曾到杭州游历、寓居,让杭州成为北杂剧的创作演出中心之一。到了明清时期,戏曲界多位大家横空出世,徐渭、汤显祖、李渔等都留下了戏曲史上的一段段传奇。
此后,浙江戏剧百花齐放、诸腔竞奏,各地方小戏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逐渐形成富有浙江地域特色的越剧、绍剧、婺剧、甬剧、杭剧等地方剧种。同时,源自西方的话剧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与歌剧、舞剧、杂技剧、魔术剧等一同归入戏剧“大家庭”,如今全国共有348个剧种。
近年来,随着浙江越剧“小百花”绚烂绽放,乌镇戏剧节火爆“出圈”,“浙婺现象”引发全国关注,戏剧艺术从小戏成为大戏,从小众走向大众。
乌镇戏剧节《双下山》剧照 图源:“乌镇戏剧节”微信公众号
二
如果把中国戏剧节比作一桌戏剧艺术的“满汉全席”,那么广大戏迷就是闻香而来的“老饕”。如何烹出一道道精致的菜品,满足不同食客的多样口味,本届中国戏剧节费了不少心思。
端上经典拿手菜。本届戏剧节的亮点之一,是经典作品的改编再现。比如,话剧《雷雨》诞生近90年经久不衰,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雷雨》,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雷雨》。此次将上演的新版《雷雨》,将原作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线索重新还原,实现对经典作品的再演绎。
此外,曲剧《鲁镇》、芭蕾舞剧《白蛇传》、音乐剧《家》等作品,也都是从耳熟能详的经典改编而来,创作者们“旧瓶装新酒”,将以现代性、时代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向观众传递新的感官体验。
尝试新鲜创意菜。除了经典“拿手菜”,本届戏剧节也鼓励将实验性、探索性的“创意菜”端上“餐桌”。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出品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就是为年轻观众精心打造的新品。此前,这部作品一票难求,几位主角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再如,《钱塘里》以越剧艺术展现现实题材,表现当下生活中小人物的真善美,亦是一种创新探索。这些戏剧作品,为传统戏曲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也为中国戏剧节在更多年轻人中间“破圈”打开了新的可能。
烹制多元特色菜。入选本届戏剧节的作品,不仅涵盖了15个地方戏曲剧种,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层级的观众,多元化满足细分群体的需求,一剧一格,各美其美。
比如,观众可从《天算》《雾中灯塔》《林基路》等红色题材话剧中,感受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可从京剧《纳土归宋》、晋剧《庄周试妻》、秦腔《狸猫换太子》等作品中,回溯动人心魄的历史烟云;也可在越剧《第一缕阳光》、话剧《炉火照天地》、台州乱弹《我的芳林村》等作品中,寻找现实生活的投射印记。
笔者认为,纵观这些演出,“不变”与“变”贯穿其中:“不变”的是以精品奉献戏迷,把全国戏剧界近两年的创作成果,拿出来晒一晒、亮一亮,让观众来检验;“变”的是推动戏剧艺术随时代而变,在传统与经典中融入时代精神,回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曲剧《鲁镇》
三
中国戏剧节,折射出新与旧的传承、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精神与时代审美的交融,呈现出中国戏剧艺术的生机勃勃。但我们也应看到,新时代,戏剧经典作品的创作和名师大家的培养,还需接力,传统戏剧艺术“圈粉”年轻人,仍待加力。
“好戏”尚需“共情”。从这次戏剧节火爆的一些作品来看,叫好又叫座的戏剧作品,往往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时代生活中提炼元素。契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与价值理念,如此方能赢得观众的共鸣与共情。
比如,舞台剧《苏堤春晓》,在视觉上创新采用亦真亦幻的山水画影像,让观众感受到杭州之美、宋韵之美;在叙事上从“做市长的苏东坡”与“做诗人的苏东坡”两条线出发,演绎了这位北宋名士的人生际遇,让观众能从中感悟人生。
“技传”更需“道传”。戏剧要赓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对于戏剧名家的培育,需要老一辈艺术家与新生代演员薪火相传,在磨炼技艺的基础上提升学养,从不同剧种间吸取艺术养分,才有可能有技更有道,攀登艺术“高峰”。正如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说,“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传承,最重要的是下一代的继承与发扬”。
“破圈”还需“贴心”。年轻人并不是不爱戏剧,乌镇戏剧节期间游客超过30万人次,热门话剧、舞剧、音乐剧都是一票难求。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戏曲似乎要“清冷”许多,台下观众“满是银发”的现象屡见不鲜。
传统戏曲需要跳出桎梏,主动寻找自己与年轻人之间的连接点,破解“流量密码”。比如,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等将戏腔戏韵运用其中,传唱甚广;上海京剧院演员杨扬为游戏角色配音的唱段《神女劈观》火爆全网,国内视频网站播放量突破3000万次,在海外平台也收获了960万次播放量,让外国玩家迷上了中国戏曲。
有的年轻观众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唱词听不懂、唱腔节奏太慢,很难欣赏。事实上,传统戏曲中的韵味,需要沉下心来细品,也需要一些设计巧妙的“导赏”。中国戏剧节期间,不妨买上一张惠民票,走进剧场沉浸式聆听,说不定你也会很“上头”,由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之江轩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