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华,被誉为中国当代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民乐学科主任。
从教多年来,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笔耕不辍,撰写了多篇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论文,提出了"手到、心到、意念到"三位一体的演奏论点,"精确、速度、力量"的弓弦世界,“演奏的修为、运化与表达"的本性演奏,"等待、跟随、信任与谦让"的室内乐原则等等,不断完善二胡教学现有体系。
很多年前,马向华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挥洒了自己年轻鲜活的音乐之梦。而教学10年以后,她的思想也更加成熟,把更多的
近期,由马向华撰写的表演通著《论演奏》在《乐器》杂志进行部分连载。作为《乐器》杂志的老朋友,本刊记者再访马向华老师,让她向读者介绍在撰写这部20万字的《论演奏》时的感受,并从她的角度带领大家更好地研读她的这部著作。
自我的成长
马向华的这部长达20万字的学术专著《论演奏》,用时7年时间。从2010年~2017年,思考、打破、推翻、求证、重建,她跟自己也较真儿了7年。
2009年的秋天,马向华开始对自己前行的演奏姿态、艺术思想等等方面有些动摇,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演奏生涯"跑得太快",在演奏与教学的认知上还有些不成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其实艺术的成熟跟一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一样的,总要经历懵懂、不惑、初悟、开悟等不同的阶段。所以,她决定暂时停下前进的脚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以期达到反省、沉淀自己,建构一套具有价值的、客观的艺术表演理论体系,来支撑自己的教学。毋庸置疑,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大量阅读和深度思考的时候,总会被各种理论的多种观点进行自我思辨,最终在这个庞大思想对冲和自我辩论中,马向华完成了《论演奏》这部书稿。可以说,这部著作囊括了她目前所有对演奏艺术理论的一些重要论点,而这部书对马向华来说如同思想上的“重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于马向华而言,教学是基于信仰的行动,所以对演奏教学来说,首先要把演奏这件事赋予精神、赋予信仰。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走上教学岗位时,演奏教学的理论并不充分,我自认为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教学相长是教师应该有的思想。在以往的演奏与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以个人的方式来总结教学经验,比如描述、记录自己的每场演奏,用演奏的特定情境、技术与音乐感觉作为教学的基础,使自己个人经历与教育职业产生联系,当然这种情况并非错误。但深究其教育理论和艺术的共性及民主性,就显得有些片面,缺乏客观性,也经不起逻辑性的推敲。特别是对学生的独特性发挥上,存在着许多的个人观点,长此以往,可能会把学生教成自己的样子,或略了演奏的民主性,演奏需要繁荣,就需要民主性的百花齐放。"马向华说。
"有段时间,比如我自己,在演奏与教学上,就曾经特想通过频繁的演出来改变自己的演奏成就,却发现很难;于是决定开始想通过学生的赛事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成就,但依旧很难;最后静下心来对自己进行查缺补漏、矫正缺点,通过反省渐渐升起了明心见性之心,我对演奏,对教学在思想深处就有了探求本质和客观的愿望和诉求。当我从思想深处给自己的众多疑问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一通百通的解释时,当我再把责任、思想、意念传递到指尖时的那种感受,让我觉得自己脚下的路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国乐传承的意义在民族性和国家性
上世纪末,一股“新民乐”之风席卷乐坛,一时间民族音乐向着时尚、亮眼、紧贴时代的方向发展,关于“新民乐”的说法,大家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民乐的民族文化精神在这种音乐形式中并没有更多的彰显。曾经也有评论说,如果一味的只是迎合时代,迎合当下的观众品味,那么这种“新”其实就是一种倒退。2003年马向华成为“东方魅力”女子民乐组合的主力演员,但当经过一段社会实践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演奏意义到底是什么?
马向华平心静气地说道: “‘东方魅力’是我演奏生涯中社会实践的一个片段,在外人的眼里是耀眼的舞台,其实那段时间却是我最困惑的时候,这个耀眼的舞台之外,我作为教师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教师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有了这段经历,对自己才有回顾和反思。我不仅是一名民乐演奏者,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要在专业上对学生有正确的引领。既然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更要有教师的形象。”
现在,很多人对艺术圈子的事说法比较多,不得不说,的确是想‘名利’的人多,想‘改造’自己的人少,都想期待自己能够得到外界更多的名利和成就"三观"的不健全,由现实到理想的种种落差,往往会使人头脑发热,失去理智。或许只有很少的人,有觉悟的人,才会驻足回眸静下心来反省自己,反思在追求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和能够做得好,保持清醒和理智会让自己的演奏之路走得更远。在正确认识民族音乐价值,摆正自我责任之后,马向华日渐清晰自己的未来之路,在国乐传承中体现出民乐文化的民族性、国家性,是每一位传统文化推行者的责任,是每一个民乐教师义不容推辞的责任。
刻意练习和演奏意识
近年来,随着马向华到各地讲学,她的《论演奏》中的很多论点和教学体系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推崇,特别在学生中,她的理论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很多聆听完她讲座的同学感到,马老师提出的理论和实际联系的极为紧密和贴合,让听者有豁然开朗之感。
比如《论演奏》中最先谈到的是“演奏的意识”这个话题。这个话题马向华在多场讲座中与观众进行过交流。在以往的演奏理论专著中,关于“演奏意识”的资料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演奏专业的人来说这却是必备的意识,对演奏者艺术道路的长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向华说:"从台下听讲座的学生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们似乎有所感悟,但马上又是一副茫然的神情,因为他们能意识到但却不清楚‘演奏意识’到底是什么?演奏意识应该是每个演奏者应该具有的最天然、最本质的演奏动机,‘万事由心生’,演奏者首先需要理清用什么样的意念去拉好琴。”
在《论演奏》中,演奏意识的字面解释为:最初的表达意思,一种对曲目的理解性想象,和看待曲目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对曲目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音乐表达的感观思想,它是音乐演奏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演奏者需要从小开始,树立良好的演奏意识,这对每个演奏者来说,是你演奏生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马向华认为,专业演奏者要特别强调两件事:刻意练习和演奏意识。“纯正、纯美的艺术不为取悦于人,只为把人引向更高的智慧和真理。这句‘更高的智慧和真理’对演奏者的份量是很重的!谈到演奏修习,我们到底该怎样修习演奏。在此,我有一个观念:一万小时原则。多年的教学体验和直觉告诉我:卓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并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刻意练习'与‘时间长短’”。
“另外,刻意练习的精髓就是要持续、重复地做自己做不好的片段和曲目的整体观点,做好从登台到谢幕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台相”和“风骨”真的比技术更重要。音乐的演奏技能从不会到会,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有效的练习一定是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具备一定的时间长度并进行高度针对性的练习。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你必须“手到、心到、意念到”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4到5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似乎已没人能受得了更多时间的训练,但恰恰是这种“极限的意识集中”才可能形成自我的突破和超越。”
对于演奏者从思想到行为,大家共识却又很少付出笔墨的观点和因素,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后,形成了《论演奏》这部专著。马向华是这样看待演奏这件事的: “手中的琴弦需要用高尚的人格和率真的人性来奏响。我们站上舞台,就是在用音乐来解读生命、思想和性情,在用旋律来传播正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力。为师者,就是要冲破肉体的束缚去接近灵魂的本性,让学生在美德和知识的获取中体会善的真谛,在精致地自然表达中还原舞台的本质。因此,我认为艺术修为的最大感染力,不只在舞台的华丽和喧嚣,更在演奏者的气度内涵、精致韵味,在动静张弛间,人格标签也得以诠释。”
2009年以来,马向华一直潜心演奏演奏理论,发表了如《手到、心到、意念到》 《精确、速度、力量》《演奏的修为、运化与表达》等多篇论文,这些都涉及到了"技法"与"意识"这个层面,甚至还提出了“演奏计算”这个定义。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纵观古今,凡为后世树立典范的演奏艺术的巅峰作品无一不在表达着深刻的内涵、向上光明,包含着鼓舞人心的力量,给人以不同角度的心灵升华,对人产生最终的积极影响。这些年,马向华一直用责任和使命不断修正前行之路,始终在追寻音乐艺术的本真,因为只有真、善、美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推敲,经得起生活的检验。也祝愿马向华在这条艺术苦旅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