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理查德·瓦格纳:德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大师
2022-05-22 13:15:41 发表 | 来源:网易

 

乌尔里希•德吕纳在《瓦格纳传》中提出了一个音乐史上的永恒之问:

“一位极其难懂的艺术家,一个时而令人恐惧的人,一个相当危险的种族主义者,如果能够创造出那样的音乐?其声音体验完全符合‘美得超凡脱俗’的陈词滥调?”

生于1813年,1883年去世的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古典音乐大师,上承莫扎特,下启后浪漫主义。因为在政治思想、宗教思想上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以至于有人曾写道:

“瓦格纳的形象是一个奇妙的复合体,瓦格纳自己的瓦格纳,路德维西二世国王的瓦格纳,1848年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瓦格纳,1930年代和40年代法西斯运动的瓦格纳,尼采的瓦格纳,音乐上的瓦格纳,政治上的瓦格纳。所有这一系列形象的叠加,就是今天五光十色的瓦格纳。”

这当然与瓦格纳身处的时代有关,作为德意志民族运动的一分子,他的音乐生涯、单纯梦想与德意志民族运动的变迁几乎同步。这场最初以自由、民主和统一为目标的运动,一步步变异,在瓦格纳去世几十年后,它以法西斯的面目呈现,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即使如此,人们仍然无法否定一点:瓦格纳乃至那一代人,曾经有过关于德意志民族的最单纯梦想。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生于德国莱比锡。他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母亲次年改嫁,全家迁往德累斯顿。因为继父在剧院工作,瓦格纳从小便沉迷于戏剧舞台,14岁便写出一部剧本。1828年,他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作品,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伟大。次年,他观看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从此立志走上音乐之路。


 

 

1839年,瓦格纳前往巴黎。尽管在这个艺术之都陷入作品无人问津的穷困生活,但他仍然潜心创作,并结识了李斯特和海涅等人。终于,他在1842年一举成名。

1848年,他投身德意志民族主义革命,并参加战争。在革命被镇压后,他逃离德累斯顿,前往瑞士避难,开启12年的流亡生活。

之后回到德国的他,一度窘迫,几近绝望。可就在山穷水尽之时,他突然迎来人生转机。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是他的“粉丝”,将之奉为上宾,不但为其清偿债务,还安排了奢华住处,使之可以安心创作,并促成了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问世。

1872年,瓦格纳着手兴建拜罗伊特歌剧院,使小城拜罗伊特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城,歌剧院如今已位列世界文化遗产。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得以在拜罗伊特歌剧院首演。

1883年2月13日,瓦格纳因心脏病于威尼斯去世。当他的遗体经慕尼黑送往拜罗伊特时,沿途有许多民众为之默默祈祷。

但瓦格纳的一生始终备受争议。尼采曾说: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

瓦格纳的音乐成就无可争议,但他在音乐中赋予了太多属于“德意志”的东西,甚至会被曲解。甚至有人认为,他对世界的最大影响便是他的某位粉丝——1918年,一位德国上等兵在战事中受伤,在医院养伤期间得知德国在一战中投降的消息。这位上等兵对祖国的失败无法接受,情绪极度低落。直至有一天,他听到《尼伯龙根的指环》,在震撼不已中更认定了德国的伟大,矢志要让雅利安民族统治世界,将所谓的“劣等民族”灭绝。

这位瓦格纳的小粉丝,便是让世界卷入浩劫的希特勒。也正因此,有人认为瓦格纳的音乐简直是不祥之兆,更是一剂针对犹太民族的毒药——更何况,瓦格纳自己就是一个反犹主义者。

乌尔里希·德吕纳作为瓦格纳的重要研究者,并非以纯粹的粉丝心态为之撰写传记,而是冷静客观地铺陈历史。在他看来,瓦格纳的自传《我的生平》有明显的美化和欺瞒成分,而且这一切颇具针对性。他的《瓦格纳传》则是对《我的生平》的论证与驳斥,试图打破瓦格纳为自己创造的三个神话,进而真正理解瓦格纳的艺术与人生。


 

 

书名:《瓦格纳传》

作者:乌尔里希·德吕纳

译者:王蕾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定价:168元

 

《瓦格纳传》中写道:

“瓦格纳所认为的‘真实’,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就是个谎言。多亏精湛的表演,让他所谋划的一切经常看起来像是‘真实’的。然而,这些很少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大多数时候会有一个真正的、通常来说是有意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系统,藏身于他所认为是‘真实’的东西背后:‘真’对他来说占据着首要地位,这促成了他的创作条件。然而,传记作者所要处理的,却不仅要对瓦格纳来说是‘真实的’,而且要客观上就是‘真实的’,或者至少是‘现实的’。”

同时:

“从1840年起,他(瓦格纳)开始有目的地亲自在自己周围设置虚假的线索,随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和稍后在拜罗伊特定居,一切都被焊接为一个整体的神话,其民族的或曰民族主义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的生平》中,瓦格纳过分强调德意志民族精神,正如其作品一样,时常流露出反犹主义。同时,因为他主张对立,与海涅的和平主题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曾极力帮助过他的海涅绝口不提。在感情上,瓦格纳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明娜·普拉纳也是不断贬低,以至于影响了后来一代代传记作者,将明娜写成一个下流和歇斯底里的女性。关于这一切,《瓦格纳传》都尝试纠偏。

这样的纠偏并不容易。德吕纳坦言,相关研究在史料来源有限的情况下艰难推进。但与此同时,纠偏并不是为了贬低瓦格纳,而是为了更好地从瓦格纳所处的时代来理解瓦格纳。毕竟,于瓦格纳来说,艺术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至于政治,还有后人在他身上强加的政治性含义,它们当然需要被如实记录,却绝非最重要的。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人物评价

瓦格纳是首屈一指的人。在他身后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其他一切都在他所具有的意义前逊色,而这个意义人们并没有立刻理解或给予应有的评价(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或者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评)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评)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民族最令人震惊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批判,它长于表现,甚至会使一头外国驴子对德意志特性感兴趣;热心致力于这个艺术,就是热心致力于研究被艺术批判加美化地进行颂扬的德意志特性(作家托马斯·曼评)

在戏剧方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和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只把戏剧集中在内心生活,集中在有生命的灵魂上。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的大师,尽管他有谬误,他仍不失为一个比他同时代的所有戏剧大师更诚实,更直爽,更坚定,更出色的大师(作家罗曼·罗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