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章红艳:琵琶一曲倾平生
2022-04-19 18:05:11 发表 | 来源:嵊州新闻网

在白居易看来,弹琵琶高手是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嵊州人章红艳被称为琵琶皇后,听她弹奏的琵琶曲就能体会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

 

 

 

章红艳:琵琶一曲倾平生


作者 :马丽萍

 

我的艺术:一直在路上

 

早春三月,北京。章红艳的家中,与她对坐,聊的全是与琵琶有关的话题。

午后的客厅,有熙暖的阳光移进来,如同眼前的这个女子,温和,明亮。

“往前弹叫琵,往后拨叫琶,这就是琵琶。”低语浅笑间,手中一握琵琶,当即有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气质。

在她眼中,音乐是美好的,传递更重要。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琵琶这件乐器。而听众静不静得下来听你的演奏,就要看你带给他们的是不是“音乐”了。

“不要低估了大众。音乐缺少听众,责任不在消费者而在供应商——你总是塞一些不好的作品给大众,或者干脆把音乐弄成了视觉艺术,那就怪不得听众远离音乐。”

因此,她总是精心准备每一场演出。“不是人人都会反复听你的演奏,只要听一次而你弹得不好,或许从此他就与琵琶失之交臂了。”传播最重要的是水准,她一定要做到最好。

 

 

2007年开始,章红艳独创“且弹且谈”讲座形式音乐会,这种边介绍相关乐器、乐曲知识,边穿插不同风格、曲目演奏的音乐会形式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经过十多年的坚持,她的演出足迹遍及海内外,不仅传播普及了音乐文化,更培养了大批音乐爱好者。

“我在音乐会中加入音乐厅文化的讲述,告诉观众,音乐应该怎么听,怎么保持安静,怎么鼓掌。音乐厅更应该是一所音乐学校,演奏员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

她说,我不信教,但对待音乐我像个传教士一样。

身负“琵琶皇后”盛名的章红艳,经常会受到邀请,与世界优秀乐团进行音乐交流,对她来说,这是作为音乐家最快乐的事情。

有一年,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章红艳赴美做访问学者。哥大位于纽约的百老汇街上,在这条颇有名气的街上,有着大大小小上百个剧院,这给章红艳提供了更多去现场感受来自世界各国高水准演出的机会。只要有空,她每周都要买票去听音乐会,这也成为她生活中为数不小的一笔开支,但她觉得很值得。与此同时,她也感受到当地观众的幸福——有一流的音乐厅、一流的音乐家、一流的听众,打造出最佳的音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做音乐享受音乐是何等乐事。

她觉得中国的观众也应该享受到这样的音乐环境。回国后,一有时间她就下到基层,举办了大量普及琵琶艺术的讲座,边弹边讲。不仅自己无偿去做,还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做。

有人不解:“演奏家最光鲜亮丽的时候是在舞台上,你总跑到基层,有谁会知道你?”她说:“我不在乎名。如果要名就不去练琴了,练琴提高不了知名度。”

每一次到国外交流、演出的机会,闲暇之余,章红艳喜欢身背琵琶走在陌生的街头,边行走边停下来感受。路人们不认得这个外表纤弱、气质古典的东方女子,却为她指尖倾泻的美妙音乐而久久不愿离去。

此刻,她手中的琵琶成为她的语言。一种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

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收藏了章红艳的经典作品专辑《十面埋伏》,并为她颁发了作品收藏证书和艺术成就奖。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馆长表示,章红艳作为当代中国杰出艺术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收藏这张经典专辑,可以让全世界共同分享这一艺术成果。

章红艳的感言是: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肯定和褒奖。

 

 

我的父母:一生的依赖

父亲在家中的屋顶上垂下一段绳子拴起琵琶。这个画面,成为章红艳记忆中最经典的一个定格。那一年,章红艳七岁。

话题就这样自然地切入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章父时钧,聪慧、有追求,却因腿疾一次次被命运拒之门外。个性要强的他没有放弃,反而发奋图强,考进福建一个越剧团,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多面手,并遇到了剧团的台柱子,一个美丽温柔的福建女子,结为伉俪。

 

 

生活开始安于现状,但章时钧从未失去对音乐的梦想,他想让女儿学习他钟爱的琵琶,并完成他无法完成的梦想,走进中国音乐艺术的最高学府和殿堂。但拮据的家境让他无力为女儿买一把适合她的琵琶,而自己的那把琵琶,对只有七岁的女儿来说又实在太大,无法让她抱起。他想了一个法子:在家里的天花板上固定住一根绳子,用那根绳子拴住琵琶,让女儿端坐在绳子下,顺势抱着那把硕大的琵琶,开始练琴。

三年之后,章时钧从报纸上看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在全国招考琵琶专业学生的消息,毅然有了一个决定:让女儿前去报考。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广阔世界的开始。父亲和女儿都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决定,成为章红艳此生命运的转折,她成为当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全国所有考场中录取的唯一一个琵琶专业考生。

所有的人都说章红艳是幸运儿,但很少有人清楚,藏在琵琶下那沉甸甸的希望。

从附小到硕士研究生毕业,章红艳在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度过了14个春秋,把每一寸时光都留给了面壁抚弦和窗下苦读。而她的父母亲,默默地为她积攒着每个假期回家和返校的路费,却从未有过一次到北京的机会。硕士毕业音乐会将要举行的时候,章红艳邀请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参加,父亲却拒绝了。

对这位普通的戏曲琴师来说,这么多年,无论何时何地,他从没有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自卑过,但在学业有成的女儿面前,他却有了顾虑,他不愿让一丝丝的不完美破坏了女儿的光彩。对此,章红艳只对父亲说了一句话:是您领着我走上了这条将伴我一生的音乐道路,您又怎么可能缺席呢?

那个夜晚,是章红艳终生难忘的时刻。众多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来自京城和外地的音乐同行和琵琶爱好者,在音乐会上聆听了她动人心扉的琵琶演奏,掌声、欢呼声和鲜花让整个音乐厅沸腾起来。章红艳捧起鲜花,走下舞台,走向观众席里的父亲和母亲。当她的父亲捧起这一束鲜花时,旁边的人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母的爱情是章红艳一生所羡慕的,也是她一生的追忆。章红艳的母亲是福建本地人,剧团的台柱子,漂亮,大方,与章时钧相识后,被这个男人的坚毅与责任心所打动,尽管她的父母不同意她嫁给一个身有残疾的男人,但她还是毅然嫁给了章时钧。

在章红艳看来,母亲嫁给父亲,一是被父亲的才华所吸引,另一个原因就是女人的善良之心,天性里的怜悯让她不顾一切想要照顾那个男人,却完全没有考虑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人的时候,要承受多少艰辛。

母亲曾经对章红艳说,“如果遇到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我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幸福。”但章红艳知道,母亲是幸福的。因为身有残疾,章时钧从小就受到家里人更多的呵护,什么活都不让他干,但是婚后,他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和责任,把妻女呵护得滴水不漏。过马路的时候,夫妻二人永远是相互搀扶。

这种爱,也影响了章红艳的艺术诠释。在旁人看来,一个家庭,身体上的不完整,加上家境的不宽裕,应该是缺少阳光的。但恰恰是这种环境里面,每个人都要更多地付出爱和温暖,体贴和责任。这种爱和责任也融入到章红艳的音乐里。

音乐本身没有生命,但是有了爱,就有了生命。

 

 

我的故乡:爱到骨子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008年的春日,章红艳回家乡嵊州举行专场演奏会,为父老乡亲献上了一场美妙绝伦的音乐盛会。

 

 

演奏会以且弹且谈的方式举办,全场不使用任何扩音设备,让每一位家乡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原声。一曲终了,章红艳又和大家细细讲述“音乐厅文化”的知识。

音乐会结束后,简陋的后台,我采访她。她告诉我,回到家乡的感觉真好,以后,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向全国、全世界推介嵊州。

事隔多年的春日,在北京,我们又聊到了这个话题。“我每年都要在国内外举办很多场音乐会和演奏会,但是回家乡的机会实在太少了,有点对不起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章红艳说,有机会,一定要回嵊州再举行一次音乐会,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最好的音乐拿出来奉献给家乡人民。

“我是一个爱故乡爱到骨子里的人。”她的眼里透着真诚。

“小时候,我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南大街城墙脚下,旁边就是一个公共厕所”。说到这,她爽朗地笑起来。尽管小时的生活那般清贫,她却拥有一个最和睦、最有爱的家庭。

从十岁离开嵊州北上,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远了。这么多年,无时无刻,章红艳总在问自己,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虽然身在京城,只要能讲嵊州话的地方,她一定会讲嵊州话。就连早上出门去吃早餐,遇上嵊州老乡在北京开的小笼包店,她吃到熟悉的口味,总会缠着对方问“是嵊州人吗?”听到肯定的回答,她马上惊喜地跳起来,改用嵊州话交流。

她说,一个人绝对不能忘记家乡的语言。这个世界,每个城市都发展得越来越像,每个人的脸孔、穿戴都如此相近,还能如何分辨究竟来自哪个地方呢?只有乡音啊。一个人如果连家乡话都忘记了,还能以什么来证明你是这个地方的人?

她被家乡聘为“旅游大使”。看到嵊州小笼包多数打着杭州小笼包的名义,感到很生气,她甚至提议:由她出面开个大会,邀请所有在北京开小笼包店的乡亲,为嵊州小笼包正名,为嵊州做宣传。

由于父母都是从事越剧事业,那种越音袅袅,长袖善舞,所有的画面,都在章红艳的记忆之中,深入到骨子里。那些一代又一代戏曲艺人千万遍琢磨、吟唱的腔调,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曲目,那些细微的变化、收放,皆是中国传统艺术无比珍贵的财富。她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树,扎根于故乡无形之中的浸染,以长成足够参天。

她骨子里有着嵊州人的“强盗脾气”,因为见不得假弹假唱现象,而公开指责甚至不惜与人对簿公堂;因为内心反感各种旨在媚众的、花样百出的所谓艺术“创新”,她拒绝参加央视“十大青年演奏家”的评选,并公开质疑以网选方式评选艺术家,是一件哗众取宠的事情。她始终相信,坚守传统音乐的信念,就是要坚守传统音乐的品质。解决“曲高和寡”的途径不是降低、牺牲音乐品质,而是要在坚守音乐品质的前提下提升听众的素质。

不是让音乐跪下,而是要让听众站起来!

采访结束,我起身告别,她以一曲改编后的琵琶曲《桑园访妻》相送。她说,好的音乐一定可以征服大众,不需要用音乐之外的任何手段取悦观众。

 

 

 

 

作者:马丽萍   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