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不辱使命,不负传承——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琵琶教授谢青
2022-04-06 17:20:11 发表 | 来源:琴童杂志

不辱使命,不负传承

----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琵琶教授谢青

 

 

谢青 琵琶演奏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任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教授、民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协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传统乐会理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全国高校高水平艺术团评委,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评委。

1984—1987年就读于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师从陈福贤老师。1987—1993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王范地、杨靖教授。1993—1997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师从杨靖教授,获学士学位。2005—2008年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师从杨靖教授,并得到刘德海教授、李光祖教授的悉心指教,获硕士学位。1997—2005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独奏演员,期间师从林石城教授、杨靖教授,获“优秀演奏员”荣誉称号。2008年至今任教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多次获“北京市优秀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春晖奖”“耕耘奖”等荣誉称号。

自2016年以来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和毕业音乐会评委,并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特聘专家。

曾与林石城教授、杨靖教授等琵琶艺术家共同主编、出版中国歌剧舞剧院全国考级教材《琵琶教学考级演奏教程》,创作改编了多首琵琶独奏曲及练习曲。曾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录制海外考级DVD,独奏《草原小姐妹》等乐曲。曾担任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华小四弦教材》《鸣鸠琴教材》副主编,并改编多首乐曲。

在《中国音乐》《乐器》《艺术教育》《艺海》等刊物发表《悲壮挽歌——浅析〈霸王卸甲〉刘德海演奏谱》《琵琶在民族歌剧伴奏中的实践探析》《风中的歌——浅析〈霸王卸甲〉王范地演奏谱的艺术特点》《琵琶流派形成初期——唐朝》《马蹄声声,英雄犹在——探究<郁轮袍>平湖派传谱》等多篇学术论文。曾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楚韵雄浑—<霸王卸甲>版本辨析》,在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辑《古音青韵—谢青琵琶独奏音乐会》。

2015年作为“民族音乐(表演)传承与创新资源库建设项目”三期负责人,并在智慧职教网担任主讲教师,完成课程撰写录制工作。曾应国家大剧院邀请担任“音乐讲堂—琵琶课程”的主讲教授,应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邀请,开展“谢青琵琶讲座与公开课”。

所教学生多次在国内外民乐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学院民乐学科带头人,引领民乐师生积极参加院内外艺术实践,在“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各大赛事中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担任全国艺术考级评委20多年,经常受邀参加国内外各项赛事评审工作。在北京市教委“高参小”项目工作中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曾参加“CCTV戏曲春节联合晚会”“欢迎克林顿访华音乐会”“龙凤吉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会” “刘德海琵琶艺术周开幕式音乐会” “欢乐春节,魅力北京——洛杉矶综合晚会”“海丝寻梦——新加坡国际琵琶艺术节音乐会”“燕落花枝——北京传统乐曲音乐会”等国内外各大演出活动。曾受邀出访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获得业内一致好评。2016年作为琵琶演奏家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华乐大典·琵琶卷》。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现实生活中或许有些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天命为何”,而有些人冥冥之中被使命召唤,很早就开始了为之一生奋斗的事业。本期的封面人物——琵琶演奏家谢青便是这样一位很早就知道自己使命的音乐家。
 

与音乐的结缘

 

谢青出生于浙江的“鱼米之乡”温州。改革开放之前的温州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当地的文化教育也相对保守。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谢青却为自己编织出了五彩斑斓的音乐之梦。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巧合的是,我家隔壁邻居的孩子天天在家弹柳琴,我也很喜欢,所以就跟着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去少年宫学习柳琴。那个年代似乎还不太时兴儿童学乐器,老师就更少了,很多教乐器的老师都是非专业出身的。” 谢青回忆说。

勤学苦练换来了谢青在柳琴方面的成绩,聪颖乖巧的她在小学三年级时顺利考上了温州当地著名的学校—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成为这所小城名校的乐坛青苗。进校后,由于师资缺乏,谢青便改学琵琶。从那时起,将琵琶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萌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流转中,这颗理想的种子在她心头慢慢发芽,长成大树。

回忆自己的琴童时代,谢青的脑海中有几个记忆犹新的画面:小小的身躯后面背着大大的琵琶,胸前挂着书包,手里拎着饭盒,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翻过几座小山丘,步行到市中心的少艺校,放学后再从学校走到家。无论酷暑寒冬,她用步伐慢慢拉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在家练琴是她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从春夏到秋冬,她都是坐在竹床上练琴。酷暑时,妈妈总是坐在旁边,就像一台人工风扇,不停地为她扇扇子,练多久就扇多久;到了冬天,竹床上就多了一床棉被和一个暖水袋。南方的冬天屋里比屋外更冷,她就将自己“埋”在被窝里怀抱琵琶,一刻不停地练。虽然时过境迁,琴童时期练琴的画面在她脑海中却越来越清晰。

在采访中,谢青特别提到要感谢她的三姨。她说,在她的琴童生涯中,三姨是她学琴生活中除老师外最重要的人。她的飞速进步,不仅离不开恩师的悉心教导,更离不开三姨对她视如己出的关爱和呵护。“可以说,三姨把培养我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她孑然一身,把我当亲闺女,就希望我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因为爸爸是海员,妈妈还要照顾更小的弟弟,我平时待在姥姥家,所以三姨自然而然地扮演了家长的角色,监督我练琴,照顾我的生活起居。”

 

 

 

启蒙恩师用爱催开幼苗

 

 

谢青说,在她的琴童记忆中,始终清晰的是那段摇摇晃晃、吱吱嘎嘎,通往启蒙恩师陈福贤老师家的木楼梯。在寒来暑往的岁月中,她不知道在这段楼梯上来回走过多少次,而每一次爬上爬下都是她朝向音乐梦想的一步步迈进。

“陈福贤老师是我琴童时代最为重要的一位老师。我们在少艺校学习,老师启蒙化的教学就像是家长带孩子一样。一到周末和假期,家长就把我们送到老师家开始补课、练琴,还在老师家吃饭、休息,一待就是一天,不需要任何费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老师真是在倾其所有地教授每一个孩子。其实老师家并不富裕,住的房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方典型的老旧楼,用木板隔出房间,楼梯摇摇晃晃,而且隔音很差。老师对待我们的那份情义让我们终生难忘,他用爱为我们铺就了艺术之路。”谢青深情地说道。

时光荏苒,3年的少艺校学习不仅使谢青锤炼出优于同龄人的演奏技艺,更让这个小城姑娘树立了远大的抱负。在梦想的驱动下,1986年,谢青第一次走出温州,坐轮船到上海,准备到这里参加专业院校的考试。当时是乍暖还寒的2月份,她们一家三口穿着冬天的衣服就来参加考试了。巧合的是,那年上海考点没有招生名额。一位考官认为谢青是块好材料,便主动告诉谢青的父母,如果决定让孩子走这条路,就赶紧去北京参加考试。于是,一家三口不敢停留,立即坐上了赶往北京的绿皮火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是穿着棉衣到上海的,想着考完就回去了,所以没带什么行李,结果突然改变行程,没有带换季的衣服。在北京,我是穿着那套带白色竖条的秋衣秋裤参加的考试,5月份考完才回到温州。为此,我爸爸多请了两个月的假,不过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因为我考学而请假。后来,我考大学、考工作岗位都是靠自己,再也没让父母操过心。” 谢青说。

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门口

 

苦尽甘来,红榜题名

 

 

在北京,谢青和许多全国各地来的考生一样,租住在中国音乐学院附近旅馆的地下室里,尽管条件艰苦,在北京又举目无亲,但她度过了人生最为难忘而有意义的考前时光。

在备考时期,谢青不小心摔坏了尾椎骨,疼痛难忍,坐立不安,但时间紧迫,根本无暇到医院治疗。为了减轻疼痛,她坐在床边,双脚踩在抽屉上,一动不动,就像木头人一样,但双手却一刻不停地练习着。或许是因为孩子身体强大的修复功能,也或许是因为她全神贯注地在练琴上,忘却了伤痛,这样坚持半个月后,就在考试前,她的尾椎骨疼痛居然神奇般地消失了。

谢青说,最令她感慨的是看到红榜的那一刻,同样的考生却面对不同的命运。“在中国音乐学院,每轮考试发榜都是将一张写满名字的红纸贴在布告栏上。张榜的背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发榜时我一下就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简直兴奋至极,激动的心情无以言喻。而同我一起参加考试的一个来自甘肃的小姑娘,因为落榜,只能跟着父亲默默地坐在一旁的台阶上黯然神伤。看着她的境遇,我不禁感慨万千,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虽然身在小城,却得到了老师、家人的帮助,顺利考上理想的学校。真的特别感激老师和父母。”

 

谢青与杨靖老师

 

恩师光芒,人生引航

 

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后,谢青有幸投到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教授门下,由此踏上了专业学习的道路。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谢青稳步地从业余过渡到专业学习,她的演奏方法更加规范,演奏技巧更加娴熟,为今后漫长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谢青幸运地成为刚刚留校任教的青年琵琶演奏家杨靖的第一个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到研究生毕业,她一直跟随杨老师学琴。长达12年的师生情谊造就了今日舞台和讲台上的谢青,二人既是良师亦是益友。谢青说,杨老师是她的人生导师、指路明灯。从青春懵懂的少女到思想成熟的人民教师,从迷茫到正确三观的建立,她的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杨老师的陪伴和指引,在老师的身上她学到了很多做人从艺的道理。如今,杨老师已经是民乐界杰出的教育家、演奏家,谢青也从青年教师成长为教授,她们一路上的努力与坚持,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民族音乐事业。

 

谢青与王范地老师

 

勤学苦练是升华的过程

 

经历过枯燥的专业训练历程的人都十分清楚,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中要克服多少难以想象的苦难。或许小时候是凭着兴趣和远大的理想开启了乐器学习,一旦走上专业道路,枯燥的练习就如同一个个阻碍前进的路障,有些人坚持不住就半途放弃了,而谢青在这条苦修艺术的道路上,一次次穷尽自己的能力和心力,最终在锲而不舍、精进修习中找到了那条与音乐心心相印的求索之路。

“我小时候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个特别灵敏的孩子,缺少音乐想象力。直到我在学习《春雨》这部作品时突然开窍了,似乎变了一个人,一下就找到了抒发内心情感的渠道,能将音乐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我自己能感受到自己演奏的分水岭。可能我生长在南方,作品中对于南方水乡的音乐描绘让我很有共鸣感,一边演奏一边唱谱,音乐感觉就被这样带了出来。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视唱能力,这是表达和引导音乐的最简便的方法。”谢青说。

跨过了音乐表现与技术融合的难关,仿佛是打通了演奏的七经八脉,谢青的演奏水平更上了一层楼。本科考试确定了她在当届学生中专业第一的地位,4年里她一路遥遥领先,每次考试都是毫无悬念的第一名,年年荣获“三好学生”。大学第4年,她还获得了省部级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作为杰出人才在京落户,为自己辉煌的大学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7年,谢青与众多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竞争者共同竞聘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琵琶演奏员岗位。在这场考试中,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的刘文金先生请来了全国十多位专家当评委。最终,谢青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精湛完美的演奏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赢得了这个岗位,她也因此在业界开始小有名气,为自己的未来施展拳脚。

 

课本知识通融实际应用

 

走出校门,谢青满怀信心地踏入了她人生的另一个阶段。8年的歌剧院乐队工作中,她将课本知识融入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一身具有艺术实践价值的舞台经验。在校园内,更多的是高精尖的专业训练,而走出校门,更多的则是艺术院团与众多艺术家的合作。那些年,乐队的演出任务频繁,谢青也接触到了大量国内新编和传统的歌剧、舞剧作品,而这些都是校园教学中几乎接触不到的。谢青拿出上学时候的吃苦精神,边学边干,在乐团里勤练苦攻,很快就在大型编制的民族乐队中得心应手,成为很多院团琵琶声部的独奏演员。自己精湛的业务水平,加上领导的重视,让她在一次次重大演出任务中收获宝贵的经验和荣誉。

“歌剧院的工作是很锻炼人的。尤其是这些年,我参与了很多民族歌剧的演出。琵琶这件乐器在民族歌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剧中女主角的形象基本都会选择用琵琶独奏来表现,因为琵琶的音色很适合表现东方女性柔美、温婉的气质。歌剧院的工作带给我业务能力上的提升,使我积累了经验,让我感受颇多,为此,我发表了论文《琵琶伴奏在民族歌剧的作用》等,文中每一句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国歌剧舞剧院给了我掌声、鲜花和经验,我很想把这些舞台经验带回校园,传承给更多的后来人。”谢青说。

 

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8年后,谢青在事业高峰期选择回归校园深造,回到中国音乐学院,继续在杨靖老师门下读完了硕士学位,因为从小她就希望能成为像杨靖老师那样的人,成为一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应该说,谢青的艺术之路总是恰逢其时。当时,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招聘琵琶老师,一份亮眼的艺术简历让她顺利走进了教师的队伍。

“演出这么多年,我有丰富的艺术经历,很想把舞台经验也传承给学生。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的起点跟本科专业院校的学生不同,学生是参加各省联考招收过来的。学生入学前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只能通过新生汇报考试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课程调整,因材施教。就教学来说,我们是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尽可能宽泛,不是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培养。大学期间我们还会给学生设置合唱指挥、即兴伴奏、形体训练、戏曲唱腔等社会音乐服务类课程、普及类型的课程。选择琵琶专业方向的学生,琵琶演奏并不是他们未来唯一的职业选择,他们还可以有多种音乐工作选择。我们的教学会根据人才情况去塑造人才未来的职业方向,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做好铺垫。”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谢青展现出了如舞台一样的风彩,她的学生频繁获奖,她也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采访中,谢青对于我国职业艺术教育的未来表现出很强的信心。目前,国家教育改革中有关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多的关注,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艺术职业化教育的深化和优化是谢青等一批从事职业化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改革。她说道:“我们学校正在拟定往本科方向发展,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文化经济的腾飞,职业化教育影响着职业人才的输出,特别是艺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艺术行业极为突出的问题。不得不说,现实中很多艺术职业人才费九牛二虎之力考入院校,毕业后却面临“失业”的危机,这暴露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只要喜欢乐器就拿起它

 

在谢青的教育历程中,她受过很好的启蒙教育,也接受了完备的专业教育,她的经历告诉她,只要热爱音乐、喜欢音乐,何时拿起乐器都不算晚。为此,她积极投身于社会的艺术普及教学工作中。

“我的教学跨度很大,从业余到专业,因此感触很多。以前很多老师讲,收学生要看手指条件。在我这里的条件就是,只要你喜欢琵琶,就把它拿起来。琴能不能学下去,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好老师的引领同样很重要,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作为老师,不能按照自己学的方式来教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要贯穿于具体的学生教学中。适用于这个学生的教学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学生。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只要坚持住,不畏艰难、敢于吃苦就能学出来。我小时候学琴,总有人说我手指短,我老师就鼓励我,让左手多换把、多跳把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以弥补手指短的问题。所以,我总会跟家长说,自己要有清晰的目标。”谢青说。

关于琵琶的话题,谢青总有源源不断的思想的火花,并时刻保持着激情。都说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干一件不容易,谢青正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和委屈,才换来了她今天的成绩和荣誉。在琵琶教育传承这条道路上,谢青默默地行走和坚持,用她日复一日的教学表达了她对于琵琶事业的忠贞,也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她用这份不辱使命、不负传承的行动,感恩埋于心底的琵琶之情。


 

寄语琴童

只要你喜欢乐器,就把它拿起来,能坚持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