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生
编者按
每一位真正杰出人才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成功之道”的热衷与想象,而宋国生教授所著的这篇文章可能会打破一些人对于成功不切实际的幻想。成功不是小说式的天才主人公叙事,更多是依靠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复一日的严苛练习还有不断奋进的精神意志。
今年是宋国生教授执教60周年,他以《追求卓越 不懈攀登——胡琴表演艺术家宋飞的成功之道》为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论述依据,分享作为宋飞父亲与二胡启蒙老师的人才培养心得,分析总结当代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宋飞的成长过程和成功方法。希望为从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子和教育者,提供第一视角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追求卓越 不懈攀登——胡琴表演艺术家宋飞的成功之道
作者:宋国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摘 要:本文系笔者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长时间参与培养工作的亲身经历,对当代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宋飞的成长过程和成功之道所作的一个分析总结。文中着重阐述了打好三个基础、实现六个升华、坚持两种精神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实施方法,望能对相近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三个基础 六个升华 两种精神
引 言
宋 飞,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她先后于1987年、1991年、2001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分别于1991—1999年、1999—2017年、2018至今,在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工作;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
三十几年来,她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表演舞台和音乐教育讲台上,为推动中国民族弓弦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演奏上,她为开拓胡琴艺术的表现力,不懈向着一个个新的高峰攀登,曾荣获过包括首届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金奖、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音像博览会“特金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杰出民乐演奏家”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教学上,她秉承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体系;编写出版了大量文字和音像教材;培养出了一批才华出众的优秀专业人才。她是一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受到中宣部、人社部、全国文联共同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是北京市“高创计划文艺界领军人才”“长城学者”“千百万人才”。她受到了业内权威人士、各种媒体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客观地说,宋飞是当今众多民乐同行所公认的一位胡琴专业成功者。
总结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对于造就更多的成功者,让后人取得更大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宋飞与父亲宋国生
摄影:张建设
笔者作为宋飞的父亲和她的主要专业老师之一,最初引导她踏上二胡艺术之路并在她学龄前和上小学期间对她进行了多年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她就读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时,除必要的家庭辅导外,经主科老师吉桂珍先生统一安排多次由笔者对她进行阶段性专题教学;就读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时,笔者也配合安如砺、刘明源二位主科老师,起了一些积极辅助的作用;最后在她就读中国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时,笔者又应聘担任了她的导师;因此,对宋飞成长的全过程都比较清楚。由于她附中的主科老师吉桂珍副教授、本科主科老师安如砺、刘明源二位教授都已离世,所以,无论从家长还是从专业教师角度回顾宋飞的成长过程,总结宋飞的成功经验,就不可推卸地落在了笔者身上。
宋国生与女儿宋月、宋飞合影
宋飞的成功源于多种因素。首先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让她具备了成为胡琴表演艺术家的可能性。其一,她天生了一个喜欢并适合学习音乐的好脑子和适合从事器乐演奏的好肢体;其二,她出生于一个父母均有一定成就的音乐世家,自幼饱受艺术气氛熏陶和良好的启蒙教育;其三,她赶上了一个民族音乐发展较快,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其四,她从上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毕业,都就读于适合专业发展的好学校,并得到多位大师的尽心指导。然而,具备这些有利条件只能说明有成功的可能性,并非必然能够成为现实。
宋飞的成功之道,包括她学习上、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成功都可证明,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第一,要有一个有利于实现既定目标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第二,本人要肯于为达到既定目标付出艰苦努力,要有不断向着更新、更高目标奋勇攀登的精神。为此,本文着重从打好三个基础、实现六个升华、坚持两种精神等三个方面,尝试对宋飞的成功之道作一分析总结。
PART 01
宋飞的成功开始于打好三个基础
培养人才和盖房子一样要把打好基础作为第一要务。因为没有深而且牢的基础,要想盖起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是绝无可能的。同样,无论学什么专业,如不从基础做起,要想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也是难以做到的。宋飞之所以能在胡琴专业领域达到当前的高度,与她自幼打好以下三个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一)通过科学系统严格规范的训练,打好专业技术基础
打好专业技术基础,狭义就是练出过硬的基本功;广义就是要全面、精确、熟练地掌握所有演奏艺术所需要的技术手段。打好专业技术基础,首先应做到路子正,让整个训练过程符合科学、系统、严格、规范的标准。
宋飞六岁开始学琴时,作为她的启蒙老师,笔者正值二胡演奏理论、艺术实践及教学实践走向成熟的时期。她学琴的基本教材,即笔者所著当时正待出版的《二胡演奏艺术》一书,由于该书引入了多种演奏技法与教学的新理念,包括所附近百首练习曲都达到了当时的领先水平;加之宋飞悟性强,理解快,师生配合默契,所以每一种技术技巧训练都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宋飞二胡基本功训练中的所谓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基本姿势、持琴、持弓基本方法、左右手运弓、运指的基本动作、发声方法及各种演奏技巧,都必须符合生理学和相关声学、力学等物理学原理。
所谓系统性,主要体现在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把各种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技巧都逐一加以有效的训练。比如进行不同长短弓训练时,不只是让她按照一些概括的非定量概念去练,而是让她在音乐时速和力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对全弓,右左两个1/2弓、四个不同弓位的1/4弓、八个不同弓位的1/8弓,右、中、左三个不同弓位的1/3弓、六个不同弓位的1/6弓、九个不同弓位的1/9弓、十二个不同弓位的1/12弓,以及五个不同弓位的1/5弓、十个不同弓位的1/10弓,七个不同弓位的1/7弓、十四个不同弓位的1/14弓等各种不同弓位不同长度的弓段做尽量准确的定量练习。
所谓严格规范,则主要体现在练习每种技术动作,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达到理想效果绝不罢休,直至熟练定型。记得她在练习四个音之间的120种指序组合时,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一小时,定型之后还要隔天练一小时。只有这样,才能练出真正扎实的基本功,才会让后来的高难技术训练变得更加容易,才能让我们的演奏艺术质量更高。
2013年《穿越时空的交响~关乃忠二胡协奏曲》音乐会,首演第三二胡协奏曲《诗魂》
(二)通过鲜活民族民间音乐的实践积累和有关系统音乐知识的学习,打好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
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音乐精英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俗称乐感)。因为只有感觉到美,才可能主动地去追求美;只有认识到了音乐的内在规律,才能自觉地遵循这种规律去创造美的音乐。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虽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无论学习什么音乐表演专业,都应把乐感的培养放在首位,打好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
宋飞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除天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之外,其后天的培养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受家庭影响,即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带她模唱各种民歌、戏曲、说唱,母亲(阎璞,天津电台高级音乐编辑)经常带她去录音采访现场,在耳濡目染之中积累了大量感性音乐知识。二是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她从附中到大学,认真学习了《乐理》《视唱》《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艺术概论》《作品分析》《和声》《复调》等多门有关课程,扩大了知识范围,加强了理解能力,从理性上对音乐感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予了有力支撑。
由于音乐感知能力基础打得牢固,宋飞对音乐的节奏、音高、速度、力度、音色等诸多因素的诸多变化,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各种内在情感,都有相当精确的分辨能力和掌控能力。比如在音高的掌控方面,她既能用首调读谱,也能用固定调读谱;能够分辨各种不同律制的音阶中有关特定音高的微量差别;也能准确奏出多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乐曲中的不同调式、不同风格。这些对她胡琴演奏中成功地进行二度创作,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扎实的文化知识学习,打好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所必需的文化基础
无论从事哪种行业,文化底蕴的深浅和知识面的宽窄,一般总是与其事业成就的大小成正比的。因为文化知识是古今中外历代成功者的经验结晶,只有学好了才能继承,只有继承了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宋飞在胡琴表演艺术上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道理。
宋飞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首先应归功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有关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其次是本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从河东区一中心小学到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她各门文化课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有些“附中”教学大纲上没有安排或讲得较少的理科内容,例如二胡演奏涉及到的一些生理学知识,物理学中的声学知识、力学知识以及数学原理、几何原理、哲学原理等,她都在笔者的指导下,结合二胡专业的学习进行了必要的自学。
由于有了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宋飞无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快地提高和加强,联想与想象力就更加丰富,所以无论是对演奏技巧的准确运用,还是对乐曲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成功的二度创作,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PART 02
宋飞的成功体现于实现六个升华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精英人才的成长和进步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这一规律,每个不同成长阶段都有各自不同性质的变化,每次变化都是一次向着更高阶段的升华。笔者认为,宋飞从开始学琴到成为胡琴界的领军人物,整个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了六个升华。
演奏百年老胡琴
演奏雷琴
(一)由兴趣到理想的升华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但兴趣常常因为发现了新的更大的兴趣而发生转移;也容易因中途遇到了某些困难而发生动摇甚至于放弃。理想则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选择而矢志不渝奋斗到底的终极目标,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宋飞开始学琴也是在兴趣爱好基础上的一种选择,浓厚的兴趣使她进步很快;但当文化课繁忙,每天练琴感到很辛苦,不能与同学一起玩耍时也曾有过动摇。甚至说过“还不如死了,死了不给您们练琴了”这种话。
但后来当她从练琴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时,特别是天津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朱枫林爷爷给她听了奥依斯特拉赫演奏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她又坚定地立志要做一名弦乐大师,并且作为自己的理想,写进了小学的作文中。小学的数学老师很喜欢她,劝她将来当个数学家,她都丝毫没有动摇。之后,著名二胡演奏家萧白镛也鼓励她长大要当一名弦乐大师;某外国专家听了她的演奏甚至说她“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弦乐演奏家!”,她信心就更加坚定了。从此,理想就成了她学琴的真正动力。
宋飞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处处有贵人相助,在吉桂珍、安如砺、刘明源等诸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琴艺日臻成熟。大学毕业不久,大概是1993年吧,有幸参加了由刘明源、宋宝才、龚一、安志顺等著名演奏家们组成的民乐大师演出团,和大师们一起赴国外和港台地区巡演。当然,首次进入大师行列的宋飞绝没有以大师自居,而是更加虚心地向大师们学习,从而把自己的理想进一步升华到了“为民族音乐事业奋斗终生”的新高度。
2017年“民乐杰出演奏家”颁奖音乐会剧照
(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中两种相互联系的不同认识方法,或者说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作为认识方法,前者多用于感知事物的表象;后者则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本质。比如通过感性认识得知某人二胡演奏的声音很美;理性认识则可得知它为什么美,如何才能做到这么美。作为先后两个认识阶段,感性、理性两种认识过程的循环往复,促成了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就意味着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自觉地用领悟出来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了。
宋飞学琴中关于认识方法的升华,最早始于练习基本音色。当时要求她演奏出来的声音,要做到圆、亮、厚兼而有之并且比例恰当。在她确实感觉到这种声音很美的时候,就让她进一步体会琴弓擦弦时,左右、前后、上下三种不同方向力在其合力之中的比例关系,和运弓动作所要求的松、通、稳对所奏上述音色的重要作用,这样就悟出了怎么才能做到圆、亮、厚的一些道理。
再例如教她练习2/4拍中每小节连续八个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时,在帮她分析强拍、弱拍、前半拍、后半拍之间动作幅度区别之后,让她明白了左右手动作的基本组合规律:(1)右手运弓四次拉推(或推拉)往返动作组合应分别表现为为相对的长长、短短,次长长、短短;(2)左手抬按指动作组合则分别表现为为相对的高高、低低,次高高、低低。这样,在演奏技术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也尝到了理性认识的甜头;久而久之就学会感性、理性往复循环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并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多练,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找到了学习进步最快的最好学习方法;也为她以后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2021年《中轴》音乐会,首演《春度景山》
(三)由学习型到创造型的升华
学习与创造是一对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掌握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与研究成果的过程,是创造的基础;创造则是在前人和他人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过程,是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好的创造型人才必定是好的学习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如果采取教条主义或者经验主义态度对待前人与他人的经验和成果,就很难成为创造型人才。学习型人才只有升华为创造型人才,才能超越前人和他人,成为真正的精英人才。
宋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型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创造型人才。第一次发现她的创造才能,是在1981年8月参加第一届《天津市少年儿童音乐周》。笔者为她创作了二胡曲《牧马少年》,7月22日完稿后笔者就赴外地出差,12岁的她自己练了10天,竟于8月3日成功首演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最高奖)。第二次是翌年暑假在青岛《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夏令营》时,她当着作曲家瞿希贤老师的面,将瞿老师的大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成功地改编成了二胡齐奏曲演出,受到瞿老师的表扬。由于宋飞拉琴总是带有一定创新意识,所以一代宗师蒋风之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津讲学时,听了宋飞演奏《三门峡畅想曲》之后很激动,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宋飞当做国家宝贵财产来爱护,来培养”。
宋飞真正升华为创造型人才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有三。一是1985年春天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华北音乐节”--《北京之歌》音乐会上,她在演奏笔者专为她创作的二胡曲《燕赵春潮》时,首度将“双跳弓”、“轮弓”和“双抖弓”三个高难新技巧成功地展现给观众,搏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彰显了她不凡的创造性演奏才能。二也是附中高年级时,她成功地为当时天津音乐文学会会长、著名词作家倪维德先生的《我们一同春游去》《睡莲没有睡》两首歌词谱了曲并自己演唱,双双荣获了市级歌曲评比二等奖。三是大学二年级时,她给蓝玉崧先生听了自己演奏的三首二胡曲录音,而蓝先生评价演奏最成功的一首,就是后来很快流传全国的《江河云梦》(梁云江 曲),此曲笔者和安老师都没辅导过,完全是她自己的二度创作成果。
多年来,宋飞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她先后首演了六十余首二胡及各种胡琴新作品;先后举办了十几场,如无伴奏二胡套曲《如来梦》情景音乐会、中国音画乐舞《清明上河图》、二胡与管弦乐队《逐梦》、二胡与民族管弦乐《宋词意境》、音乐剧《刘天华》等在胡琴艺术发展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性演出;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她提出了多项新的理念,录制、出版了大量教材。在首演作品的二度创作、对原有作品的创新诠释以及在作品表演形式方面的创新、拓展等,堪称二胡演奏界创造型人才的典范。
音乐剧《刘天华》剧照
摄影:郭幸福
(四)由普通演奏员到表演艺术家的升华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版)的解释,艺术家是指“从事文艺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虽然这“一定”二字的相对性很大,但在人们心目中,艺术家应该是技术、艺术都很成熟;在艺术的深度、精度和广度上都明显高于一般同行;对艺术作品的诠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应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众认可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对于从事器乐演奏的人来说,由普通演奏员到表演艺术家的升华是一个很大的质的飞跃。
宋国生教授“从教50周年音乐会”
父女同台演出
宋飞虽说在学生时期就得过几次大奖,但真正艺术上的成熟,应该是在中央民族乐团做了几年普通演奏员之后才实现的。那是1994年她和香港中乐团合作演出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 曲),笔者从录音听出她的演奏没有任何技术负担,完全是一个职业演奏家的心态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于是,笔者告诉她:“你成熟了,可以独立了。”
而她在1995年为纪念刘天华百年诞辰举行的《华风琴韵》二胡独奏音乐会上,则通过与指挥家郑小瑛指挥的“爱乐女”室内乐团合作,对刘天华、阿炳、孙文明(部分)的典经传统二胡曲做了全新的诠释,展示了一次成功的“中西合璧”,在艺术的创新和精深度上都受到了普遍好评。再一次是2002年,宋飞成功的举行了一次名为《弦索十三弄》的独奏音乐会,为观众展示了包括琵琶、古琴在内的13种不同的民族弦乐器的演奏,大幅度拓宽了表演广度。她还献给听(观)众许多可圈可点的音像制品。此时称其为胡琴表演艺术家已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了。
(五)由技艺型到学者型的升华
一般能称得起专家的,多指擅长某种技术或对某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其中前者偏重于实践,可称之为技艺型;后者则多偏重于理论,可称之为学者型。一般学者型专家在理论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有立得住的核心学术观点;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字成果发表。因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用于指导实践,所以从技艺型升华到学者型,集二者于一身,对于在国家级院团实践多年的演奏家,回到母校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宋飞来说,是必须完成的一次转型。
宋飞自回母校任教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胡琴演奏理论与教学,在院系领导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她先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近二十篇;编写并由权威出版社出版了教材14部;与笔者合作出版了专著1部;出版了DVD教学示范光盘数10余部;提出并成功实施了“双语”教学理念,在全国首开了“胡琴声部训练与重奏训练”、“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课,培养了包括金钟奖、文华奖、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敦煌杯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的许多优秀人才(其中金奖16人次,银奖10人次,铜奖12人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与教学理论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了她由技艺型到学术型的升华,也圆了她儿时弦乐大师的梦想。
宋飞从教20周年师生音乐会
(六)由专才、通才到将才的升华
专与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可互相转化。专才可转化为通才;通才也可转化为专才。有的人先专而后通;有的人先通而后专。有的人专而且通;有的人则偏重其中之一。宋飞由于专业功底较厚,成名较早,一上了大学就是双专业(胡琴、古琴),后又学习了琵琶等多种乐器,很快便成了一名一专多能的通才。将才是指在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内起引领甚至统帅作用的精英人才。专才和通才尤其是通才,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如客观需要、本人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经验积累)都有可能进一步升华为将才。
宋飞除教学、演出任务之外,还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等行政工作和社会兼职。通过学习、锻炼,上述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领导能力。从专业上讲,她精湛的表演艺术本身,对胡琴艺术的发展就起到了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教学管理上讲,她在两个副院长的任职中,都能较好地完成并胜任她所分担的领导工作,在组织艺术实践、各种教学与学术活动、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社会兼职方面,她带领中国音协二胡学会领导班子成员,短短几年里组织了二十多项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和大型演出活动,受到了业界普遍赞扬。2017年2月,宋飞被选为“高创计划文艺界领军人才”,证明她确实实现了由专才、通才到将才的升华。
PART 03
宋飞的成功内因在于坚持两种精神
人在具备了一定能力之后,其事业的成败和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神。因为特定的精神是特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形成的行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意志力,是实现理想的可靠保障。宋飞在其成才道路上,由于受到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教育,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成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值得提倡和坚持的两种精神。
(一)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奋进精神
笔者经常教育学生,“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你才能永远进步。”宋飞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不论是成功的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或是学生得了大奖,她都能在掌声和赞扬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存在的问题,明确新的努力方向,很快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开始攀登下一个新的高峰。
宋飞的奋进精神主要表现在勤奋、不怕吃苦上。很多人不理解她在2013年中国弓弦艺术节上连续演出了三场不同作曲家的大型作品专场音乐会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就是靠这种精神挤时间练出来的。她出差时,在机场候机的几十分钟,也要拿出琴来练;回家看父母,她早起晚睡夹上弱音器练;有些环境不能练手就闭上眼练脑。勤奋、刻苦加动脑换得了成功,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梁祝》50周年香港义演音乐会
(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德。没有奉献只想索取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因为没有舍就不会有得。多为事业、多为公共、多为他人着想,少为个人着想的人多半容易成功,因为得道者多助。宋飞的奉献精神表现在为事业上已无需多说,表现在助人为乐,不计个人得失,可举以下两个方面的几个事例。
01
尊师扶老
她四处奔走,鼎力相助,使原中央民族乐团首席陈朝儒老先生的补评职称、工资待遇、住房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她倾心帮助已故恩师安如砺、刘文金、王范地等人的治病、治丧、安葬;她还曾几次专程赴宁、沪看望暮年的前辈张锐老先生和重病的闵惠芬老师。此外,她还曾专程拜访过多位全国各地的业内老人。尊师扶老即是一种奉献,也表现了宋飞对继承前辈事业的一种自觉担当。
02
爱生助残
她对学生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上课从不吝惜时间,有时给学生加课常常上到夜里十二点;她为校外残疾人和特困生上课从不收费,并且给以特殊待遇(如教原残疾人艺术团身材矮小的王雪峰,需半跪着平视的上课),有的还免费赠琴予以鼓励。从这方面也可看出宋飞向晚辈授业的一种自觉担当。
宋飞因为一直坚持上述两种精神,事迹突出,曾被中宣部、人社部、全国文联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宋 飞
以上是从三个基础、六次升华和两种精神三个方面对宋飞的成功之道所做的概括总结。除此之外,还有两点需特别加以补充:
第一,宋飞的成功得益于众多名师指导,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她在天津音院附中上学时,除由吉桂珍老师和笔者两个人教授专业课,同时还得到过居文郁、趙砚臣二位老师的指导;大学本科期间,除作为主修专业跟安如励、刘明源二位老师学习二胡、中胡、高胡、板胡演奏;还作为第二专业先后跟陈重、李祥霆、张子谦三位老师学习古琴;本科毕业后除读研期间由笔者担任导师外,还在本校向王范地老师学习琵琶文曲演奏;去上海向林沁铭老师学习已故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的二胡名曲演奏;在北京向张素英老师学习京胡演奏;去广州向甘尚时、黄日进老师学习高胡和广东音乐演奏;在北京还向马光陆老师学习坠胡演奏;还在天津向宋东安老师学习雷琴。她不但诚拜多位资深前辈为师;还虚心向各地同辈优秀同行学习。这些对她能够熟练、准确地掌握多种不同演奏风格,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宋飞的成功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她从小学一年级上台拉琴,至今四十几年就没有离开过舞台;她从天津到北京,从国内到国外,从维也纳金色大厅、卡内基音乐厅到悉尼歌剧院,跑遍了亚、欧、美、澳、非五大洲。实践中,她熟悉了舞台,了解了听众,学会了透过琴声自如地表达各种真情实感,亲切地和听众对话,尽情地和听众交流心声,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