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入人心》的录制现场,你可以直观感受到这档节目有多么深入人心。
当成员们鱼贯走上舞台,观众席里此起彼伏地喊出不同成员的名字,为他们打气加油。这是笔者在录制现场感受到的观众的热情,而当时《声入人心》的节目才播出了不过两期。
在上周节目中,独唱、二重唱、三重唱三种表演形式首次同台,《声入人心》无疑又完成了一次在视听体验上维度升级的“打击”,而本周,成员们展开分组抢人大战,并将以六个六人组的形式向最终的首席发起冲击,可谓高潮迭起。
《声入人心》模式原创的背后故事、制作实操过程中的难点、对于挖掘优质内容的使命感……带着这些问题,影视产业观察对《声入人心》监制沈欣进行了专访。
《声入人心》监制 沈欣
年轻的新团队打造新模式
《声入人心》邀请了出身于国内外音乐高校的36位美声、歌剧、音乐剧专业的成员,在出品人的指导下,经过10轮的公演以及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的试炼,以“首席”和“替补”作为评判标准。节目前两期是成员们的首次亮相评定,中间的五期是舞台公演,只有首席成员能够登台演出。从本周开始,36位成员将重新分组,展开新的较量。
豆瓣评分9.1,热搜不断,《声入人心》不仅在观众心中获得了好口碑,在综艺市场领域也得到了认可,着实不易。前不久的新加坡ATF亚洲电视节上,凭借着给观众全新视听体验的声乐元素,以及颠覆传统的选拔理念不设淘汰的赛制,《声入人心》被模式研究公司K7 Media判定为“在全球市场有发行潜力的节目”之一。
一档优质的原创节目的开发需要经历多少艰难?只有《声入人心》团队最清楚。
监制沈欣还清楚地记得《声入人心》策划案在湖南卫视创新飚计划上亮相的情景,虽然当时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方案,没有涉及具体的细节执行,但是提案组请到了四位在校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进行了美声重唱歌曲的表演,再加上提案阐述,“充满立体感的演讲方式,很打动人”。
《声入人心》总导演 任洋(左)、监制 沈欣(右)
就这样,《声入人心》以第七轮飚计划冠军的身份脱颖而出,获得了样片制作、模式推演的机会。随后,制作组设计了较为规整的模式,“演唱方式从独唱慢慢演变成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
不过《声入人心》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版本显然与早期的推演有很大的不同。据沈欣介绍,推演版本在实际操作、播出的过程中,缺乏戏剧性、结构性的变化,表演风格上也欠缺多元化,所以制作组决定打破这样工整性的结构,在二重唱阶段过后,引入了多种形式同台的赛制,从而“给观众的观感也不至于过分单一,在一场(表演)中可以看到更多种的演唱形式”。
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观众才在上周的节目中,同时感受到独唱、二重唱、三重唱的不同魅力。
沈欣介绍,在整个推进过程中,“每周都会有新的东西碰撞出来”,可能是细节内容的设置变化,或者是形式体现的变化,这也正是新组建的任洋团队的优势。这个湖南卫视全台最年轻的团队,在沈欣看来,“第一愿意拼、不怕累,第二有冲劲”,虽然之前没有经过磨合,但是他们没有条条框框的阻碍,能够有更多创新的思维和令人惊喜的想法。
从提案会上打动评委的方案,再到成型后打动观众的节目,全新的团队,全新的原创模式,的确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惊喜。
从艺术殿堂到寻常百姓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美声艺术一直停留在这种画面:身形偏胖、留着大胡子的演员,唱着难以理解的唱段。而《声入人心》正是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让观众恍然大悟:其实美声也可以流行起来。
特别是首期节目播出后,高颜值、高学历、高素质的“三高”成员们,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沈欣表示,这不是节目组有意为之,“节目本身选择的范围就是年轻的歌唱家以及艺术院校的学生,年轻人大抵都是这样青春阳光、形象美好”。
如何让专业性强、小众的美声艺术能被广泛大众接受?《声入人心》不仅仅是做了选角上的考量。在沈欣看来,“我们不去纠结选择‘趣味’还是选择‘专业’,当一个东西足够专业的时候,同样也能受到观众的认可”。
在观众难以感知的专业性方面,首先,节目的出品人廖昌永、石倚洁、参与节目的梁宁、赵云红、陈小朵、许蕾、张璋,都是享誉国内外的歌唱家,节目中的成员也都出自世界各大顶尖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其中很多成员都获得过世界级专业大奖,他们为节目的专业化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节目还有古典弦乐大师、金牌编曲人钟兴民担任音乐总监,知名音乐人黄韵玲担任节目的演唱总监,现场弦乐队和电声乐队分别是《歌手》节目的御用班底——靳海音弦乐团,以及业内备受赞誉的章谋圣电声乐队,确保了音乐呈现的高品质。
此外, 导演组在组建的时候也考虑到了主创人员的职业背景,沈欣介绍道,“我知道的至少有5位都是学声乐出身的导演”,他们可以很好地跟成员、乐队、出品人进行沟通。
另一方面,《声入人心》制作组还通过节目其它内容的设置、补充,让美声艺术更贴近观众。
比如节目的选曲方面,除了经典音乐剧、歌剧的曲目如《军中女郎》、《我,堂吉诃德》,国内传唱度很高的曲目如《绒花》、《故乡的云》,还有当下流行歌曲的改编如《最终信仰》、《对不起,我爱你》,用美声的演唱方式呈现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让观众减少生疏感。
再比如《声入人心》的真人秀部分。《声入人心》与其它音乐节目很大的不同在于尽量保持了公演部分的完整与流畅,而真人秀部分相对独立,同时不强化成员选拔的赛制。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是受制于没有选秀牌照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声入人心》的真人秀仅仅承担展现选人、歌曲准备过程的功能,作为公演部分的补充,从而将重点锁定在演唱部分,让观众可以更专注地感受美声艺术的魅力。
专业化和大众化,从来就不是完全对立,可以说,《声入人心》找到了这个平衡。
承担风险,引领使命
从事美声的艺术家们一直以来都在寻求通往大众的突破口,美声作为一种唱法,并不局限在某一首歌,它既可以表演古典格局,也可以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节目出品人廖昌永曾经在多年前尝试过当年的流行歌曲、节目成员之一的余笛在上海也做过美声组合,即便是有过不停的探索,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的作品、演出,只在业内发酵,没有机会被大众熟知。
《声入人心》恰恰与美声业内的期盼不谋而合。节目的开播给很多观众打开了一扇关于美声的窗,或许窗外的风景是陌生的,但是美声艺术所传达出的感情与人性是共通的,观众是可以感知到的。“很多观众会因为节目开始去剧院买票,这是我们比较欣慰的事情”,沈欣表示,节目最开始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接触这种艺术形态,无论这种艺术形态能不能一下子就能成功被大众接受,“让大家一开始就喜欢上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细水长流,让大家慢慢地喜欢也是很好的”。
不止是美声艺术,湖南卫视在此前也进行过《声临其境》、《幻乐之城》的尝试,给综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新鲜感。在沈欣看来,这是属于湖南卫视的一种使命感,“我们承担的是挖掘的功能,带领大家去挖掘新鲜的、有传播价值的领域,提供给观众更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仅仅去跟随现在流行的事物”,一直以来湖南卫视以创新、引领作为气质追求,今后也将会有更多引领行业的创新和尝试。
在谈及新尝试可能面临的风险,沈欣显然对平台和观众都充满自信,“台里有自己的创新要求和使命感,也有实力去承担风险和压力。有时候一击即中,有时候会需时间来要培养,观众和频道一起成长。湖南卫视愿意去培养,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笔者仍记得在第五期节目的录制现场,当王凯和廖佳琳《最终信仰》唱毕,很多观众起立鼓掌。可见,美声艺术并不是没有大众市场,而是很多观众没有接触它的机会。
《声入人心》恰恰是那一把钥匙。这或许是《声入人心》给综艺市场、小众文化市场带来的启示。
作者 | 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