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婷婷 布兰科•茹约维奇):孔德辛,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编导,民族舞剧《孔子》的导演。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身份—孔子的第七十七代传人。2013年,舞剧《孔子》首演,这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首次以舞者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
2015年底,舞剧《孔子》在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及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进行巡演,一时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回忆起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演出经历,孔德辛对贝市观众对《孔子》的反应仍记忆犹新,“演出那天,从演出开始到结束,全场都是非常安静的。我们心里都在犯嘀咕,为什么观众没有反应呢?是不喜欢呢还是没看懂?后来,演员谢幕的时候,现场观众的反响一下子像浪潮一样涌来了。我们这时候才感受到原来观众的热情的爆发点和国内观众不一样。当时我们东欧巡演是演了四个国家,塞尔维亚是最后一个国家,所有演员都已经很疲惫了。但是最后看到观众这样强烈的反应,我们很受感动。”
近年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日趋频繁,而作为欧洲重要生活方式之一的戏剧,也成为重要的交流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戏剧演出走进欧洲,欧洲观众对中国戏剧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孔德辛说:“我觉得,观众跟专家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艺术评论家,他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他会关注它的材质是什么,来源是哪里,它的意义在哪。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我觉得更多的是去感受文化带来的冲击力。所以我觉得,国外包括世界的友人在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关注他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的直观的东西。比如说京剧,京剧给国外友人带去的是什么?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必然有中国的元素、味道在里头。舞剧《孔子》表现了春秋战国时候的人的言行举止,包括仪态、表达方式、接物待人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舞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大家都看得懂,是很好理解的。”
在谈到中国戏剧的在欧洲观众心中的定位时,孔德辛认为,东方的美和西方的美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西方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跟东方是截然相反的。西方人拿一支玫瑰花,直接说我爱你。但是,中国人一直讲究内敛,人的喜怒哀乐不会放在表面上,它会沉到心底里头去。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根据东方人的特性去表达。比如说在表达喜欢你的时候,会有很多种方式,用很多的小事情,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国,东方有几千年的文化,经历了很多朝代,一点一滴地到了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做每一个朝代的事件,都根据那个朝代不同的气质、人文,都不一样。在做古代文化题材的时候,更讲究内敛。”
孔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都会吸取儒家思想中最优秀的部分。在谈到现代的年轻人如何接受孔子思想的问题时,孔德辛认为,大多数人学习孔子的思想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我们(中国)的教科书里,孔子的《论语》是很多的,我们从小就学。但是真正想体会书里头字的意思,还不如从我们的父母、老师、长辈的一言一行受教育。小时候就学《论语》,死记硬背我只是能够背出来这个词,但是真正去领悟到它的含义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需要平时的点点滴滴学习。我觉得这是国民整体素质的培养,而且现在确实缺失了很多。比如说去年的时候我们去了台湾演出《孔子》,剧场里面有很多八九岁的小朋友,还有很多老人,观众年龄差距很大。演出结束时,我们院长当时问了一个小观众,你看懂了看吗,《孔子》还是很深奥啊?小朋友说都看懂了,因为他从小就学习《论语》。我当时非常感动。台湾也好,大陆也好,对儒学都是传承的。”
作为孔子的后人,孔德辛说,她对自己的家族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小在学校里,我的同学经常会调侃我,说,你是孔家的后人,你背《论语》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在小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自己是孔子的后人,而没有真正去体会什么。但是后来,我学了舞蹈编导专业,然后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当导演。2013年我有机会做一部剧,我就说我要做舞剧《孔子》。在目前的工作条件下,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支持下,我可以为我的国家、剧院和我的家族做出微不足道的贡献。孔家的家谱都是过去黄帝赐的字,孔氏的后人也都是按着家谱命名的。我们孔家每个人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能为国家做贡献是我们孔家应该做的事。”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众多名言警句中孔德辛最喜欢的一句,认为这句话是对自己创作状态是最好的诠释。“过程再难,只要结果是对的,我也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