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艺术的选择也是人生的选择
2016-12-19 10:20:36 发表 | 来源:新华网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做客新华网,就2016年艺考以及中国音乐教育及艺术人才培养分享自己的见解。 (新华网 张欣然/摄影)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商亮 王晓阳)春节刚过,2016艺考大幕已经悄然拉开。作为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堪称中国音乐艺术教育最高学府。

  2016年2月18日,俞峰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成为该院1949年建校以来的第七位院长。此前,俞峰一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院长助理等职,自2009年2月至今任中央歌剧院院长。虽然担任中央歌剧院的院长,但俞峰从教25年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始终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日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受邀做客新华网,谈到再度回到母校,俞峰表示:“回到母校对我来说不单责任重大,也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责和使命。”

  说动机:人才培养需要学术自由精神 热爱才是内在驱动力

  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艺考的火爆,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到底是来自学生的理想还是家长的理想。国外很多学生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和选择,甚至参加工作一段时间,想清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喜欢的是什么,再来选择专业,我们称之为学术的自由精神或者说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自我选择。只有让学生真正自己做出选择,去发现值得他自己一辈子热爱和追求的事业,才算是真的“发动机”,这样才能真正出人才,出艺术家。这也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

  如果这个我们没有塑造好,或者说我们教书育人,在这方面家庭、社会、学校都没有很好的做到位的话,我们的人才就会很难培养起来。

  俞峰回忆起他曾在德国汉斯·埃斯靳音乐学院留学以及多次造访国外音乐学院后发现的国内艺术院校与国外艺术院校的差异。他说,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认为我们在人文学科上所面临的问题是比较棘手。现在高校把“立德树人”放在核心位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说是决定着学生将来能走多远的关键。

  说成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天分与勤奋相结合

  艺术成才到底难不难,很多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真正的艺术家确实需要天分与勤奋两者相结合。天分很重要,但人与人之间差异性并非很大,后天的勤奋也很重要,而勤奋的动力正是来自于自己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热爱。”俞峰微笑着道出自己的感受。

  “这个勤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把它发挥出来而已。当然也有天资的差异,首先至少是心灵手巧,情感健全丰富,感知事物的能力等方面是感性的,是聪慧的人,同时也是有理论逻辑的人。比如他的嗓音条件,这是天生的乐器。比如我们演奏乐器对手和嘴的基本条件及听觉系统都有一些基本要求,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当然人的差异性还没有那么大,后天的勤奋也很重要,勤奋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和热爱,所以这些加起来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我想各个学科专业都是大同小异的。”

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人才培养需要学术自由精神 热爱才是内驱力

2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做客新华网,就2016年艺考以及中国音乐教育及艺术人才培养分享自己的见解。 (新华网 张欣然/摄影)

  说教学:课堂、实践到舞台形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在俞峰看来,在中央歌剧院任职的十年对现在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俞峰认为,从在学校里的课堂教学到艺术实践、再到真正的舞台表演全过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提到实践与教学相互之间的指导作用与关系,俞峰表示,中央歌剧院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唯一的实习基地,毕业生的实践情况对教学反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学院的老师同时也是歌剧院招聘考试的评委,他们会把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质量直接反馈回学校。

  说求知: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目标的核心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最重视的,也是我们培养目标的核心”,俞峰说,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教学,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也构成了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目前国内的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国外大学绝对不会“宽出”,因为学术的严谨、教学的秩序是容不得马虎的。我所提倡的“学术自由精神”,是在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提之下的。俞峰说,大学是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孩子们从18岁左右进入大学,这正是人求知欲形成的重要阶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严谨治学是我们能做的。大学比较理想化的状态是,治学严谨的态度,良好的校风传承,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老师能够脚踏实地地从事事业研究和教学发展。我本身对达到这种状态充满信心,尤其是站在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风口上,我相信各行各业的人才都会脱颖而出。

  说艺考:追求自我完美的实现的过程 伴随我们整个人生

  针对网友关切的2016年艺考,每年的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逐梦”的艺考考生都奔赴他们心中的艺术殿堂,孩子的梦想,家长的期望,一轮一轮的考验着学生的艺术功底和家长对孩子的殷勤期盼。

  “艺术成才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够执着不是发自内心的喜好中途就可能会放弃。”俞峰在谈到艺考时这样说到,他还表示,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在大学阶段或研究生阶段的几年时间里能够有所成就,很多艺术家都是大器晚成的。有的人会因为一些暂时的失利或者学习上暂时的提高不够快而产生失落感。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我们追求的是自我完美的实现,这个过程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人生。
 



 

相关阅读:
 

2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做客新华网,就2016年艺考以及中国音乐教育及艺术人才培养分享自己的见解。新华网 张欣然 摄

点击进入本次访谈专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做客新华网 (http://ent.news.cn/xhhkt/20160219a/zy.htm)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段敬芳)2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做客新华网访谈时表示,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学术自由精神”,音乐教育和业务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他着力将中央音乐学院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艺术智库。他同时寄语艺考生,艺术的选择其实也是人生的选择,学艺术应量力而行,只有找名师、托门路才能考得上是艺考误区。

教育和实践密不可分 音乐教育应注重反馈

俞峰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1年留校工作,至今从教25年,包括他到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十年期间,一直没有中断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他对音乐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对于重新回到学院担任院长,他表示,“现在回到母校担任院长,对我来说责任重大,也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使命。”俞峰曾经中央歌剧院工作十年,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7年,在回忆这段工作经历时,他认为,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院团的工作实践与锻炼,这对于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教育和实践、讲台和社会舞台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在俞峰看来,这两个“中央院”之间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他说:“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到艺术实践、到社会舞台等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对音乐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教学缺乏实践,那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会显得单薄。”

俞峰举例说,“我在歌剧院工作的十年对我们的教学反馈非常重要,在中央歌剧院招聘的学生信息会直接反馈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院学术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甚至会根据我的意见深入探讨和研究有关声乐系的授课情况。我们还请学校的老师到中央歌剧院担任招聘考试及内部考核的评委。歌剧院方面对学院招收的学生的质量评价也会直接反馈给学校,这些反馈是真实、直接、非常负责任的。另外,中央歌剧院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唯一的实习基地,尤其在歌剧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合作。”

人才培养需要学术自由精神 只有热爱才能激发创造力

在谈到对中央音乐学院未来发展的设想时,俞峰表示,实现中国高校“双一流”是中央音乐学院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虽然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专业和学科已经在国际先进行列,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双一流”的标准。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不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这对音乐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加速发展的期望。中央音乐学院也应该责无旁贷地创作出民族的、时代的作品,从教学质量来说,应该更多地为国家的艺术水平和国家艺术形象的提升提供支撑。

俞峰曾经在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指挥专业学习,也造访过国外的音乐学院以及讲学,对于中外教育的差异,他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外教育在人文学科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决定学生和人才将来能走多远的关键。“我一直在思考,学生选择什么专业以及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他们自己的理想还是家长的理想,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国外的学校,很多人会先出去工作一段时间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再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我们把它称为学术的自由精神,或者是一个人生的自我选择。”只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个才是真正的内在的“人才发动机”。

俞峰还指出,目前国内的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国外大学绝对不会“宽出”,因为学术的严谨、教学的秩序是容不得马虎的。我所提倡的“学术自由精神”,是在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提之下的。学生从18岁开始的年龄段正是求知欲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在艺术上,所以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他的人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有治学严谨的态度,保持、传承、发扬良好的校风,在大学中建立良好的治学氛围,让老师能够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和研究,这是一个大学理想化的状态。

寄语艺考生:找名师、托门路才能考得上是误区

刚刚接任院长的俞峰就投入到紧张的艺考工作当中,站在院长的高度重新审视艺考,俞峰感慨颇多。他说,艺考一年比一年火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艺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象征,我想未来艺考生会越来越多。搞艺术肯定是投入大、辛苦多、产出相对少的,所谓的明星、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少数的,但社会在进步,尤其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以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表达自我的追求在不断增强。“问题是到底是这些艺考生的理想还是家长的理想?这两个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家长是不是代替学生去选择了?另外也有一些比如学生能否一直追求这个目标,今年没考上明年、后年再考,有没有来自于社会或家庭的压力,如果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对艺术锲而不舍地追求,我们也是应该鼓励的。”俞峰对艺考生寄语道。

对于社会上对于艺考的诸如“没钱上不起”、“家里没人没背景就没发展前途”的说法,俞峰认为这不是主流观点,他说,中央音乐学院坚决不会将家境不好的学生拒之门外,如果有学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却没钱上学,院方一定帮助解决。另外,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和助学机制,不会让学生因为学费问题上不了学。俞峰认为,所谓高投入是相对于艺术类学生的课堂外的投入而言的,这是一个社会市场问题。他告诫考生和家长,学艺术的投入肯定会有,但是要量力而行,只有找名师、托门路才能考得上考得好的说法,是艺考的误区。

俞峰同时表示,学习艺术,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内心不够坚定和强大,是无法坚持下去的。追求艺术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完美的过程,这也一直伴随着艺术家的整个人生。搞艺术确实需要天分与勤奋两者相结合。勤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把它发挥出来而已。每个人的天资不同,比如嗓音条件、比如吹管乐对手和嘴的条件都是有要求的,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人的差异性没有那么大,后天的勤奋很重要,而勤奋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和热爱。
 

近年来,中央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俞峰在中央歌剧院工作期间,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深化合作的话题,俞峰表示,作为一所音乐学院,我们首先要在学术上走出去、引进来,自始至终与世界前沿一同发展,这需要长期的、高层次的学术上的交流。另一方面,中央音乐学院要利用自身高水准的表演艺术团队优势,在战略高地推动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

俞峰最后指出,中央音乐学院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艺术智库,尤其在文化考察、艺术考察方面是中央音乐学院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艺术类院校,应该具备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功能,可以建立更多的社会化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