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治学 传承发扬良好校风
教学质量是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俞峰谈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说:“这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最重视的,也是我们目标的核心。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本科生教学,我说我一直在进行本科生教学,而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面。 所以从治学来说应该是非常具有秩序和应该具备严谨学风的。”
人才培养需要一种学术自由精神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在谈到对中央音乐学院未来的发展设想时说:“中央音乐学院有非常好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音乐学府,在国内外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专业和学科已经在国际先进行列,在一些方面其实已经达到双一流的标准。”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会客厅。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俞峰老师,欢迎您俞院长。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俞峰]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非常高兴邀请您到新华会客厅作客,您的经历音乐界比较了解,您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之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过很长时间,现在重新回到学院担任院长这个职位,先谈谈您自己内心的想法。
[俞峰]
我是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从1985年我入学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一直到1991年留校工作,从教25年,包括我到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十年期间一直没有中断学校的教育岗位。所以回到母校对我来说一是责任重大,也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责和使命。另外,在中央歌剧院十年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院团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教育和实践、讲台和社会舞台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尤其像我们中央音乐学院这样的院校,所以我觉得两者之间,尤其是两个中央院之间一直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体。
[主持人]
您刚才也说了,您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十年的时间,担任院长7年的时间,在这中间您没有放弃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还一直在这里传授着自己的技艺。那您觉得在中央歌剧院那7年的院长工作对您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院长有什么样的帮助?
[俞峰]
非常重要,因为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到艺术实践、到社会舞台等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尤其对音乐人才培养来说。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教室缺乏实践的话,那么他在教学上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薄,所以我在歌剧院工作的十年对我们的教学反馈非常重要,因为我在歌剧院招聘的学生信息会直接反馈到我们的院学术委员会,有一次院学术委员会还根据我的意见正式讨论了有关我们声乐系的授课情况。另外我们也请学校的老师到中央歌剧院担任招聘考试的评委,同时又是我们内部考核的评委,所以他们也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发展。歌剧院方面对我们目前招收的学生的质量评价也直接反馈给学校,是非常负责任的。另外中央歌剧院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唯一的实习基地,尤其在歌剧方面也进行很多的合作,比如去年学校演的阿依达等。
[主持人]
那您对中央音乐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设想呢?
[俞峰]
中央音乐学院有非常好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音乐学府,在国内外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在目前来说因为我一直是学校的老师,我看到学校的成绩,也看到学校蓬勃的发展。“十八大”以来,教育在国家的全面发展规划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五中全会以后,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十三五”规划,以及最近国务院和教育部推出的在去年已经提出的,实现中国高校“双一流”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办学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也就是建成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
[俞峰]
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专业和学科已经在国际先进行列,在一些方面其实已经达到“双一流”的标准。但我们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和不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的“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这对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加速发展的期望。中央音乐学院也应该责无旁贷地创作出民族的、时代的作品,从教学质量来说,我们应该更多地为国家的艺术水平和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提供我们的支撑。所以按照国家“双一流”的目标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主持人]
您最开始说了您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以后这么多年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工作其实都没有间断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教学。说到音乐的教学您一直在中国音乐最高学府有着职教25年的历史,您对中国音乐教育的看法,包括能否对比国外的音乐教育进行横向的对比,以及中国音乐教育自身的纵向对比?
[俞峰]
我思考的是一个大的教育,并非是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学科的,我也曾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留学,也去过国外的音乐学院造访以及讲学过。与国外的高校相比,我们可能在人文学科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认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比较难、比较棘手的,当然我们会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德树人去教育培养学生,但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上可以说是决定着我们的学生和人才将来能走多远的关键。为什么很多非常优秀的苗子和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有厌学情绪或者动力不足等等,这是与此密切相关的。我们的民族是非常优秀的,从小就比较聪明,也很努力,但如果在这块不很好地解决的话,势必会造成在考大学前都非常努力、非常优秀,而上了大学以后就变了。
[俞峰]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学生的理想还是家长的理想,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国外学校的,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先出去工作一段时间想清楚了再来选择我的专业,或者说上着上着可能改行了。我们把它称为一种学术的自由精神,或者是把它称为一个人生的自我选择。但是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我们希望能够让孩子真正自己做出选择,这样才能真正地出人才,才能出现一辈子都热爱和追求与人生相伴的事业。这个才是真正的内在的“发动机”,如果这个我们没有塑造好,或者说我们教书育人,在这方面家庭、社会、学校都没有很好的做到位的话,我们的人才就会很难培养起来。
[主持人]
您是从音乐教育家的角度在想中国的整个高等教育。
[俞峰]
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主持人]
您是通盘的考量,但是作为每一个同学的家长或者学生自身来说在高中的三年还是奔着那两天的考试在努力,或者就是奔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去努力。所以我们整体还是要落到实际来说,比如拿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考试来说,艺考确实是一个现在社会上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但是在您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可能没有现在这么热。现在各种媒体的轰炸报道大家都很关注,尤其有很多文艺色彩的同学们,可能今后会成为明星,大家就关注得更多一些。那今年您回到学校来当院长,之前当系主任,可能只关注自己这一个系的同学能否把精英全部招到,别有什么漏下的,那这次当院长您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您怎么看待现在的艺考?
[俞峰]
艺考一年比一年火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艺术永远是人类追求的向往,也是人表达自我感受和情感的方式,所以说艺术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当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象征,我想未来艺考生会越来越多。90年代我在德国的时候,我看过德国的青年调查,80%多的德国青年的就业选择是艺术方向,所以这让人感觉到惊讶。为什么?搞艺术肯定是投入大、辛苦多、产出相对少的,所谓的这些明星也好、真正的艺术家也好还是少数的,但社会在进步,尤其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以后,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表达自我的追求在不断增强。
[俞峰]
问题是到底是这些艺考生的理想还是家长的理想?这两个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我们是不是替代学生去选择了?另外也有一些比如学生能否一直追求这个目标,今年没考上明年、后年再考,有没有来自于社会或家庭的压力。我自己本身第一年考指挥系就没考上,无话可说,后来我开玩笑说系主任来考你们都不要。但是这没关系,我感觉到自己某一些方面有差距或者是不熟悉,我觉得再来就是了。
[主持人]
您是开玩笑也好或者说是您的经历真的给我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现在在关注孩子们的高考,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孩子们到底想要什么还是家长想要什么?您刚才说了国外的例子,国外的人通常就是无论两方面要的是什么他们都能达成统一,无论谁妥协都能达成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达成的,会为了这个统一的目标持续努力,无论用什么样的办法,无论他今后在这条路上有没有飞黄腾达、登峰造极的造诣,他也会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
[俞峰]
对,如果内心不够坚定肯定不行。我在教学上也经常说如果我们不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的话这就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
相对于其他的普通专业来讲,也许艺术专业相对还好,因为同学们会经过多年的培训,自己有一定的爱好在这上面。
[俞峰]
艺术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够执着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好和追求的话中途可能就会放弃。我们不能期待大学四年五年或者加上是研究生几年年里面能够有所成就,很多人也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甚至产生悲观情绪,或者因为一些暂时的失利或者学习上暂时的提高不够快而有一些失落感。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我们追求的是自我的完美的实现,而这个过程也是一直伴随着我们整个的人生。从艺术来说,确实需要天分与勤奋两者相结合。因为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这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做出来的。所以它需要人们的天分和勤奋。
[俞峰]
这个勤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把它发挥出来而已。当然也有天资的差异,首先至少是心灵手巧,情感健全丰富,感知事物的能力等方面是感性的,是聪慧的人,同时他也需要具备不错的生理条件。比如他的嗓音条件,这是天生的乐器。比如我们吹管乐对手和嘴的条件都是有要求的,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当然人的差异性还没有那么大,后天的勤奋也很重要,勤奋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和热爱,所以这些加起来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我想各个学科专业都是大同小异的。
[主持人]
我们刚才说了对于艺考精神层面的考虑,我们再说说物质方面,很多社会言论评价艺考会有这样的说法,没钱就别上,或者说家里没有什么背景以后也出不来,对于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俞峰]
是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不是主流的。至少如果你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了没钱上学找我,我们一定帮助解决,我们国家也有政策和助学机制,音乐学院也有这个助学机制。这是我在这里可以做保证的,我要尽一个公民的力量,更何况我是音乐学院的院长,我们不会让能够考入的学生因为学费问题上不了学。刚才所说的这些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学前的,学前我认为是一个社会市场的问题,学艺术的投入肯定会有,但是要量力而行。并不是说一定要找到名师,所以我觉得这个现象是可以调节的。
[主持人]
好,院长已经发话了,没有问题。那我们再说说关于学校深化合作的话题吧。在2015年我们见到了各个卫视会和专业的艺术院校合作,有的是作节目,有的是把校庆直接做成了一台晚会搬到荧屏上面,这对观众来说是不错的享受和感受,对于学校来说可能也是更多的一些宣传的机会。那从中央音乐学院的角度,您在未来有没有这方面的设想?
[俞峰]
我一直努力于在做社会服务和扩大无论是学校也好、院团也好的社会影响面。我在歌剧院的时候和很多当地政府比如在我的家乡宁波建立了一套非常好的模式,中央院团和地方院团的合作,这也被文化部誉为国家院团下基层、群众文化上殿堂等等,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这种模式是很好的。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应该具备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功能。在这一点我也希望各大媒体给予中央音乐学院大力支持,另外我们也可以建立更多的合作平台。
[主持人]
其实近年来中央也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了解之前您在中央歌剧院的时候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努力和不断探索,现在您回到学校了,在这方面您对学校未来有什么样的设想吗?
[俞峰]
学校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很好,因为我们走出去的目的一个是真正能够把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大家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认识到我们优秀的艺术,从而对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有个更多更深的了解。作为一所音乐学院,我们首先要在学术上走出去、引进来,自始至终与世界前沿一同发展,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高层次的学术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在高端地带,在战略高地推动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因为我们学校有很多的表演艺术团队,水准都非常高,包括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那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一个带国字头的音乐学院的青年交响乐团,当年它国家和欧共体的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国家艺术形象,也提升了我们国家青年的形象。我们以后还会有要更要继续推动这样的合作,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展示中国青年的面貌。另外服务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带一路”战略从艺术角度来理解也可以说是音乐考古,比如二胡、琵琶等等怎么进行互相融合和传播。我认为中央音乐学院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艺术智库,尤其在文化考察上、艺术考察上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主持人]
最后特别想和您探讨一下的是,教学是学校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最根本的素质,您是从实践岗位回到教学的岗位,而且现在在学校担任领导工作,那您会不会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或者您有没有根据实践带来一些对教学的调整和理念回来?
[俞峰]
这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最重视的,也是我们目标的核心。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能否培养出人才,那么如何能够让人才辈出保持高速发展和生动的局面,这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刚才说的东西很多,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学生努力学习的和他的价值追求,和老师的教学,这两方面是相成的,构成了我们一系列的学风、教风和校风。教学秩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是“严进宽出”。
[俞峰]
刚才也谈到了和国外大学的对照,国外大学绝对不会宽出的,学术的严谨、教学的秩序是容不得马虎的。现在提倡学生自由精神,但这是在学术严谨的前提之下,在治学态度之下的。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本科生教学,我说我一直在进行本科生教学,而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本科生教学上面。学生从18岁开始的年龄段正是求知欲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在艺术上,过了这个年龄段后面难度要大得多了,所以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他的人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学风和老师的引导的话,包括再到研究生是一个逐渐成长渐进式的从科研到最后成果的爆发式的阶段。所以从治学来说应该是非常具有秩序和应该具备严谨学风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但严谨治学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有治学严谨的态度,把良好的校风继续传承、保持、发扬,在大学中建立良好的治理和良好的治学氛围,让老师能够脚踏实地地从事事业研究和教学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大学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之下,大家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搞教学。我觉得中央音乐学院有良好的传承,我本身对此是充满信心的,尤其是国家现在的“双一流”建设,以及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的背景下,我们各行各类的人才都会脱颖而出。
[主持人]
非常感谢俞院长今天跟我们聊了这么多,祝愿您工作顺利,也祝愿中央音乐学院发展顺利。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