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让中华古筝之声传遍全球--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周望访谈录
2016-06-11 16:35:42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周望,1961年出生,自幼随父周延甲(西安音乐学院著名古筝教授,陕西筝派重要人物)学习古筝,得陕西派真传,1977年进入中国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1985年以优异成绩破格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199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特邀会员。本人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周望先后师从高自成、项斯华、杨秀明、范上娥、曹正等名家,融汇南北各派风格于一身,多次出访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美、日、韩等地演出,并在香港、台湾及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古筝讲座,不仅在国内有重要影响,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享有很高声誉。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首届江南丝竹比赛”演奏一等奖,1991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同年作为中国十大民乐演奏家之一赴香港、澳门、珠海、深圳巡回演出。留校任教后培训出大量古筝专业演奏人才,先后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1996年荣获“大风杯全国古筝比赛”优秀辅导教师。她录制了个人专辑CD《高山流水》、《姜女泪》、《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筝曲专辑》,录制的VCD光盘有中央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教学VCD光盘、《名家解析》、《古筝教程》。撰写论文《秦筝 秦人 秦声》。出版专著《周延甲筝曲选》。
 
                                                                             
    以下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副教授周望的访谈实录:
 
    笔者:请你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古筝的发展概况。
    周望:筝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建国以前,筝一直保持在13到16弦。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从演奏、教学、创作到乐器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2. 古筝在形制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16弦筝发展为基本定型的21弦筝。琴弦由建国前的丝弦,到建国初期改变为钢弦,到60年代后期又进一步改进为尼龙钢丝弦,近30年基本定型,统一使用尼龙包钢缠弦。古筝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齐头的造型,改变为S形山口,使琴弦高低音张力达到基本统一,70年代以后,S形山口的古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3. 古筝演奏与创作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筝曲目从过去传统乐曲向多元化发展,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使古筝创作逐渐转入专业化。
    从建国初期,古筝的曲目局限在表现地方风格的传统筝曲,这些传统筝曲大都是由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演变而来,有些是牌子曲,带有明显的伴奏痕迹,右手弹奏古朴、简洁,注重左手韵味,民间性强,音乐形象不够鲜明。
    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如:《庆丰年》(赵玉斋曲)双手弹奏和弦,以及模拟锣鼓的音响。《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 60年代开始,以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为代表的新一代古筝演奏家,把学院里所学到的西方作曲技巧和钢琴演奏手法注入了古筝创作和技巧表现。出现了《战台风》这一优秀筝曲,它运用了大力度的扫摇,双手快速扫轮等高难度技巧,刻划了码头工人战胜台风的惊天壮举,使筝这一古老典雅的乐器表现出气势磅礴、坚定有力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格。从此古筝界涌现了一大批古筝新作,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张燕、刘起超曲)、《幸福渠水到俺村》(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曲)、《洞庭新歌》、(王昌元、浦琦璋编曲)、《雪山春晓》(范上娥、格桑达吉曲)等等。这些乐曲至今仍体现出古筝高难技巧特点,成为古筝教学的经典曲目,也是古筝考级中程度较高的代表曲目。
    随着“文革”的结束,70年代末古筝创作开始注重音乐内涵,以深层次地刻划内心细腻情感为表现内容,借古筝韵味这一特点,抒发人物内在的感情表达,使古筝语汇深刻、富有内涵。如:《秦桑曲》(周延甲曲)曾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比赛创作一等奖。《香山射鼓》(曲云曲)曾获香港亚洲音乐艺术节优秀作品奖,这些筝曲被演奏家们多次录制音像带或比赛或演出,流传广泛,深受国内、海外筝人喜爱,成为古筝名曲。
    90年代的筝曲创作表现为专业作曲家开始涉入古筝创作,他们以更具严谨的逻辑思维,运用西方的现代创作手法和作曲技巧创作出音乐形象鲜明、语汇丰富的乐曲,并以和声复调的表现形式,为古筝创作增添了亮丽色彩。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作曲家打破了旧的传统五声音阶排列,以新颖独特的音阶调式定弦,突出表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如《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周吉、邵光琛、李玫曲)、《黔中赋》(徐晓琳曲)、《幻想曲》(王建民曲),后两首乐曲都是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调为基础,增加了古筝的新技法,表现了粗犷豪放的山野风貌,《幻想曲》中作者运用大小调,以及和声的明暗对比,使人感受到和声色彩的绚丽,旋律的优美动人。
    此时,古筝演奏形式也开始多样化,除独奏外,还有重奏、协奏等形式表现。协奏曲《骊宫怨》(饶余燕曲)、《汨罗江幻想曲》(李焕之曲)、《临安遗恨》(何占豪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更重要是的以现代思维创作,具有新的观念、新意识、新的古筝表现。
    如今的古筝技巧已由‘摇指’、‘快四点’、‘扫摇’、‘双手轮奏’发展到‘快速指序弹奏’、‘双手轮指’(五指轮)、‘双手摇’(左手摇指与右手摇指弹奏复调对位)等等,这些技巧的产生与运用无疑使古筝的演奏具有魅力,更赋有挑战性。
    总之,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古筝在原来基础上推进了一大步,无论在创作、技法、演奏等各方面都是空前的。这就为古筝制作界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笔者:请你谈谈目前古筝演奏界的现状?
    周望:近十年来,中国的古筝有了很大的发展,速度之快,普及之广令人惊喜。我70年代演出时,台下不少人还不认识古筝,每场演奏之前先介绍一番,而短短3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培养素质教育更为迫切,学习古筝已成为一种时尚。考级活动的展开,更让人们感受到学习古筝的优势。现在光是从事业余古筝教学的就数百人之多,甚至在校生都带了不少学生。
    古筝界的繁荣景象也相对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通过考级发现教学中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弹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有的考生学筝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片面追求级别进度,忽略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自身水平急需要提高,应该向规范化的教学努力,那种认为不需要系统地学习就凭感觉在台上乱弹,是不可取的。古筝演奏虽然不是科学,但却是一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
    近些年来,我曾多次赴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讲学演出,还担任考级工作,深感学习古筝人数之多,从早上一直排到夜里,学生不断,上课不停。虽然海外的演奏水平与国内大陆相比较弱一些,举办比赛时,获奖者全部是大陆选手,然而,他们求学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
    另外,在发展古筝专业演奏与业余普及的同时,更应强调对德智的培养,因为古筝名称自古以来就以‘仁智之器’为代名词,只有注重道德上的培养,才能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古筝艺术更加鲜艳。
 
    笔者:你对目前古筝生产有何看法?
    周望:现在,中国的古筝生产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前几天,我参观了第四届乐器博览会,到处是琳琅满目的各式古筝,确实十分喜人。它为我们演奏者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机会。
    但要表示一下我的看法。当前古筝制造应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更侧重于内容。我说的意思是,任何商品都有双重品质,一是外在质量,二是内在质量。大多数企业重工艺,不重音色;重普及,不重专业。现在古筝各式各样的花色品种已经够了,各古筝生产厂,应当从提高声学品质入手,在这方面下工夫。我认为,从目前来讲,还没有选到一台内在声学品质十分满意的古筝,也就是说现在古筝生产距离专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的说,我们专业演奏者对古筝的音色要求是什么呢?主要是高音亮,有穿透力,声音清脆,余音要长;中音区过渡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现在有很多古筝的中音区都不太好,不敢用力弹;低音区浑厚,共鸣好。现在有的厂生产的古筝,高音区很好,但就是低音发不出来,音量差距很大,低音不出声。还有一个问题,也希望各企业注意,有的古筝刚买来的时候,音色也挺美,秀丽,漂亮。但过了半年以后,面目全非,音色变化很大。我到日本演出时,曾弹过日本筝,音色十分好,音质坚实,穿透力强、需要用大力度弹。我们不仿研究一下日本筝的音色是如何处理的。
 
    笔者:你对未来古筝的发展有何想法?
    周望:我对未来古筝发展的看法是:
    1. 今后古筝的发展将会是多元化的,不可能用一种筝就可以代替所有,钢丝筝,尼龙筝、转调筝并行发展,按照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来选择古筝。钢丝筝余音长,但声音单薄,混浊;尼龙筝比较清晰,弹奏有颗粒性的曲子比较好,但余音短,低音缺乏浑厚。转调筝从长远来说,是一个方向,否则古筝总被排斥在乐队之外,但我认为,无论如何改,转调筝的音色不应脱离现有古筝的音色。
    2. 古筝的演奏要形成多样系列化,现在几十台古筝,甚至数百台古筝在一起齐奏,音色都一样的,缺乏对比,和声音响不丰富。希望能够制作出不同型号的高音筝、中音筝、低音筝,以不同音区搞古筝重奏、合奏,将会提高古筝的表现力。这样,就给古筝的制造带来新的课题,在弦制和造型上都要进行一番研究。
    3. 未来古筝演奏将会是单一到多元,大跨度多层次的表现张力,从极弱到极强,从细腻到狂烈各种情绪的表现。因此,今后对古筝的要求是弹大力度时要能使的上劲,弹奏大力度时码子不跳、声音不糠,弹弱音时声音要不虚。同时对古筝架也有相应的要求,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太注意架子的质量,认为它是了一种附属物,这样就给古筝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4. 古筝制作者要学习音乐,懂得音乐,体会音乐的表现,才能做好古筝。一个古筝生产厂光注意装饰是不够的,要通过一件乐器的优美音色去征服使用者,这才是最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