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娜木拉的家,立刻被它散发出的传统文化气息所吸引——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造型各异的古玩、不同时期收藏的茶具,书架上的茶经、二十四史,令人一下沉静下来,品味着娜木拉亲手泡的玫瑰白茶,馨香、温润、纯净,一如其人。
“虽然我是教西方乐器的,但作为老师,只有演奏的技术是不能打动人的,必须在文化方面有深厚的积淀,才能更好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好学的娜木拉意识到自己在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从2002年起就开始“充电”,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国学,整整坚持了8年。
高超的平衡能力
“从中国历史到诗经、楚辞、论语、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等,真是受益良多——我看问题的角度、深度以及待人处事的方式都有了很大转变,比如,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之后,我更加注重推行文化课,除了专业训练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考虑问题更全面,能够积极地换位思考。”娜木拉具有天秤座所特有的亲和力、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平衡能力,她既是校长、老师、大提琴演奏家,又是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忙于管理、教学、出国访问、每年还要开一两场音乐会,时间表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她却在多重身份间非常自如地来回转换,游刃有余。“我怀孕六、七个月时还去波兰讲学呢,那时每天穿一件很宽松的裙子,大家都没看出来。”她得意地笑了,这时,可爱的儿子走过来依偎在她身边撒娇,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幸福与慈爱。“为了保持演奏水平,晚上等孩子们睡着了,我就躲到书房里练琴。所以,这么多年来,教学、演奏、生孩子都没耽误。”
娜木拉的女儿15岁,也在学习大提琴,先生是机械工程师,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最近两年因为工作太忙没多少机会下厨,其实我很喜欢做菜,有一年过年保姆放假了,我们双方的亲戚都过来,加在一起十八口,年夜饭都是我一个人做的,我做的奶酪三明治和意大利面,儿子非常爱吃。”
从小多才多艺
只要提到音乐,娜木拉的眼神里就充满了热忱,一个又一个故事像音符一样流淌出来,她的声音犹如优美的柔板,娓娓道来,她对音乐的热爱发自内心深处。
娜木拉生长在艺术世家——父亲是内蒙古著名的大提琴和马头琴演奏家,曾为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录制了马头琴独奏曲;母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大伯是著名作曲家、《敖包相会》和《草原晨曲》的曲作者;姑姑是画家。
“那时内蒙古电视台每晚播放新闻之前的那段万马奔腾、气势恢宏的曲子就是大伯写的,一放那段曲子我就跟着哼唱。父亲拉的那些大提琴曲子,我都默默地记熟在心里。当时家里没有钢琴,我就经常去一个有钢琴的同学家里听她弹琴,记住了不少曲子,等同学练完琴,我就恳求人家让我练一会儿。”娜木拉活泼、开朗,很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唱歌、跳舞、弹琴,一学就会,曾经参加电影《小活佛》中的合唱录制。
她家在内蒙古歌舞团的大院里,每天听到的是歌声、琴声,还有机会看话剧和歌剧,有段歌剧“杨开慧补衣服”至今记忆犹新,聊着聊着她就唱了起来,一边做着补衣服的动作。“艺术的美总是令我感动,每当看到妈妈的学生们练把杆、劈腿,我都会激动。当时艺术学院有位老师想让我学小提琴,而妈妈原来为我设计的艺术路线是在小学四年级时报考北京舞蹈学院、以后当舞蹈家。”
娜木拉9岁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来内蒙古招生,“这个好机会差点错过——我们在考试前一天才知道这个消息,爸爸赶快去报名,可是报名已经结束,爸爸恳求了半天才帮我报上了名。“第二天考试时,我唱了两首歌、跳了一支舞,还把平时听的那些大提琴协奏曲、钢琴曲哼唱出来,评委老师非常惊讶,认为我的音乐天赋很高,当场问我是否愿意学大提琴,我很高兴地说,愿意啊,只要能学音乐就可以。”
“当时妈妈出差了,回家后她才发现,我已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年龄最小的大提琴新生了。不过,妈妈很高兴,她说,舞蹈演员艺术寿命太短,像爸爸那样做个大提琴演奏家很不错。”
面壁十年磨一剑
“也许是天意和缘分,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宋涛成为我的老师,他在学习、生活的各种细节上对我要求都很严格,比如,我的手指因为练琴磨出茧子、流血、指沟裂开、患甲沟炎,宋老师就会说,这在你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肯定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咬咬牙就过去了。”宋老师经常给娜木拉看励志的图书,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她的手指甲和肉裂开了,非常疼,很想放弃考试,宋老师就拿自己女儿在美国学琴的艰苦经历来激励她,教育她不要怕吃苦,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我们在附中学习的第一年住在黑山扈那边的分校,每周要坐大巴到宋老师那里学琴,由于晕车我每次坐车都会吐,有一次下车时脑子晕乎乎的,不小心把大提琴磕了一下,那天宋老师很生气地问我,这是公家的东西,你怎么不知道爱惜呢?我顿时也觉得很羞愧。现在学校给我配了车,但我从不动用公车,上下班都是自己开车。”显然,宋老师的教育对娜木拉的影响深远,“老师经常提醒我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比如说,不允许我穿短裤,他说这样不仅会吸引男生的注意力,也会分散自己的精力,至今我都一直穿长裙、再没有穿过短裤。”
娜木拉认为,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音乐过程中的最大收获,使人终身受益。
“第一年我的专业课就得了优,因为性格好强,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越来越好、不允许退步。我是宿舍里最勤奋的——早上起床后跑步,然后就去占琴房;白天文化课结束后,晚上就去练琴;周末别人去看电影,我还在练琴。当时琴房里有个小玻璃窗,练琴的时候,总会有其他同学经过敲窗子叫我出去活动,这很容易分心,为了不受影响,我就面对墙壁、背对着小窗子专心练琴,有时会闭着眼睛用心地听自己拉琴。”当时的班主任每次来检查都发现她在面壁练琴,因此,在同学中有了“面壁十年”的典故。天赋加刻苦使娜木拉出类拔萃,她每年都获得奖学金,附中毕业时因为成绩优秀而被保送上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她荣获第一届全国全级别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二名;进入大学第一年,她考取了中国青少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1995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室内乐弦乐四重奏比赛第一名和中国作品优秀表演奖。
大提琴的代言人
“大学毕业那年,我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出国继续深造,还是在顶尖的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而作为优秀毕业生,当时老师们希望我留校。”经过反复考虑,娜木拉决定留校任教,“做独立演奏家固然很风光,但是,教学更有成就感,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学校的教学团队出现了断代,大提琴专业的优秀教师特别缺乏。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当老师。”1995年,娜木拉成为附中历史上最年轻的学科主任。
娜木拉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她的教学富有激情,无论演奏技巧还是对音乐的理解都有独到之处,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1997年,她带领附中部分优秀学生赴加拿大进行音乐交流,当地的老师对中国学生的大提琴水平之高感到非常惊讶,当地的学生们排队来上她的公开课。之后,加拿大皇家山音乐学院每年都邀请她,作为该校的常驻艺术家为学生授课。
“只要对发展大提琴事业有利的事情,我都愿意尝试。”娜木拉在央视开设的系列教育专题“音乐告诉你 大提琴课堂”播出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一下将大提琴这个过去的冷门乐器变成时尚的代名词,大提琴特有的优美、高雅、深沉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她还资助、鼓励青年作曲家方岽清进行大提琴原创乐曲的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娜木拉已经成为大提琴的化身和代名词。
桃李满天下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娜木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大提琴人才,她的学生田博年、郭盛之、赵云鹏、梁肖等等,不仅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奖,现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演奏家。
娜木拉获得了第四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大提琴比赛优秀教师奖。她总结,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比如,田博年是一个很自觉、很有主见的学生,平时练琴不怎么需要老师督促。“但是在他参加老柴比赛之前,我听了他的演奏,感觉有一个乐句不理想,有一点炫耀的感觉,我就故意刺激他,‘你这个乐句有一点虚伪,就是说,拉的架势很大但并没用心,’他一下就着急了,因为他自认为已经很完美,我让他自己回去录音、录像,找找毛病。他很聪明,找了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帮他听录音、看录像、挑毛病,有位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很敏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他一下就信服了。”
赵云鹏怕疼,有段时间,他拨弦掌握得不好,“我对他说,你长得这么高大,就应该拉得有力度,要把大提琴那种刚强、宽广的感觉充分地表现出来,否则就很苍白、没有激情。有一次在专家课上,他终于使劲练拨弦了,结果手指一下就流血了。我当时也挺心疼他的,马上给他贴上创可贴,但是我告诉他,这是因为平时不用力练习的结果,否则手指早就会起茧子、形成一种保护,今天就不会这样流血了。”
娜木拉也很善良。曾经有个专业水平不错的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开除了,他的母亲来求情,“我作为校长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定,因此拒绝了她的请求,但是,这个孩子性格很内向,我担心这次事件给他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于是我就给他发短信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明年你再来报考我们附中。’”娜木拉深情地说,“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转自 微信公众号:弦上的柔板 徐丽梅 /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