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贝多芬认为:“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
外国的大师与经典作家如是说,那么中国呢?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诗歌是人的情感志趣的表现,从内心的激动到发言为诗,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若是诗歌不足以表达情感的话,就慷慨感叹,如果仍不足以表达,就引吭高歌,还是不行的话,就手舞足蹈。它表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源自人的内在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一个比一个更能表达情感的力度。
同时,音乐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并使人与人之间得以交往和沟通。
如果说在文化传统很深的欧洲和俄罗斯是这样,我们也许不会感到惊讶,但在南非也是这样则出乎了我的意料。
南非的中小学非常重视艺术课尤其是音乐课的学习,音乐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课。《环球时报》的记者李新烽这样介绍说:“他们爱好音乐是因为具有崇尚音乐的传统,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一次与一位白人朋友聊天,谈到某位朋友会弹钢琴,他不假思索地说:‘他是一位好人。’我忙问道:‘未曾见面,何以见得?’对方的回答非常简单:‘因为他会乐器。’”(参见李新烽:《用音乐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一文,载1999年7月23日《环球时报》。)可见,良好的音乐修养不但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在人类情感的沟通方面也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似乎更明显不过地道出了音乐的沟通与交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象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因此,托尔斯泰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
时而柔婉哀怨,时而沉雄悲壮的音乐,作为情感的符号,以不同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同音的高低、时间的长短、音量的大小的有机组合,以特殊的语言,表现着人的灵魂,表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传达着人的感觉、心绪、思索与激情。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正如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起我们迄今所知道的其他符号形式更加复杂的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或‘表现性的形式’,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结构,而是一种幻象。在观赏者看来,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形式和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合于符号表现的意义似乎就是同一种东西。正如一个音乐家兼心理学家说的:‘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那些优秀的绘画、建筑、雕塑,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与莫扎特以他们创造出的情感符号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他们的音符在流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内心洋溢着共同的喜悦、共同的痛苦、共同的甜蜜与共同的希冀。在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所有音乐中,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深邃与有力成为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
贝多芬将凝聚在他身上的痛苦与不幸,压抑与不安,外化为人与命运的搏斗,外化为人与命运搏斗中的寂寞和孤独,表现出人的受难状态和人不屈的生命历程。正因为此,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前进的动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在困境中昂扬斗志的催化剂。
莫扎特音乐的明快、优美是人所共知的,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会如此,在于它成功地描摹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精神状态,表现了生活中人的本性,符合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节奏与韵律。“死亡就是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当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意味着什么时,这位举世无双的科学家如是说。科学与艺术在这里奇妙地相通相融,因为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其共同揭示的都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奥秘,它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
音乐是美的,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的体现,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无论是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来说,还是对非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来说,音乐的学习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它既是提高人自身的文化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在提高全民族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