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百科 > 正文
国家古琴库--琴曲篇
2015-10-15 20:19:19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琴歌
    琴歌,又称“弦歌”,有词且可唱。作为古琴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琴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史记?孔子世家》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可见,琴歌早在孔子时代即已存在 。早期琴歌多为即兴的自弹自唱。相传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在堂上作乐,一位洗衣妇称会抚琴作歌,于是自弹自唱琴歌3首。歌中唱道:“百里奚,五羊皮,临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原来此妇人正是百里奚之妻。这就是见于史传的《扊扅歌 。
   汉代是琴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汉代琴家蔡邕《琴赋》说道:“感激弦歌,一低一昂”,“一弹三叹,凄有余哀”,足见琴歌的艺术表现力。蔡邕《琴操》载有30余首琴歌,其中有《鹿鸣》、《伐檀》等5首见于《诗经》,此外还有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中的琴歌。《别鹤操》描写了夫妻忠贞爱情战胜传统封建势力的故事,在唐代甚为流行,原作已失传,现存同名作品为后人所作。此外,《饮马长城窟》、《雉朝飞》、《猗兰操》、《文王操》、《龟山操》、《箜篌引》等均是当时流行的琴歌 。
   魏晋南北朝时期,琴歌盛行,并逐渐成为文人自娱的艺术。嵇康《琴赋》中不仅有“拊弦安歌”“更唱迭奏”的描写,还列有大量琴歌。如其中的《乌夜啼》,原为清商乐西曲歌,有8段歌词,侧重描写月夜啼乌的意境,表达少年远行后女方对他的思念之情。《懊侬歌》是清商乐吴声歌,现存歌词14段,表现爱情受到家庭反对时的烦恼。
   唐宋文人将琴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传谱,见于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已故琴家查阜西对其进行了发掘整理并弹唱。此曲借佳人薄命、美人迟暮来哀叹时势多变。唐宋时期的很多琴歌是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如《归去来辞》是根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而作。《阳关三叠》以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是一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曲。《渔歌调》以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为词,曲调悠扬动听,体现了渔翁悠然自得的心情。《醉翁吟》由苏轼与庐山道士崔闲合作,其意境取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查阜西发掘的《苏武思君》是一首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明代琴歌。当代琴家丁承运根据明代《西麓堂琴统》整理打谱并弹唱了《卿云歌》,此曲有5段歌词,借舜禅位于伯禹传达禅代之意,勾勒了一派上古气象。明代中期以后,琴歌作品趋于粗糙,琴歌这一艺术形式也遭到排斥,琴歌逐渐衰落。
   琴曲与民间音乐
   音乐艺术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作为文人音乐代言的古琴音乐也不例外,它与民间的音乐艺术丝缕相连。
   春秋时期的钟仪,是现存文献所见最早的专业琴人。《左传?成公九年》记载了公元前582年,被囚的钟仪因弹奏南方音调的琴曲,而被晋侯送回楚国的故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古琴音乐带有鲜明的地方音调和风格,体现了它与民间音乐的密切关系。 
   蔡邕《琴赋》记载:“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在这段记述中,几乎每句都提到一首琴曲名,且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如《饮马长城窟》原为汉代相和瑟调曲,同名琴曲可能由其发展而来,《鹿鸣》、《别鹤操》等也见于相和歌。
   唐人手写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古老的琴曲乐谱 。曲名中的“碣石调”指的是曲调形式,它源于汉代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也就是陇西地方的歌曲,可见其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的琴曲《何尝》、《白鹄》、《乌夜啼》 、《懊侬歌》等都源自汉魏时期的民间歌曲。
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的琴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朝桓伊所奏笛曲。宋代琴曲《楚歌》,以史载刘邦、项羽的故事为根据创作。从乐曲的各段标题看,它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其音乐结构和曲调风格别具一格,与一般琴曲颇有不同,可能是从民间叙事歌曲移植而来。
  《梅庵琴谱》刊传的《玉楼春晓》,是一首愉快轻松的小曲。此曲表现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楼台景色和人的情怀。原谱虽未注明曲目来历,但乐曲中浓郁的地方色彩,表明其可能源自山东一带的地方民歌 。
近代琴人张椿直接把民间音乐记写成古琴的减字谱。他的《张鞠田琴谱》收录了大量由民间音乐改编的琴曲,其中有根据花鼓、道情《四大景》、《傍妆台》等改编的琴曲,还有根据昆曲《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今虞琴刊》中刊印了琴曲《泣颜回》,据传谱者徐元白介绍,此曲为“流传海滨箫管中”的传统民间曲调。取材于古代民间音调的古琴乐曲,有的被去糙取精加以处理,有的直接移植。民间音乐无疑是古琴艺术的重要源泉。
   琴曲之花香鸟语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之一。在强调人与大自然的融合的前提下,大自然的某些意象常成为人们宣叙的对象。人们也常把自然拟人化,从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在具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古琴音乐中,花草之幽芳、鸟兽之飞鸣就成为古代琴人抒情言志的对象。
借花草抒怀的琴曲,如《碣石调?幽兰》,借描写幽谷深山中的兰花,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表现文人士大夫厌世、无奈、消极的心理状态。《佩兰》相传为南宋琴家毛仲敏所作,曲调清雅质朴,借描写兰花来表现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梅花三弄》一曲描写梅花清洁崇高的品质,能在严寒中抵御冰雪风霜的侵袭,在万物凋零中绽放芬芳的花朵,对大自然充满无畏无惧的精神,借此抒发一种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以表达对这种奋斗精神的赞美与钦佩。
描写飞鸟的琴曲很多。《开指黄莺吟》为刊载在元代《事林广记》中的一首短小琴歌 。所谓开指,是指大型琴曲前的小引子。此曲借描写黄莺在花丛中的雀跃歌舞来表现春日的欢畅和欣欣向荣
   《平沙落雁》也是描写飞鸟的琴曲,描写了“秋高气爽,风静沙平,天际飞鸣”,借鸿鹄以寄托高远之志。乐曲动静相宜,以大雁之“欲落”、“将落”、“既落”的动态画面与风静沙平的清幽画面互为衬托,营造了恬静旷美的意境。
   《秋鸿》是宋代的一首大型器乐化作品,也是大型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此曲多达36段,描绘在寒冬到来之前的深秋之时,雁群由北而南远征,表达了志在云霄的崇高思想境界 。
   《乌夜啼》描写月明星稀之夜乌鸦啼叫,母乌、稚乌亲密无间。这一主题与乌鸦反哺的朴素思想有关。此外,还有《春山听杜鹃》、《鹤鸣九皋》等。
另外,如《龙翔操》以飞龙为对象,虽然引用了昭君怨的解题,但全曲没有丝毫幽怨,活泼的音调反而描绘出一幅龙穿云破雾的生动景象,这也与乐曲标题“龙翔”之意吻合。
   琴曲之山水白云
   历代文人喜好山水,面对多桀的命运和不可逃避的现实,他们从天地的博大和苍茫中感受人生的沧桑,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从而得到情感的洗礼与精神的升腾。他们不仅“以文载道”,也“以琴载道”。青山绿水是琴人常用的题材。
   南宋著名琴家、著名浙派创始人之一郭沔(楚望)的《潇湘水云》和《泛沧浪》,可谓这方面最好的代表作。现存最早的《潇湘水云》曲谱,见于明代朱权辑《神奇秘谱》,之后有近50余家琴谱传录。琴家将云雾遮挡山景比作国势面临危难,由此产生了浓厚的感慨和忧国的情绪。琴家在领略大自然景色的过程中,获得感触和启发,从而寄托了他眷怀故国的深刻情怀。《泛沧浪》现存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据说:“志在驾扁舟于五湖,弃功名如遗芥;载风月而播弄云水,渺世事之若浮沤,道弘今古,心合太虚,其趣也若是。”可见作者已看透世事,抛弃功名,追求远离红尘、悠然于山水之间的意境 。
又如《洞庭秋思》等琴曲,曲调清新,绘制了洞庭湖畔的一幅江天一色的优美山水画。
    山泉海涛也是琴人抒怀的对象。
    琴曲《石上流泉》据传为先秦人伯牙所作,《西麓堂琴统》中的解题说:“寄情山水,结盟泉石,恍若悬崖寒溜,跳珠瀑布,夺人心目。”记载此曲小标题为:“一、逆源伹流;二、碧涧 泠泠;三、松籁同音;四、虚窗静听;五、声随流转;六、萦崖抱壑;七、浮泛飞花;八、枕流漱石。”乐曲描写碧涧 泠泠的意趣,石静被比作仁,泉动被比作智,动静相宜。作者取山水之意谈仁智,曲小且意深 。类似的乐曲还有唐代流行的《三峡流泉》等。
   《听泉引》最早见于《大还阁琴谱》,乐曲表现高人雅士幽居深山清泉之间,怡然处世的意境。《松下观涛》描写有道处士,坐万壑之下,仰观波流之潺潺不息,由此触景生情而感叹逝者。乐曲音调清越往复,婉转凄吟 。
   《沧海龙吟》一曲的音调清冷和缓,吟猱上下,仿佛龙吟。乐曲描绘了龙出入渊泉的神妙景象,寓意着飘忽动荡的势态。
曲之春秋冬夏
    一年中的每个季节都代表着一种心境和情绪,春季代表生机,夏季充满热情,秋季暗含感伤,冬季孕育希望。古代琴人常将四季之景与自身之情相结合,琴人主体的精神状态在客体四季景色中得到贯通和融合。天籁地籁,通于人籁,由此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表达。
其中,秋季的悲凉似乎最受琴人们青睐。因为古代琴人的境遇大多历经波折,秋季的萧瑟之美与他们失落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如见于《梅庵琴谱》的琴曲《秋风词》,歌词写道:“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乌鸦棲复惊”,借描写秋夜的风清月明,表露了相思之苦,抒发了真挚的感情。
《梧叶舞秋风》由清代琴家庄臻风所作,此曲曲调淳朴,节奏顺缓,意境耐人寻味,秋意寥落中沉思的静态和风吹叶舞的动态相映成趣,是现存作者的10余首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
又如最早见于明代《松弦馆琴谱》的《秋江夜泊》,此曲与唐代张继的诗作《枫桥夜泊》有关,描写秋江入夜之时,船工努力驾船驶向渡口的情景 。与秋季有关的琴曲,还有《洞庭秋思》、《汉宫秋月》、《宋玉悲秋》等,不胜枚举。当然,也有表现春景盎然的琴曲。如《阳春》,描写了浓浓春意的万物生机,此曲“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有群物融合之意。”还有清代《峰抱楼琴谱》中刊载的《春景》等。至于“夏”和“冬”,则常为琴人所冷落。
    琴曲之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历代琴人所关注的题材。
相传孔子晚年时喜欢读《易》。《孔子读易》(又《读易》、《秋夜读易》)一曲见于清代王元伯《治心斋琴学练要》,孔子秋夜读《易》,声音悠扬婉转,沁润人心。古时多用竹简书写,以熟牛皮(为“韦”)编起来,称为“韦编”,孔子因常常翻阅《易》,使得韦编损坏多次,《韦编三绝》一曲表现了勤奋刻苦、努力不懈的精神。然而,与孔子有关的琴曲并非全是欢歌颂扬,也有悲观伤感。如孔子得知季桓子取代了鲁君,感到自己的梦幻破灭,仿佛龟山遮蔽了鲁国,产生《龟山操》这样的琴曲。孔子欲投奔卫国,却发现形势不利,便中途而返,由此又有了《将归操》。孔子看见一只被猎人打伤的麒麟,有些伤感,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便有了《获麟操》。《猗兰操》则表现孔子自感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自喻为幽谷中的兰花。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琴曲《屈原问渡》见于宋代《浙音释字琴谱》。屈原放逐后不知所向,于是问渡于渔夫。此曲有8段,表达了屈原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泽畔吟》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据记载为浙派琴家徐天民所作。屈原流放后游于江边,因压抑郁结导致面色憔悴,向渔夫倾诉,但渔夫却鼓浆而去。琴曲《离骚》是晚唐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长篇叙事抒情诗而创作,充分体现了原诗的结构、形象和意味。此外,与屈原相关的琴曲还有明代《文会堂琴谱》中的《屈原》,明代《春草堂琴谱》中的《屈子天问》,以及《飞龙引》、《吊屈原》等 。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历代相传,以此为题材的琴曲历史悠久。《龙朔操》,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以王昭君的故事为题材的琴谱,此曲旧名为《昭君怨》,乐曲勾勒出一个善于思考、华贵而深沉的妇女形象,表达了昭君身居异乡、思念故土的情怀。《秋塞吟》,又名《搔首问天》,也取材于这一故事,昭君看到塞外萧瑟荒凉的景象,不禁深感离乡之苦。此外,明初《风宣玄品》中还有《昭君出塞》,等等 。
   蔡琰,字文姬,是汉代琴家蔡邕之女。蔡琰归汉而自作《悲愤诗》的著名故事脍炙人口。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的琴曲,有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和《大胡笳》、《小胡笳》,还有《小胡笳十九拍》、《别胡儿》、《忆胡儿》等 。
   与先秦学者墨子相关的题材。《墨子悲丝》表现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犹如洁丝染色,面目全非,曲意深刻悲怆。此外,有以周代以前的传说人物为题材的琴曲,如:《禹操》赞扬禹治理洪水,《微子操》和《文王操》揭露商纣的暴掠和无道,歌颂正义的力量。还有《尧畅》、《舜操》、《箕子操》、《伯夷操》等等,不一而足。
   琴曲之寓言传说
   古琴音乐崇尚“怡情”、“载道”,故也常以寓言、传说、故事为题材。故事讲述人生百态,寓言启示生命涵义。古代琴人将这一切情状宣之于乐,传其神,会其意,不仅养性怡情,而且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历史悠久的琴曲《聂政刺韩王曲》,讲述了先秦被韩王无辜杀害的造剑工匠之子聂政报仇。他在谋刺韩王多次失败后,刻苦学琴十载,终于利用为韩王弹琴的机会报仇成功。现存著名琴曲《广陵散》就是根据此曲的内容发展而成的。
   先秦时期,操琴高手伯牙善弹琴,樵夫子期善听琴,只有子期能感受到伯牙所要表达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知音”的美谈一直广为传诵。曲名《高山流水》就源于此 。据最早收录该曲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原为一曲,唐代才分为《高山》、《流水》两曲。《伯牙吊子期》反映的也是这一题材。此曲借用这一题材,着重抒发了对知音好友的悼念。琴曲《水仙操》取材于伯牙向成连学琴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强调了另外的哲理:学琴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技巧层面上,而必须有较高的修养和素质,这样才能完美地表现乐曲的意境和曲情。
   《列子》中黄帝治国的寓言脍炙人口,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的琴曲《华胥引》,即是据此而作,乐曲颂扬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琴曲中有关汉代的传说十分丰富。如《圯桥进履》一曲最早见于《风宣玄品》,反映了汉代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少年张良过圯桥时遇见一老人,老人多次将鞋失落于桥下,叫他拾取。而张良能不厌其烦帮老人捡回鞋,还替老人穿上。老人便将自己珍藏的济世奇书传给他,张良凭借此书辅佐刘邦取得了天下。
   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冷落于长门宫。她求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为她写了《长门赋》,因而感动了皇帝。琴曲《长门怨》借用了这一题材,表现了古代妇女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琴曲《凤求凰》所反映的即是这一题材。《楚歌》则根据项羽被刘邦困于垓下的故事创作。闻听着四面楚歌,项羽的军心动摇,最后兵败。
   琴曲《鸥鹭忘机》则是宋代浙派琴家刘志方所作,乐曲取材于《列子》记载的一则寓言。寓言说,海鸥常落在一渔船船头,和渔翁亲近。渔翁告知老伴,老伴要他将海鸥捉回,第二天渔翁出海打鱼时,海鸥仿佛看穿渔翁的计谋,一只也没飞下来,从此再也不亲近渔翁了。其哲理深邃,耐人寻味。
   琴曲之渔人暮歌
   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不满与无奈,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对逍遥自得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看渔人自由地泛舟江上,听渔人摇曳浆橹的声响,成为古代文人赞赏的一大生活情趣。通过对这一题材的描写,文人琴家心超物外,音合自然,将他们对桃花源式的隐逸生活的憧憬寄予琴上,正所谓“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醉渔唱晚》最早见于明代汪芝辑《西麓堂琴统》。解题说,唐代皮日休和陆龟蒙泛舟松江,看见渔夫醉歌,然后作此曲。明清各家传谱10余种。川派琴家张孔山所传的同名琴曲与之不同。体裁短小,曲调鲜明,形象鲜明,是近代川派的代表性琴曲之一。乐曲描写渔夫在烟波暮霭中,摇浆归浦,行歌互答,蹒跚醉态的情景,形象生动逼真 。
   《渔歌》由南宋浙派琴家毛敏仲所作。这是一首大型作品,长达18段之多,全曲由一个“渔歌”主题音调贯穿始终,并逐步展开。乐曲清越优雅,声声逸扬,描写了夕阳晚霞之间,渔人满载而归,泛舟于山水之间而悠然自得的情景。
   《欸乃》最早见于明代汪芝《西麓堂琴统》。其曲意历来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写景小诗《渔翁》来解释。“欸乃”指的是摇浆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且刻画形象,描写渔人泛舟于水中,怡然自得的神态和心情。正如原诗中所写,“欸乃一声山水绿” 。
   《渔樵问答》是近代流行的古琴曲操之一。此曲最早见于明代《杏庄太音续谱》,此后刊传者达35种。明代琴家杨表正在《重修真传》中说到,渔樵问答是古曲,但查遗谱有指法而无歌词,查琴史则有歌词而无指法;因此他根据原有旧曲配词。此曲采用了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大意是他们因为能自食其力而倍感光荣,并且为能推己及人感到伟大。乐曲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中常出现模拟的伐木声或摇橹声,衬托了渔者和樵者所处的青山绿水的优美意境,形象地勾勒了他们劳作时的情境。乐曲呈现出一派洒脱豪迈,令人遐想万分。正如《琴学初津》中所描写的,“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丽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此外,类似的题材还有见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的《渔歌调》等曲 。   阳关三叠》
   琴曲《阳关三叠》,又《渭城曲》、《阳关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唐代琴歌。此曲最早见于明初龚稽古的《浙音释字琴谱》。乐曲的歌词为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又称阳关,是出塞的必经之地。所谓“三叠”,指全曲的一个基本音调变化重复叠唱3次 。
   此曲是一首广为传唱的送别曲,表达了离别时牵衣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感。唐人每每送别时都弹唱此曲。刘禹锡有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也有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有“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辞唱《渭城》”等。可见此曲在当时的流传之广泛。
现存各家琴谱中,有30多种刊载了《阳关三叠》,有的只有3段或8段,有的则长达十几段。虽它们结构略有不同,但均是一系传承。现今较为流行的谱本见于清代张鹤所辑《琴学入门》,为3段,每次重复并非原样反复,而是都略加展开或即兴发挥。每段开始均用原诗,其后为适应演唱的需要而加缀歌词。词与曲的浑若一体,充分地体现出凄清欲绝、依依送别的情境。著名琴家查阜西根据《琴学入门》中的原订节拍,将此曲节拍整理改订为完整的一板三眼四拍子,这样不仅更有利于曲情的表达,也便于弹唱 。
   《琴学初津》载:“此曲乃初学之门径,有词有声,其中起承转合,三段悉同一例。”此外,这首乐曲不但适宜于伴歌,还能作为独奏曲或合奏曲,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曲操。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乐曲最早刊载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而后有多达70余家琴谱传录。同时,此曲也具备了多种演奏形式,如:独奏、琴箫合奏等。
   《神奇秘谱》的解题说,《梅花三弄》原是晋朝桓伊所吹奏的笛曲,“后人以琴为三弄焉”。后又有琴谱解题说,乐曲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 。
   《梅花三弄》以寒梅为题,描写了梅花清洁崇高的品质,能在严寒中抵御冰雪风霜的侵袭,在万物凋零中绽放芬芳的花朵,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无畏无惧的精神,借此抒发一种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以表达对这种奋斗精神的赞美与钦佩。
   全曲层次分明,音韵清幽,音节舒畅。乐曲由一个优美的引子开始,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所谓“三弄”,即是同弦异徽泛音3段之意。泛音段3次重现,旋律高潮叠出。乐曲的前半阕为静态的描写,后半阕为动态的表现。静态与动态之间,无论是音色、节奏以及曲调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却又有机联系在一起,如此巧妙的配合使得全曲活跃而舒畅,两个不同侧面的表现更加完美地刻画了梅花清幽恬静、临风摇曳的高洁形象 。
   《琴学初津》记载此曲“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趋,然恬静幽清,亦合古法。”可见此曲音节之清奇古淡,意境之孤高雅洁。历代琴家对《梅花三弄》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共同的评价,那就是“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
   《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为南宋琴家、著名浙派创始人郭沔(楚望)的代表作。现存最早的曲谱见于明代朱权所辑《神奇秘谱》,之后有近50余家琴谱传录,并由10段、12段、13段、15段,逐渐发展为18段的大曲,但均一系相承。
   《神奇秘谱》中的解题说:“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然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琴家以山之云雾比国势之危,由此产生感慨忧国的情绪;同时琴家也在领略大自然景色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寄托他惓怀故国的深刻情怀。《神奇秘谱》载其小标题为:“一、洞庭烟雨;二、江汉舒晴;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飞;六、风起云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万里澄波;十、影涵万象。”充分体现了乐曲所要表达的主旨 。
    此曲充分调动了听者的视觉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运用多种演奏手法强化了拟声效果,如:泛音滚拂造成烟波浩渺的意境,按指荡吟形成水波荡漾的效果等,一幅有声的水墨山水画跃然眼前,一种气象高远的意境萦绕身边。听者能深切窥视琴家独有的心灵深处,身心一体,主客不分,人与自然得以交相辉映 。
    《潇湘水云》堪称中国古代琴曲中罕见的熔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历代琴家也盛赞此曲的杰出成就。明代汪芝评价说:“其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抚弦三叹,不觉胸次洞然。”清代《春草堂琴谱》也说:“鼓潇湘则天光云影,容与徘徊,个中情景,当作何如体会,鼓者听者,两不知也。” 由于此曲“曲情曲义,二妙并佳”,因此对演奏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梦斋琴谱》就说“余弹此近十五年,仍不能得其旨”。
   《酒狂》
     琴曲《酒狂》,相传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现存《酒狂》一曲,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其后有5家谱集相继收录。
乐曲以醉酒为主题,极尽表现醉酒后之狂态,但醉翁之意不在酒。《神奇秘谱》原解题说:“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性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在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可见,阮籍并非毫无斗志的嗜酒之徒,他的醉酒佯狂和不与世事,不是他的真正意图。事实上,他对当时司马氏的黑暗暴政极为不满,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便用这种托酒佯狂的玩世态度进行消极地反抗。这是他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斗争手段。乐曲虽描写醉酒之态,但其中也隐晦地体现了阮籍一种深刻的思想矛盾 
    此曲基本使用了一个主要音调,在不同的高度上变化重复,其间加入了一些过渡性的音乐材料。特殊的节奏处理使得迷离恍惚的酩酊醉态更为形象。20世纪60年代,著名琴家姚丙炎先生发掘用三拍子处理弹奏。这一别开生面的尝试,使得此曲的形象和曲情得以更为完美的刻画和传达 。
此曲音乐素材精练,结构严谨,情态逼真,无比的深意在这短小的乐章中得以体现,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离骚》
   《离骚》是晚唐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的自传性长篇叙事抒情诗《离骚》创作而成,初为九拍,后演变为十八拍。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明清时期,此曲的传谱多达37种。
屈原的《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原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偏重于对现实的描写,叙述了屈原为楚国强大呕心沥血,却惨遭谗言而失败。后半部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叙述了屈原努力在幻想世界中再次为国效力失败,而后欲走不舍,最后以死殉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完美地塑造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同名琴曲除了第一段《叙》外,其余也与原诗一样分为两个部分,每段标题都采用原诗的诗句。前后两部分有机联系,水乳交融。与一般琴曲“散起”不同的是,曲中的《叙》不但采用了渐快混合节拍,还出现了贯穿全曲的音型。琴曲虽采用商调式,却又带有较浓的羽调色彩,这种似商似羽的模糊性调式体现了楚声的色彩,给人似是而非之感,更为完美地营造出似虚似实、飘忽迷离的意境 。
在琴曲《离骚》中,主题的相互结合、材料的灵活运用以及特有的演奏手法,刻画了屈原矛盾苦闷的心理活动,塑造了屈原对祖国忠贞不渝的崇高形象。激情的滚拂与起伏的大跳,抒发了诗人渴望奋进的精神;旋律的上下跌宕迂回,表现了诗人处于进退两难中的苦闷;音乐色彩的由暗转明,传达了诗人从污秽的现实中迈向奇幻世界的心情;清澈明亮的高音区泛音,刻画出诗人御龙乘车,飘向天国的形象。
  琴曲《离骚》保持了同名原诗有着的结构思维和风味意境,故而一直流传不衰,为历代琴家所赞赏。《琴学初津》认为此曲“与《广陵散》可相为表里,皆千古之绝调也。”    流水》
    琴曲《流水》历史悠久。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高山》、《流水》的题解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此后刊载《流水》的琴谱多达30多种,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一脉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结构。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9段。所加的这一段也就是为琴家们所著称的 “七十二滚拂”。这一段增加了大量滚、拂的手法,模拟水流之声,形象地描绘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气势,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
    现今琴人们所弹的《流水》大多采自张孔山的《天闻阁琴谱》。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势,隐约暗示全曲的主题音调。二、三段用泛音写出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的各种泉声。四、五段表现万壑之泉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并渐有汹涌之势。自六段起,水流汇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传达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为高潮之后的余波,忽缓忽急,时放时收,渐渐平复。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 。 
     这首琴曲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散发了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拟性,虚实结合、情景相融、气象高远,成为最受琴家们青睐的琴曲之一。1977年8月20日,美国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上搭载了一张据称能保存10亿年之久的镀金唱片,其中就有我国著名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一曲。
    此外,《高山》与《流水》二曲自唐代分离之后,明清传本都不能复合演奏,著名琴家顾梅羹先生认为,只有张孔山所传两曲的气脉一贯,可分可合,弥足珍贵。
    胡笳十八拍》与《大胡笳》、《小胡笳》
    琴曲《胡笳十八拍》和《大胡笳》、《小胡笳》,都是以后汉蔡文姬的故事为题材的琴曲。
蔡琰,字文姬,是汉代著名文学家、琴家蔡邕之女。她博学有才,且从小受其父亲才艺的熏陶,妙于音律,琴艺甚佳。其父亲夜间弹琴弦断,她能听出断的是第几根弦 。汉末战乱,文姬不幸被陷于匈奴,迫为王妃。后生二子,且得到宠爱。然而思乡之情挥之不去。而后曹操将其赎回中原,她又不舍骨肉之情,处于两难境地中的文姬感到非常矛盾和痛苦,相传文学名著《胡笳十八拍》即为她此时所作 。
胡笳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以其音量宏大,常用于军乐。又以其声音悠长凄厉,适合表现思念哀怨之情。初唐时,琴界盛行沈、祝二家的代表曲目《大胡笳》和《小胡笳》。现存最早大、小《胡笳》的曲谱,均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在唐代,大、小《胡笳》常被同提并称,琴家薛易简称其为“胡笳两本”,琴家陈康士称之为“二胡笳”,这是因为两曲具有血缘关系,虽然它们规模不同,但是其题材、基本意境、音乐特点是一致的。唐代琴家董庭兰兼收沈、祝二声,善弹大、小《胡笳》,并整理其曲谱。比他稍晚的琴家薛易简在17岁时就能演奏大、小《胡笳》。当代琴家陈长林先生对《大胡笳》进行了打谱和演奏。
   现存《胡笳十八拍》最早见于清初《澄鉴堂琴谱》,其作者尚不能确定,有认为是蔡琰原作,也有认为是唐代董庭兰作 。同名抒情诗见于南宋朱熹所编《楚辞后语》,这首诗是继蔡琰《悲愤诗》、刘商《胡笳曲》以及王安石等人诗作之后,关于“文姬归汉”这一题材的又一诗作。
这首琴曲分为18段,各段主题分别为:一、红颜随掳;二、万里重阳;三、空悲弱质;四、归梦去来;五、草坐水宿;六、正南看北斗;七、竟夕无云;八、星河寥落;九、刺血写书;十、怨胡天;十一、水冻草枯;十二、远使问姓名;十三、童稚牵衣;十四、飘零隔生死;十五、心意相尤;十六、平沙四顾;十七、白云起;十八、田园半芜。
   全曲充满了愤怨悲切、思国怀乡之情与骨肉分离之痛,而去往两难、一悲一喜的复杂情感也沁人肺腑。《五知斋琴谱》的解题说“篇中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为古今之离别调也。” 历代文人对此曲表现出了强烈的共鸣,也常被借以寄托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因而在宋末元初广为流传,至今仍是极受欢迎的大型琴曲作品 。    《碣石调?幽兰》
   《 碣石调?幽兰》的原谱为唐代人手写的的文字谱卷子,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也是唯一用文字谱的记写方式留存下来的琴曲,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该谱原件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被清末学者发现后,由驻日公使摹刻并收入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古逸丛书》中。全谱用4945个汉字,详细记述了这首琴曲及其演奏手法,包括弦序、徽位以及双手的指法等。谱前的小序说明,现存曲谱传自梁代丘明,可能是六朝旧曲。著名琴家管平湖对其进行了打谱演奏。
   “碣石调”指的是一种曲调形式,源于汉代相和歌中的《陇西行》,“幽兰”则是琴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乐曲借描写幽谷深山中的兰花,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表现文人士大夫厌世、无奈、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一曲情与现存琴曲《猗兰》所描写的内容具有相似之处。
   《幽兰》的曲调风格独特,具有早期琴曲的特点。全曲悠然委婉,体现了哀婉幽愤的情绪。乐曲结构虽然丰富多变,但不失其逻辑性。在每段音乐的结束处,都会出现一句相似的曲调,带有结束全段的意味,使忧郁伤感的情绪萦绕不绝,乐曲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幽兰》的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这正是我国古琴音乐所追求的境界。曲谱末尾注中要求“此弄宜缓,消息弹之”,则提出弹奏此曲时需心平静气,手法宜舒缓,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更为深刻地传达蕴涵深处的幽怨之情。琴曲《碣石调?幽兰》及其文字谱卷子,在我国古琴文化遗产和琴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广陵散》
   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曲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广陵散》曾是相和大曲之一,今存此曲的结构仍然保留有相和大曲“艳”、“曲”、“乱” 的三部结构的特点 。
   由于此曲规模庞大、情绪激昂,因此有关其作者和题材内容,聚讼千年不已。对于它的作者,有认为此曲为西晋嵇康创作,也有认为此曲的作者并非嵇康,而可能是汉魏时期已经流传的琴曲,嵇康是从前人那里学来。不过,嵇康在他所作的《琴赋》中,已明确将《广陵散》列为古曲,由此可以肯定,此曲的作者不是嵇康。关于琴曲内容,虽然有两个不同说法,但都是关于聂政复仇的故事。从《广陵散》的传谱中可以看出,它的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古时《聂政刺韩王曲》 。
   《广陵散》结构宏伟,全曲45段,有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6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各有所述,不可或缺。乐曲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有徐缓沉思,有气势磅礴,有壮阔豪迈,也有快意恩仇。表达感伤时曲调清冷哀惨,表达激愤时则雷霆风暴,情绪对比鲜明,音乐动人心弦。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琴音乐,素来以“中正平和”、“清微淡远”为审美标准。而《广陵散》因其所选取的题材,被认为是充满杀戮的琴曲,有悖于古琴由来已久的儒家的审美标准,因此它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文人以及统治者们的贬斥,不仅不准传授,甚至还发生过烧毁曲谱等事。可见《广陵散》能流传至今,所经历的困难和艰辛 。
   现今,这首琴曲已成为琴曲中特别著名的一首古代大曲,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厚爱。《广陵散》愤恨、激越、畅快的曲调,饱含了丰富的情绪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因而时时使人感同身受,为之动容不已。
   平沙落雁》
   琴曲《平沙落雁》,原名《雁落平沙》。最早见于明代《古音正宗》琴谱中。此后,各家琴谱争相传录,刊载此曲的琴谱多达50余种。可以说,《平沙落雁》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琴曲之一,几乎没有哪位琴家不会演奏这首琴曲 。
   乐曲描写了“秋高气爽,风静沙平,天际飞鸣”的景象,借鸿鹄来寄托高远之志,达到与天地和一之境界。乐曲动静相宜,以大雁之“欲落”、“将落”、“既落”的动态画面与风静沙平的清幽画面互为衬托,此番恬静的情境引发了旷美的意境,抒发了悠远而飘逸的情绪。
   全曲有6段,可分为3个层次。清亮的泛音为乐曲开头,静宜的气氛随之而生,浮现出一幅秋日净空的景象。主体部分展现了鸿雁顾盼盘旋、欲降欲落、惊飞不定的情景。前景是鸿雁振翅而飞的动态,背景是秋日风静沙平的静态,两者相映成趣,为美妙沁人的音乐增添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达到听觉与视觉相统一的效果。最后,乐曲情绪下行,孤雁的长鸣,渐渐远去。自然界的一切,恢复于宁静的暮色当中。
这首琴曲富有诗意,也有较强的视觉效果。静心聆听此曲如同欣赏古代的水墨画。乐曲将抒情性和情节性巧妙地结合,获得了隽永的意境。此外,乐曲还有着传统的意蕴,极具古琴“清微淡远”之美。这些都是它备受历代琴家青睐的重要原因。
   《秋鸿》
   《秋鸿》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刊传此谱达30种。这是一首大型器乐化作品,正如《神奇秘谱》解题中说:“琴操之大者,自广陵散而下,亦称此曲为大。”同时,它也是大型作品中广为流传的一首乐曲 。
   《秋鸿》所描绘的是:在寒冬到来之前的深秋之时,雁群由北而南远征的景象。音乐借以表达一种如鸿雁志在云霄的崇高思想境界,主题思想与《平沙落雁》类似。乐曲多达36段,这在琴曲中是不多见的。乐曲各段均有小标题,分别是:一、凌云渡江;二、知时宾秋;三、月明依渚;四、呼群相聚;五、呼芦而宿;六、知时悲秋;七、平沙晚聚;八、南思洞庭水;九、北望雁门关;十、芦花月夜;十一、顾影相吊;十二、冲入秋旻、十三、风急雁行斜;十四、写破秋空;十五、远落平沙;十六、惊霜叫月;十七、延颈相聚;十八、知时报更;十九、争芦相咄;二十、群飞出渚;二一、排云出塞;二二、一举万里;二三、列序横空;二四、啣芦避弋;二五、盘聚相依;二六、情同友爱;二七、云中孤影;二八、问讯衡阳;二九、万里传书;三十、入云避影;三一、列阵惊寒;三二、至南怀北;三三、引阵冲云;三四、知秋入塞;三五、天衢远举;三六、声断楚云。
   这首琴曲的各段配合曲情而变化发展,整首乐曲在统一中又有变化。这使得这首琴曲的演奏,在艺术效果方面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说,“曲中用指极难,起、承、转、合,各有神妙。”正因为如此,尽管此曲长达30多段,并未让人感到累赘,反而处处体现出一气呵成、如丝如缕之妙。
   忆故人》
   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山中思故人》或《空山忆故人》。此曲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明代有四家琴谱传录,实乃一系相承;但却未见有清代的谱集传录。现今所用的谱本为近人彭祉卿所传。这一谱本为清末年间,蜀僧某手授给彭祉卿父亲的抄本,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等谱集所传录的均不相同,现刊印在近代琴家查阜西所编的《今虞琴刊》中 。
据传,此曲作者可能为汉代琴家蔡邕。继承家学的彭祉卿,曾不间断地对此曲进行了30年的精心研究和细致考察。他主要对这首琴曲的作法进行了仔细地考证,认为其与汉代蔡邕“蔡氏五弄”的作曲手法相合。彭祉卿的这一考证,从曲操的本体找到了证明此曲作者为蔡邕的一个根据。
   此琴曲的内容已不难从曲名上看出。乐曲描写了故人久别,久未通信,辗转反侧,陷入深深的思念之情。全曲共6段,曲调委婉细腻,缠绵深情,意蕴幽雅。
   此外,对于这首琴曲的演奏,彭祉卿也予以了研究并做出了较为详尽的指示,认为演奏此曲时,一定要设身处地,深刻体会,真情倾诉,得心应手,这样才能将无限的绵绵相思传神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