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院团 > 正文
厦门大学首开陶笛专业:7000年古乐器的传承新路
2016-03-26 01:59:00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赵亮

 

文 | 孟绮 孟建军

 

在厦门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中,民乐方向除了招收二胡、笛子等常规专业外,还写有招收“埙(含陶笛)1人”。消息一出,民乐人奔走相告:厦门大学开设首个陶笛专业!作为福建省陶埙陶笛的传承人赵亮,成为全国首位陶笛专业课老师。

 

先了解后传承

  

记者拨通赵亮的电话,他正带着学生在台湾参加校际间的交流活动。“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经过古埙的发展和衍变,才有了今天的陶笛。”赵亮说,陶笛这一名字最先从台湾传出,陶笛其实就是古埙,因为对埙不了解,所以才会有陶笛这一名字的产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陶笛的传承中来”,这是“中国古埙第一人”赵良山之子赵亮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厦门与台湾离得很近,成为中国最早发展陶笛的城市,这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陶笛是两岸音乐文化交流最好的媒介,伴随着海峡两岸陶笛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两岸陶笛文化交流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人从认识陶笛到学习陶笛再到传播陶笛。赵亮告诉记者:“中小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因此近年来,他也花了大力气在中小学生的培养上。

  

经过民乐人十多年的努力,陶笛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乐器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推广陶笛路上的每位老师,将这件拥有7000多年历史的乐器带到了现代舞台。赵亮说,可能有人还停留在认为陶笛仅仅是一个玩具,但如今,陶笛不仅有了民乐考级,也在大众荧屏频繁出现,本次厦门大学开设该专业,可谓为这件乐器正名。

  

赵亮告诉记者,厦门大学此次开设陶笛专业,准确表述应该是“埙(含陶笛)。也就是说,该专业的学习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陶笛,还包括对埙的传承。“厦大是全国最早开设陶笛教程的学校。2008年开始,陶笛就作为选修课开设。陶笛入门比较容易,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学生都是零基础。”

  

先陶笛后陶埙

  

作为埙的传承人,赵亮没有一上来就教学生吹埙,而是选择教他们吹陶笛。他解释:“埙需要较高的演奏入门技巧,埙与生俱来的悲情特质,加之埙作品的稀缺,制约了它的推广与发展。陶笛与埙从制作材料到外形均近似,因其简单易学而为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熟知。陶笛与埙的演奏都需要运指、运气、运舌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吹奏陶笛可以为吹奏古埙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埙的传承人,我让学生先学会吹奏陶笛,进而逐渐引导学生认识陶埙、学习陶埙。在推广陶笛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学生学会了音乐技巧,另外一方面也使他们了解了埙的文化、埙的历史。”现在,赵亮把陶笛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加以整合,将中国传统、古朴的东西用一种创新的理念来推广。赵亮说自己更多考虑的是陶笛这个乐器的身份,它与埙之间的关系。

  

赵亮每半个学期大概有一两百个学生学习陶笛。“陶笛对年轻人会有一种吸引力,虽然很简单,但不俗气,有中国传统埙的特色在里面,有中国的文化在里面。我教的学生不是限定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英语系、财会系、物理系等等的学生都有,陶笛成为他们展示才艺的最好的乐器。”

  

先普及后深入

  

赵亮说,用陶笛推动埙在大陆地区的传承,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厦门,他与近20所小学进行合作,教会他们吹陶笛,让他们知道这个乐器是源自于中国的,在文化认同上肯定有一种亲切感。通过陶笛让学生掌握了手指的技巧、气息的技巧和对音乐的识谱能力,待这些小学生成年后,他们对埙的文化历史感兴趣了,可能就会学埙了。

  

在传承路上,赵亮也遇到了很大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对乐器价值的认同度。“当时我们教授陶笛,很多家长写投诉信,说这种东西不能进校园,陶笛摔坏了会割破手指,对学生会产生伤害等等。他们当初不理解,后来看到这些吹陶笛的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然后参加一些比赛,他们对陶笛的偏见才逐渐化解了。”

  

赵亮说,自己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会吹陶笛,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陶土乐器的认同。“在乐器中,用陶土做的乐器本身就少,周朝的时候已经有八音乐器的分类了。我们不能发展到现在却把这类乐器灭掉了。”

  

赵亮认为陶笛的发展空间很大,陶笛会慢慢走向一种良性循环。但是,无论在陶笛的制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我们确实要向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学习。他们虽然在这方面起步晚,但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研究精神比我们强太多了。他们的规范化、体系化造就现代陶笛的大规模发展。

  

这次的专业申报成功,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支持与肯定。在目前振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这一举措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