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团协会 > 正文
擦亮国家文化品牌 绽放新时代文艺新光彩——专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
2023-08-01 18:03:00 发表 | 来源:人民网

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如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对传统文化要开放包容,古为今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通过交流互鉴,在价值观念上与各国文化实现融合互通,共同成长。

 

“文化传承发展”系列谈

擦亮国家文化品牌 绽放新时代文艺新光彩
——专访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

张桂贵 朱江


 

主持人:您长期从事社会视角下的国家文化治理研究,您觉得文化传承发展和国家文化治理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景小勇:国家文化治理,整体上是推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全面建设。文化传承发展,应该是文化治理的主要的主题、主要的内容、主要的任务。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特性(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讲清楚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结合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讲清楚了为什么要提文化传承发展,明确要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总体来讲,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给予了非常准确的科学的指导。对于目前的国家文化治理来讲,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的这些思想和理论,就是总的遵循,我们要在国家文化治理、文化建设所有的工作当中,要加以贯彻落实。

主持人:近几年中国东方在服务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何让中华文化的新IP有效地传达呢?

景小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有两个,一个是中央歌舞团,一个是东方歌舞团。作为中央歌舞团,是把民族的音乐和舞蹈作为主要创作对象。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央的倡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了一些尝试,推出了一部代表性的作品《只此青绿》。我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素材、汲取营养,是我们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一个必然的使命。

我们觉得要把中国精神,就是流淌在整个民族几千年文明、文化当中的民族精神,要把通过现代的审美、现代的语言,能够适应当下的观众需求,又跟时代的精神相结合的思想性的作品、艺术呈现的作品,提供给当代的社会。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华文化立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和精神财富是非常丰富的,这就需要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去了解、去认知,去深入地挖掘。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比如说在主题选择上,在艺术呈现方式的选择上,在艺术的传播上进行创新,把一些存在于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一些文化标识,通过舞台艺术生动、灵动地和观众非常契合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的路径。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接受人民网专访。张力洋 摄

 

主持人:中国东方有着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也推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文化作品。怎么样做到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创造新的价值呢?

景小勇:我们要从内容选择上,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中国精神,从思想内容来讲,要表达中国精神。通过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内涵丰富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一些载体,转化为我们的舞台艺术的题材和素材。比如一些建筑、一些文物,甚至一些人物,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转化为舞台艺术的一些题材选择。

在选题过程之后,还有一个解题,具体在舞台上表现它的哪些方面很重要。比如《千里江山图》,我们并不一定直接说这幅画的画面,我们把人民大众推到了前台,在形成这幅画的一些物质文明的积累,和一些中华审美的积累,其实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把人民作为作品歌颂的主体,把人民作为表现的主体,也就是为人民讴歌。这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艺的母体。我觉得这些含义就比简单地去编一个故事,简单地构思一个画面,要深刻得多,这样能做到思想精深。

在艺术精湛方面,我们通过顶级艺术人才的聚集,通过最好的艺术表达,让它看上去很美,思想也很深刻。舞台艺术的生命不只在于剧场,它应该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教益和滋养。在这些作品的传播当中,我们广泛地和媒体合作,远远地突破了舞台作品在剧场的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这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推进中华文化新的表演体系、语言体系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中国东方在传统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都做了哪些努力?经历了哪些困难?有哪些收获呢?

景小勇: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可避免和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舞台艺术,数字化的转型是我们必然的选择,首先我们从认识上要达到这一点。

在实践中,我觉得艺术院团的数字化转型大体包括三四个方面。首先是基础建设。作为一个已经建立70年的国家大团,我们积累的丰厚艺术资料都存在于艺术资料库里,实体的既不好保存,也不好开发利用。数字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收集、整理、编码、开发利用、转化条件,为我们现代的创作和现代的传播提供了好的基础,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在艺术院团的本体创作上,也和数字化紧密相关。比如说舞台艺术呈现的舞美方面,原来要做一个实体的舞美背景,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很不方便,而且它的表现和呈现也是有限的。通过数字化,现在虚拟人都可以代替真实的演员去演出了,当然这是两种艺术形态,但是它确实增加了现在艺术创作的丰富程度和多元手段。

再有一个,数字化对于舞台艺术作品的传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舞台作品要注重传播,如果没有网络的传播,那可能要受到广播、电视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影响。而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存在,时间和地点完全就不受限制,和原来的传播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比方说《只此青绿》,到剧场看演出的人目前大概有60万人,但是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了解到的则是百亿级。数字化对艺术院团的艺术传播来讲,目前已经显现它巨大的威力。

还有日常的一些人事管理、薪酬管理、信息管理这也是离不开数字化的。我们作为艺术院团搞艺术的人多,科技的能力弱一些。而数字化是要将艺术和科技打通才行,所以我们现在只是在数字化的起步阶段,走得长远还要花很大的努力。

主持人:文化企业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呢?

景小勇:文化企业有文化企业的特殊性,首先要确立一个基本的底线,就是文化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想追求两个效益,作品是第一位的,要打造精品,精品作品就是思想精神与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的作品好,如果推广传播得不好,可能也受限制。所以,我提一个观点,创作和传播要并重,你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和生命才真正地得以实现。如果作品没有传播好,第一它就没有成功,没有存活下来。第二,它也无法转化为社会效益,也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我认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创作和传播并重是实现两个效益的基本的规律和要求。

主持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您认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如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呢?

景小勇:这个途径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因为中华文明本身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特质,我们应该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和尊敬。

其次要开放包容。从纵向来讲,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古为今用,这就是现在中央倡导的建立文化自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空间角度来讲,我们当代要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包容,吸取人家的长处,通过交流互鉴,增加他国对我们国家文化的了解,为我们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些问题的意见上取得一致,在价值观念上能够融合等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欢迎比如音乐剧、街舞、现代舞等受年轻人欢迎的一些外来艺术形式,能给我们提供艺术互鉴,互相成长的机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这些方面也有一些尝试,成立了音乐剧团、街舞团。在现代舞方面,我们正在创作一部剧叫《诗意东坡》,以现代舞的基本语汇,加入中国的诗词、书画、绘画、古琴,还有戏曲、音乐的元素进行舞台融合,我们希望既让国外的观众了解到以东坡精神为一个缩影的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天地观,我们也希望国内的观众通过这个形式了解现代舞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推动我们的舞蹈艺术的交流融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