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黄颖君在2025第23届西安国际音乐节演出现场
今年是古琴申遗成功的第22周年,然而这个承载着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却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传承之困。中国古琴演奏者、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深圳市大鹏新区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颖君,以十余年躬身践行的坚持,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近日,记者走进深圳市大鹏新区葵丰社区古琴公益研习社,听她讲述非遗传承的初心、实践与思考。
结缘古琴
记者:您从小爱好音乐,但古琴是一项比较小众的乐器,您是缘何涉足古琴的学习?又因何决心投身古琴非遗传承?
黄颖君:与古琴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聆听。少年时听到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古琴大师在演奏《流水》,那种“大音希声”的意境让我特别感触。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中华文脉的载体——它的形制暗含天地观,减字谱藏着哲学密码,曲目里沉淀着历史故事。但如今能读懂它的人越来越少,这种“孤独感”让我萌生了传承的责任。2012年,我创办五音古琴艺术中心,就是希望搭建一个桥梁,让更多人走近古琴、理解古琴。
传承实践
记者:关于古琴非遗文化的传承,您目前主要做了哪些尝试?
黄颖君:这些年我们探索了几条路径:
一是普惠教育。在艺术中心开设全年龄段课程,学员最小的7岁,最年长的84岁。通过“古琴+诗词”“古琴+历史”等趣味教学,累计已培养数千名爱好者,不少学员在古琴展演等赛事中获奖。
图二:黄颖君老师向少年示范古琴手法
二是公益传播。我们分别在大鹏新区大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葵涌办事处葵丰社区云山栖设立了“古琴公益研习社”的教学点,开展常态化义务公益传授课程,打破古琴“精英化”认知壁垒,为更多人提供接触古琴这项古老艺术的窗口。我们也有到学校中进行古琴讲座,让孩子们接触非遗文化。
图三:黄颖君老师在深圳正德中学上古琴讲座课
三是跨界对话。近年来我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在加拿大等地的演奏会上展示古琴艺术,并尝试与不同艺术形式融合。例如通过改编经典曲目、探索现代演绎方式,推动古琴与当代文化对话。
四是器物溯源。 对于真正痴迷古琴的琴人而言,弹奏仅是触摸其灵魂的第一步。黄颖君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员逐渐萌生对斫琴技艺的好奇:“究竟怎样的槽腹结构能让杉木共振出金石之音?灰胎中鹿角霜与生漆的比例如何影响百年音色?”为此,她定期邀请斫琴大师,带领学员从选材、挖膛到上弦,亲历“削木为琴”的多道工序。
“斫琴是修行,要顺应木纹的脾气。”一位参与课程的学员展示着未完工的琴胚——面板上铅笔标记的“项、腰、冠角”线痕犹在。在三个月的实践中,他们学会用古法校音:未张弦时轻敲琴面,通过回声判断槽腹的匀称度。当第一声完整的《仙翁操》从亲手制作的琴体流出时,大家忽然理解了“器物有灵”的含义:每一张琴都是制作者心性的倒影。
图四:黄颖君老师带学员体验斫琴
传承之困
记者:您认为当前古琴非遗传承的难点在哪里?
黄颖君:首先是文化认知断层。很多人将古琴等同于“古筝”,或认为它“高冷难学”,这反映出大众对古琴文化内涵的陌生。其次是传播方式滞后。传统“口传心授”模式效率低,而短视频平台上碎片化传播又容易消解古琴的深度。此外,地域资源不均也很明显——一线城市尚有机会接触古琴,但三四线城市甚至不知去哪里找一张琴、一位老师。
未来之路
记者:面对这些难点,您还会坚持古琴传承之路吗?未来有何规划?
黄颖君:越是艰难,越需要坚守。接下来,我们会考虑在古琴传播课程上做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开发专项教材,例如为青少年设计‘古琴+教育题材’等课件,为老年学员编订简化版琴谱。另外扩大传播覆盖面,尝试与更多社区、文化馆合作开设公益教学点等等。
谈及非遗传承,她直言:“这是一场需要代际接力的文明长跑。”当84岁的学员奏响出生命的澎湃,当7岁孩童指尖第一次流淌出完整的韵律时,那些眼里的微光与纯真的笑靥,恰是千年琴韵最鲜活的注脚——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技艺存续,更在于唤醒血脉中深藏的文化共鸣。
古琴与传承现状知识链接: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仅据出土文物便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其后更是在历朝历代富有盛名,其影响深远、内涵丰富,被誉为“文人的乐器”“君子四艺”,为世人所珍视。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艺术则是使用古琴弹奏并通过弹奏表现内在情感的传统音乐演奏法。古琴艺术在吟、猱、绰、注等左手按滑弦指法的音乐处理有及其明显且独特的特征。它们的运动方向、幅度、强弱及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组合等等,是琴乐表现的力的结构的具体体现,吟猱绰注种种动势中的各种不同着重部分(即所谓音头、音腹、音尾不同部位的力度变化)实际上是演奏者情感的真实。
古琴艺术大师吴景略继承了明末常熟虞山的重要流派"清微淡远,博大和平"的虞山琴派风格后,多方学习,将众多琴学风格博采众长并加入了自己对古谱打谱、琴曲演奏、情感内涵等方面的表达,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独特的个人风格。
古琴艺术的第一代传承人吴景略(1907年-1987年)是近现代著名古琴演奏家,被誉为“琴坛一代宗师”。其演奏特点清丽飘逸、灵巧多变,既有柔美如歌的抒情,又有跌宕奇妙的转折,格调新颖。其后更是开创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当代闻名的古琴演奏家、专业教师及理论研究者。
古琴艺术的第二代传承人赵家珍(1962年至今),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琴会会长。1980年,赵家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古琴专业,师承著名古琴演奏大师吴景略,并长期受到张子谦、龚一以及吴文光的精心指教,19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其博采诸家之长,演奏刚柔并继,极富光彩,对乐曲的演绎出新但合于法度,深得自然之趣。在近四十年的教学工作中,赵家珍教授潜心研究教学理论,融会贯通众多的古琴流派,并把各流派之精华提炼出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体系当中,为古琴教学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严谨化,做出了特殊贡献。
古琴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黄颖君(1974年至今),深圳市大鹏新区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市大鹏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理事。2009年,师从春风琴社的知名古琴教师姚亮,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古琴启蒙教育。2018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赵家珍教授的入室弟子,深入系统研习虞山琴派技法及古琴艺术精髓。曾获第三届“弘琴杯”古琴艺术展演选区金奖、全国航天科普与古琴艺术“我们的声音上太空”全国总展演成年组金奖,也曾参与“弘琴杯”终选比赛的评审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