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梨园世家指的是几代人都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而梨园原是唐代长安的一个地名,由于唐玄宗年间,戏曲发展繁荣,唐玄宗李隆基在这个地方教演艺人,故而“梨园”成了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涉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内容,明清两朝则是戏曲的繁荣昌盛期,京剧则是于清代乾隆年间诞生。
为庆祝乾隆帝的八旬寿辰,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领着进京,而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便相继进入了京城。
四大徽班齐聚北京,那轰动场景可想而知,不管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还是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那都是看不腻,听不腻的,而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则拉开了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四大徽班还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还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相当于“大杂烩”,但乱中有序,取其精华部分,从而形成了京剧,并且独领风骚许久。
京剧流传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而其鼎盛时期则在民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史上诞生出了“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他们各有特色,各有精华,每次在台上表演,台下都座无虚席,赢得满堂喝彩。
其实也不难看出,古时候的表演,讲究好看,讲究创造,还讲究美感与艺术,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清楚,有些好看的东西能流传许久,那都是精品,但人总有看腻的一天,因此还得想新本子,并且不能粗糙制造,这也是京剧经久不息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现如今,看京剧的人有多少,品京剧的人又有多少,快餐文化层出不穷,流量明星此起彼伏,又有多少真正爱好艺术的人,肯花时间在艺术创作上,就算制造方肯出精品,但观众却不一定肯买这个面子,不能得利又能做什么?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很多人都听过这首《说唱脸谱》,这是一首京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戏曲,里面还唱到:
“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
吸引当代小青年”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创新要发展
哇呀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大家都清楚京剧是传统文化,是民族遗产,得一代人一代人的传下去,然而现如今的京剧还如当年的盛况吗?大家的心里都清楚是怎样的答案,但嘴边上说的又是另一番话。
梨园内的人还在唱着那些老曲,一边烦忧一边不肯朝前迈开步子,他们怕没人听,又怕老一辈人的手艺砸在了自己的手里,对外又得说好,京剧是国剧,得唱下去,唱得又是老一辈的曲,唱得是当年的繁荣。
梨园外的人也称赞着京剧的好,并且还得捡几句精华来说,以此显示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是许多人的做事风格,然而现今的京剧还是那片繁荣场景吗?可以说“报喜不报忧”,却要了京剧的命。
只有先承认京剧衰落了,认识到这一事实,才会做出改变,而不是故意制造戏曲的虚假繁荣,好东西其实并不会缺人品与赏,有时候与其去粘贴复制老一辈艺术家的路径,不如重新走出自己的道路,再次唱响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