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曲艺戏剧评论 > 正文
人民日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015-12-31 02:53:53 发表 | 来源:人民日报
许多本来只是作为陶冶情操和性情的,硬是和“有用”与否挂上钩,人们跟着风,价值观也就跑偏了

  

  读书时,父母总说我不务正业,净挑些他们认为“没用”的书来看,不分主次。比方说,古诗古文在语文考试里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我常读着里面的诗句就出不来,耽误了很多复习时间。可你看古人写的东西多美啊,遣词造句都别有一番韵味。平时,我也爱读“无用”之书,大抵如古人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对于国学和传统文化,绝不是一般人用所谓“无用”的标签能涵盖的。

  记得从小我就爱看爷爷床底下的老医书,很多还是缺角、泛着黄页儿的,读上一会儿就算是最好的消闲了。至今我的生活作息就是照着医书上做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上了大学,爱上了书法。净手、静坐、磨墨,那方寸间的黑字,就着墨的香,印润在柔软的宣纸上,一个个像沾有人气儿,携老扶幼、顾盼有情的。等自己心极静的时候,焚香净手,用小楷字儿毕恭毕敬地抄写古籍,或是圣人之言,或是唐诗宋词,或是禅语佛言,在书桌前静静地与古人神交,不假言语。

  《道德经》里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些东西的好坏,是不能用实用价值观去衡量的。我们这一世,放到宇宙中去,就犹如介子一样渺小;而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恰恰是能够横亘于世、经得住时间的考量。打个比方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人性之中向善的种子永远都是在人心间埋藏好了的。不管社会如何抱怨人心不古,总是会有正能量的事儿来触动我们善良的内心。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初冬家乡的第一场雪、桌上一盏清茶的氤氲香味,咬下第一口的果实、嘴里弥漫的那股子香甜,抑或是游走在深巷飘来的一股酒的香气,想来它们都是最无用的吧?可彼时彼景彼物,只要给那么点儿意境,天、时、地、人都对了,嘿,它们可是会在我们的脑中生了根儿似的,挥之不去。想着想着,不觉自己的脸上有了笑意,心间像开了朵莲花。你也说不上它们哪里好,但就是觉得自己的心很静,像被光照亮了一片,踏实又知足,满满的幸福都要溢出去了。

  与之相反的,整个社会在不断追求“有用”“高效”的同时,其实也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许多本来只是作为陶冶情操和性情的,硬是和“有用”与否挂上钩,人们跟着风,价值观很多也就跑偏了。生活越来越便利,可是我们的双脚再也慢不下来,手上总玩儿着手机,吃饭睡觉也不再规律;更糟糕的是,我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着一劳永逸、一夜成名的痴梦。这都是妄想颠倒,没让人看到什么“有用”的价值。

  “无用”和“有用”,多说无益,重在亲身践行。有一则谚语:一条小河只要它够清澈甘冽,需要它的人自然会到河边来。圣人先贤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亲近并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这个社会的正向改变和人心的向善安定做一点贡献。

  期待更多的人感受国学之美,为大众杂乱不定的心找一个安定的港湾。正如昆曲《牡丹亭》里的一句话: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作者为企业职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