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曲艺戏剧评论 > 正文
【行业观察·戏剧】政策密集出台盘活戏曲市场
2015-11-09 03:20:00 发表 | 来源:北京商报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刚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提出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改善戏曲生产条件、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要求。紧随其后,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深入解析戏曲剧本创作、戏曲保护传承、戏曲人才培养,谋定戏曲发展全局。

 
     戏剧节戏曲占比激增
     一直以来,戏曲都是戏剧舞台上尴尬的存在,虽是传统,传承多年,但观众基础远没有话剧、歌剧丰厚。今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在戏曲节目配比上发生很大变化。据介绍, 8月1日-9月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5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话剧、舞剧、音乐剧、曲剧、京剧、昆曲等多种形式的15部优秀作品集中亮相北京各个小剧场。 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表示,2015年北京市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首次分为戏剧展演和戏曲展演两部分,其中戏剧展演共有10部作品,包括实验戏剧《等待戈多》、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老张的哲学》、推理剧《深水区》、黑色幽默喜剧《蠢蛋》、先锋戏剧《狼》、音乐剧《狂奔的拖鞋》、舞剧《圆·超速》,还有话剧《曲韵钟鼓楼》、《庄先生》、《我不是保镖》等。展演中的5部戏曲作品均为新编,其中《倾国》、《程妻》、《碾玉观音》、《琼林宴》4部为京剧,《一旦三梦》为昆曲,5部作品将展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也是戏曲作品在小剧场的一次集中展示。
 


 
     搭文化平台盘活民间需求
     除了进剧场,戏曲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充分利用各类文化平台。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说,“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丰厚的戏曲艺术资源和扎实的戏曲观众基础。我们将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戏曲创作扎根在民间,把戏曲舞台搭建在民间,把来源于群众的戏曲回馈给群众”。
 
     戏曲创作的源泉在民间,戏曲演出的重心在民间。戏曲工作者在为老百姓提供演出服务的同时,面对面地感受老百姓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倾听老百姓对戏曲发展的见解,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要求,才能够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柳萍认为,“在思想价值多元化、文化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戏曲却面临着市场日益萎缩、剧种日益消亡、消费群众日益流失、院团生存日益困难等困境。但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宁夏把戏曲的保护和发展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使宁夏戏曲事业下滑的颓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戏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跨界创新戏曲渐成气候
     目前,戏曲传统的传承已经引起了跨界艺术家的高度重视。不久前新国戏文创投资正式进驻大观园戏楼,并计划通过“院线联盟”的形式,以京剧、昆曲为核心,开放、包容地方剧种。由戏曲艺术及周边文化带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艺术教育、文创投资等重要板块,拓展出一条更为深远、更为广阔的新产业链。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价值与美学综合而极致的表现,是中国最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戏曲深刻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以戏曲作为理念的依托、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乐趣。它承载着中国经典的价值体系与美学趋向,逐渐融入国人骨髓的独特文化基因。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系统性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戏曲艺术相伴的人文群落、社交关系、情境场所、运作模式同样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支撑着这门艺术长久流传,并形成独特的社会形态代代传承。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原创的,彰显着中国式DNA的艺术表现与人文形态。原创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戏曲艺术的内涵、形式与美学正是中国原创力的集中表现。
 
     “解构”是为了对接,让戏曲和现代的距离缩短。“现代观众已经不再接受灌输式的表达了,市场有自己的选择和解读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无限对接的可能,打造一种能实现比较优秀的用户体验的演出产品。”同样在进行戏曲创新尝试的兵圣传媒及新国戏文创投资董事长吕固亮说。纯戏曲的演出必然窄众,与时尚结合才会有大众市场,让原本不懂戏的年轻观众愿意看,积累越来越多对戏曲的认知,才有戏曲发展的可能。 (麦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