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最新资讯 > 正文
哀悼:茂腔泰斗曾金凤老师3月12日晚与世长辞
2017-03-13 23:10:54 发表 | 来源:胶州人在线

3月13日消息:惊悉茂腔戏的标志性人物曾金凤老师3月12日23时与世长辞。
曾老师一路走好!
 


 
曾金凤老师生于1931年,胶州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主要代表作品有传统戏“四大京”、“八大记”等,现代戏有《娶媳妇》、《燕双飞》、《金嫂子》等。1956年,获华东地区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1977年,演出《刑白马》参加地区文艺汇演获表演奖;1978年,参加山东省文艺调演,演出《春风化雨》获演出奖;1981年,获山东省第一届戏曲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山东省第三届戏曲演出优秀表演奖;1996年,获山东省地方戏曲邀请赛特等奖;2002年获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伯乐奖;2008年,被青岛市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文化艺术杰出成就奖。
 
从八岁登台,到耄耋之年,曾金凤老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茂腔。解放前他们唱的是地摊唱,是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下九流;解放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剧团,登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舞台,曾金凤第一次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如今,茂腔已经从当年的“庄户戏”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老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把茂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培养和关怀。
 

曾金凤生前接受媒体采访
 
曾金凤的一幅好嗓子遗传于唱茂腔的父亲,但是她真正走进这个行当,还是因为家里的一场变故。在她八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的家当全变卖了,但还是救不了母亲,父亲又不得不卖掉了两个妹妹。
 
就这样,曾金凤拜父亲戏班子里的一位师兄弟为师,正式开始学艺。
 
不管多苦,曾金凤都咬牙坚持着,天赋加努力,不出一年她就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金正月、银二月”,这是茂腔演出的黄金季。每逢大年初一,曾金凤就开始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了。胶州、平度、高密,最远到了东北,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宝童”渐渐长大,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青衣。
 
虽然深受喜爱,但是作为市井俚曲,茂腔始终难登大雅之堂。战火纷飞的年代,曾金凤不得不与师兄弟们站公园、“要门子”卖艺讨生活。新中国的成立了,曾金凤也感到自己得到了解放。1950年,青岛市政府成立了金光茂腔剧团,曾金凤成了第一批站上剧院大舞台的茂腔演员。
 
1954年,金光茂腔剧团排演的《锦香亭》获得了代表青岛参加华东戏曲汇演的机会,然而让大家头疼的是,当时团里缺少一位与旦角实力相当小生,于是,一身童子功的曾金凤被抓来“充丁”。
 
一个月后,在汇聚全国地方名戏的华东戏曲汇演中,《锦香亭》大获成功,曾金凤的小生唱段更是受到了认可。这次经历也让曾金凤大开了眼界,从唱腔到舞台背景、从化妆到服装,她看到了茂腔与京剧等大剧种存在的差距,回团之后,身为业务副团长的曾金凤,做的第一件事就进行改革。
这次大刀阔斧地改革,无疑给陈旧了百年的茂腔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也让曾金凤对茂腔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情感一直支撑她坚守在这片阵地上,即便是在戏曲最低谷的那些漫长岁月里,她也丝毫没有动摇。2006年,茂腔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听到这个消息,曾金凤老泪纵横。
 
而今,一代茂腔泰斗仙逝,
让人无限追思!
 
 

 
 
相关阅读:
 
 
曾金凤:70年难舍茂腔情
当选国家“非遗”传承人 8岁登台14岁唱主角 见证茂腔兴衰沉浮
 
2008-02-21 11:1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文化部于2月18日公布了551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岛城著名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和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吴英民入选,记者2月20日赴胶州采访了两位传承人,已经77岁的曾金凤老人8岁登台14岁唱主角,历经70载一生情系茂腔,见证了茂腔的兴衰沉浮。 
 
家境贫寒唱戏求温饱 
 
    2月20日上午,在胶州的家里,曾金凤老人向记者回忆起自己近70年的茂腔演艺路,一次次潸然泪下。“我父亲李凤山就是唱茂腔的,根本挣不够家里人吃的”,1939年,母亲的去世让家里雪上加霜,两岁的小妹送给了一户殷实人家,4岁的妹妹给人做了童养媳,父亲对8岁的小金凤说:“学唱戏吧,总得有口饭吃。” 
 
    真学起茂腔来还是得下苦功夫,“一场戏大约三个小时,全靠死记硬背记在脑子里”,小孩都难免贪玩不用心记,父亲又不舍得打,于是把小金凤交给了自己的大师哥王克仁带。师傅插上一炷香,让小金凤跪在地上背戏文,一炷香烧完如果没背过,再插上一炷香接着跪,经常等到站起来时已经不会走路了。 
 
8岁始登台14岁唱主角 
 
    小金凤嗓音条件好,8岁边学戏边开始登台演出,并取了曾金凤这个艺名,“记得有一次我演一个卖报童,也是因为家境困难被母亲卖了,唱着唱着想起自己的身世眼泪哗地就下来了”,曾金凤回忆说,她一下台就被一群眼泪婆娑的老太太争相抱着,把她的两个兜里塞满鸡蛋、花生米。到了14岁,曾金凤开始成为那个松散的业余茂腔剧团的“当家花旦”了,并于同年随师傅和父亲到小鲍岛剧场演出,“五分钱一张票,场场爆满”,可好景不长,随着日军的入侵,日军宪兵队隔三差五就来砸场子,“正演着戏,他们腰里别着棍子、牵着狼狗就闯进来了,把茶碗、茶壶砸个稀巴烂扬长而去,他们经常来闹,票就卖不出去了,我们只好敞开大门唱,有愿意听的就进来坐着听,听戏的随便给点钱。” 
 
担任剧团团长火遍四方 
 
    后来由于长期挣不了多少钱,小鲍岛剧场对曾金凤他们下了逐客令,“我们就转移到市立医院后面的第三公园,有人用竹竿和席子搭了个简易剧场借我们演出”,动乱的年代大伙都无心听戏,曾金凤他们只好两三人一伙到居民区里送戏上门,“大家都给点吃的,随便给点钱”。 
 
    1949年6月1日,躺在第三公园简易剧场里的曾金凤听到前海的炮声响了一夜,第二天青岛解放了。1949年7月他们就成立了茂腔剧团,1950年正式取名为青岛金光茂腔剧团,曾金凤也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担任茂腔剧团的团长,并与剧团里志同道合的张忻全结为夫妻。“那时候是茂腔剧团最为活跃的时期,剧团成员最多有70多个人,我们排了《红灯记》、《江姐》等许多现代戏,开始到山东各地巡回演出。” 
 
笑看坎坷情系茂腔未来 
 
    正在曾金凤准备继续新的辉煌时,文革开始了,曾金凤也被扣上了戏霸等10多顶帽子,“两把大锁锁着我,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打得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曾金凤说她曾经想到过死,但从未承认自己唱的戏是与时代背离的。 
 
    曾金凤1975年开始重新回到了茂腔剧团,但茂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遇冷。随着茂腔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她被评为茂腔传承人,曾金凤的心里又一次点燃了希望的火花,“现在剧团的团员都开始发全额工资了,还花了30多万元配了一辆车作为流动舞台,现在只求自己能多活两年,把这点经验都教给年轻人,让他们一辈辈传下去”。本报记者 王法艳 
 
 
■采访手记 
 
如花绚烂 
 
    □王法艳 
 
    采访伊始,曾金凤有点憔悴,面露倦容,告诉我最近一直不舒服,刚被确诊有胆囊息肉,现在正在靠药物控制,但当谈起她前年在五四广场和群众艺术馆演出的盛况时,不由自主盛开微笑,眼中绽放光华,立马让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沧口的、四方的那些老人都大老远赶来看我的演出,有个老人走不动了,坐在轮椅上让孩子推着来,见着我就金凤、金凤地叫,眼泪哗哗地流,像见了多少年不见的亲人”,说到这,她的眼圈红了,拿起手绢擦拭眼角涌出的泪。 
 
    在接下来3个小时的聊天中,谈起病逝的母亲,做了童养媳的妹妹,谈起学戏的辛苦,被人误解的痛楚,她一次次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我这一生太坎坷了,也就是最近这10多年,日子开始过得舒心、太平”,我被这个老人感动了。 
 
    但当从老人家里出来,细细回味她的一生时,我不禁对老人心生羡慕与敬意,她的一生与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任何一个人物相比都毫不逊色,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大苦大悲,和她同时代的人许多都已经退出人生的舞台,而她却穿越一切岁月的阴霾含笑走到了今天,并依然活跃在自己赖以生存也由衷喜欢的茂腔舞台上,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强、执著和幸运?这样的人生,如花一样绚烂,如茂腔的曲调一样千回百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