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深圳,天气已是一片火红。刚刚在第13届范·克莱本比赛上获得金奖的原深圳艺术学校学生张昊辰,应深圳市委宣传部邀请来深参加建党88周年庆祝会演出。
从机场返回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亲自采访一次张昊辰。于是,在汽车上我用iphone记录下了我脑海里涌出的访谈命题。7月1日下午,张昊辰在完成了来深的官方任务后,我约请他和他的母亲在一间咖啡厅进行了这次不寻常的访谈。
访谈者 但昭义
以下但昭义称“但”,张昊辰称“张”
但:你刚刚在第13届范·克莱本比赛上获得了金奖,参加了比赛的全过程,应该说对这项赛事有了深入的了解了,想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比赛的特点,它和你了解的其它重大国际比赛有什么不同。
张:我认为这项赛事的确可称著很有特色的比赛。比如说,就目前全世界我们所熟知的一流国际比赛来说,克莱本比赛可以被称作是难度最大的比赛,就曲目量而言,它的“三轮”包括了三个独奏会(160分钟);一个钢琴五重奏作品(30分钟左右);两首钢琴协奏曲(60分钟左右),三项相加,250分钟左右,大概是四个多小时的曲目量。
其次,它的评委团的构成也颇具特点与其它比赛由清一色钢琴名家组成的形式有很大不同。克莱本比赛的评审团由世界一线的钢琴演奏家、室内乐行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及音乐教育家联合组成。有的评委既是钢琴独奏家又是室内乐演奏家。这种多元化的评委组合,既能对选手的独奏曲目和室内乐演奏给予专业水准的评定,也能让选手的音乐表现经得起音乐界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的鉴定、同时也要能经得起评论界权威媒体的考验。
它与别的比赛的不同点还有很多。比如,它的预选非常严格,在全世界只取30名到现场比赛;第一轮初赛就要求弹一小时独奏会也是比较少见的赛制;完全不制定规定曲目,只规定演奏时间,全部让比赛选手自选,实际上内含了在音乐会曲目设计方面的测试。另外,该比赛规定评委不能给自己的参赛学生,或两年内为之上过课的其他学生打分;还有比赛安排有当地家庭全程接待、陪同。既帮助选手解决了食宿、交通等生活问题,又非常自然地避免了选手与评委之间的任何接触,这就尽可能地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但:你经历了比赛的漫长的过程,能谈谈你的感受和经验吗?
张:我的感受和经验就是:千万不要把比赛的结果看得太重,去享受音乐的过程,这样你的压力就会被甩掉。
但:你还在美国时,我和你妈妈通过电话,知道你获奖后,面对众多的媒体采访和演出任务,你说:“妈妈,我要的不是这些……”还痛苦地哭过几次,有这事儿吗?你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张:确有其事,主要是对一夜之间突如其来降临的变化缺乏应对准备,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规律都很不适应新的变化。当时觉得能得到这么多音乐会演出机会固然难得,也非常珍贵,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自己更想在比赛后安静下来,在现有水平上继续学习和提高。因为自己毕竟还年轻,需要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而把学习的时间用来过多演出则不利于继续进步。当然肯定还有,因“突如其来”而“措手不及”所带来的一种惧怕感,怕自己没有学够,怕自己还不够好,怕不能把自己的最好展现出来……等等,等等。总之,是一种眷恋过去单一的学习生活,还想慢慢多学一些,学够了再出来演出的情绪。
但:获奖之后一夜之间的变化突然改变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人生,你不习惯,不适应是肯定的,也很自然。不过冷静后,你的想法是如何面对?
张:冷静下来看,的确,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所以,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觉得不会习惯,只是觉得需要时间。但人生不会按照你脑子中设定的步骤去走,很多时候老天不会允许给你时间适应好了一切再去接受。你得学会边接受,边适应。仔细想的确也是,学习当然要学,演出呢?也得演。这正是对自己成长的考验。不一定只有静心学习才能进步,协调平衡好学习和演出之间的关系,只要不松继续学习这根弦,做到在学习中适应“演”,在演出中坚持“学”,以足够思想准备去经受这种考验,坚持不懈,或许还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你经历短短的时间就把问题想透了,说明你思想意志的力量经得起风浪的考验,我听了就放心了。那么,对接下来的“现实”,你会怎么面对?
张:虽说一夜之间发生了人生的重大变化,但我还是想做回我自己。【易经】曾经说过,适变和应变首先要做到面对事态百变而内心不变。 如果单纯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必然会变得浮躁。因为外部的变化对个人而言都是无规律的,而每个人自身的规律是自己能掌控的。所以只有自己的信念不变,才可以有能力去适应外间的一切而“主线”不受干扰。这一点,说说容易,但做其实很难。我们毕竟是音乐家,音乐家不是靠“坐禅”去悟道,音乐家要去操作,去体验生活,去演出实践。所以不变真的不简单。其实我说的“做回自己”并不是狭义的要自己一成不变,而是指“赤子之心不变”——面对音乐的“赤子之心”。你的心可以跟着生活走,但只要你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就能“万变不离其宗”,那你本质上就没有变。虽然很难,但我希望自己以后无论走多远,都能一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但:你三岁半学琴,五岁就开了你的首场独奏会;十一、二岁又开完了肖邦全套24首练习曲音乐会;后来你四天能背下‘拉三’,三天就拿下‘普二’;19岁就摘得了堪称世界上最难的范·克莱本比赛桂冠……你无疑是一个音乐天才。但是,在我们相处的几年中,我发现你不是依仗天赋玩小聪明的那种孩子。你爱读书、有思想、学习刻苦认真,成效显著,突飞猛进。我想了解你在十分清醒自己很有天赋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会骄傲,不玩小聪明,反而对自己不断提出那么多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张:这也是基于“历史”给我的教训。我曾经在五岁开完独奏会之后,面对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来自人们那么热情的赞美和宠爱,不禁也飘飘然起来。虽然那时候还很不懂事,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骄傲,但是鲜花、掌声确实足以让五岁的我快乐兴奋到很得意。
妈妈见我有撬尾巴的苗头,就给我讲《伤仲永》的故事。她告诉我,伤仲永是怎样由一个天才最后走到“泯然众人”的结局。因为父母一时的功利心,因为自己没有发奋学习进步——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人的天赋是特有“资产”,但这个特有资产并不保证必然成功。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论天赋如何都贵在 “超越自我”。天赋不好是天赋不好的人的弱点——需要超越; 天赋好,其实也是天赋好的人的弱点——更需要超越。而超越的办法只有一个——努力!天赋不好的人要超越很难,天赋好的人要超越则可以说是更难。
但:你讲得很深刻。可以说,你解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迷——你有很大的天赋,是什么驱动你还懂得自觉努力!
接下来我的问题是:你对你的人生目标的定位非常清楚吗?这种要求是外界给你的还是自发的?
张:一直以来我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但是,也许是在五岁的那场音乐会后,我的人生目标就逐渐清晰明确起来——那就是想做音乐家。除了音乐家,还是音乐家。你刚刚问道:这是外界给你的 还是自发的?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说实话,两者都有。刚开始更多的是外界的吧。
小时候音乐对于我的意义,很多都是外界给的。小时候曾经有一个体育老师这样问过我:“我知道你钢琴弹得很好,可是你会靠弹钢琴吃一辈子饭么?”很显然,他是个乐盲。我当时有些生气,心里回答:“当然!不仅吃一辈子饭,而且是吃一辈子的好饭!” 因为外界告诉我:你弹琴会出名,会赚钱,会进入上流社会。那时对于学音乐,我知道的是:因为我有音乐天赋,可以弹好钢琴,所以音乐可以给我成功。我当然要选择成功!不过当时我已经是真正地喜欢音乐了。但是,仅仅是喜欢。
对于喜欢和热爱的不同我还讲不明白,后来我逐渐懂了,喜欢就是喜欢,而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到了可以为它而牺牲,为它付出和舍弃很多别的东西,还觉得值的时候,那应该就是热爱了。我那时候也很喜欢科学。而且我的数理成绩也很好,奥数都是第一名,那时我也很感兴趣当一个科学家。科学家也可以吃好饭啊!但家里不同意,原因是:科学家太苦了,搞音乐要幸福很多。所以说,又幸福又有天赋又有名利的东西,怎么不把它定为人生目标呢?
也许我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初级的精神享受”吧。这碗“好饭”慢慢不再只是充饥的白饭,它被加入了人间百味,它开始让我对它有了“欲望”。我觉得自己现在真的可以算是“爱”音乐了,是真正自发的爱,而且会越来越爱。
但:你对音乐的爱和执著并没有发展成一种偏颇,也没有妨碍你对全面知识的渴求。一直以来你都十分重视文化学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美国,你的文化课和音乐基础理论都是班里拔尖的优秀,你能用你的实例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从中的获益对你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帮助吗?
张: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答案很俗套,但确实是真的——因为文化相通。傅雷先生就曾经说,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的美,找到西方音乐最高境界的灵感。傅聪先生也曾说,莫扎特就是孙悟空和贾宝玉的合体,等等。你也曾对我说过,傅聪先生给陈萨姐姐上肖邦“幻想波兰舞曲”时说:你想想毛泽东的诗句“沧桑如海,残阳如血”。
也许文化就像山一样,山上山下的风景各有不同,但数千米高空的山峰却都是一片白雪皑皑。最高文化之间超越了类别,抹去了界线,实现了触类旁通。音乐里有语言,有画面,有场景,有故事,有色彩,有意境,有诗意,有幻想,有意志,有力量,有思想,有哲理……。文学诗词里的起承转合,戏剧电影里的表演神态,美术摄影里的光影明暗,历史哲学中的思维辩证,都可以被包容在音乐中,而音乐也可以被包容在其他任何一种最高文化形态里。大家都公认,傅聪的成功和音乐内涵得益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这样的先例是我的楷模。一直以来我就喜欢学,学文化不是我的负担,而是我的需要。
但:我知道你也很喜欢读哲学书,你认为哲学原理对学习,理解音乐有帮助吗?
张:我只是一个19岁的孩子,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对于这么让人搔头皮的命题,我实在不敢在这儿瞎卖弄道理。这个世界上使人发疯,把人头皮搔烂的学问有很多——比如科学,比如艺术,更比如哲学。 哲学是介于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之间的一块未知世界。科学是纯客观的,而艺术和哲学都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两者都主观地赋予万物以确切且永恒的意义。不同的是,哲学更多用客观的理性去做主观的表达,而艺术如何选购扫描仪 则更多用主观的感性以客观的技术方式呈现,这理性与感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所谓“情理”,也常常互相作用一样。
我喜欢哲学,哲学非常有趣,有时简直像“绕口令”,但讲的都是很管用的道理。比如,哲学把所有艺术里的人类情感概念化了,而艺术则把所有哲学中的世间真理都人性化了。又比如,哲学里有哲学的艺术;艺术里有艺术的哲学。我想,人对世界的一切感情认知都会在阅历社会,体察万物,思考人性中被激发出来,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内涵都有艺术家本身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或来自于个人的处世哲学,或来自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所赋予的大文化哲学。倘若研究贝多芬音乐,必须了解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思潮,文艺思潮和他本人的思想,经历和他的哲学观才能深刻把握他的音乐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精髓,就是典型的一例。
但:我教了几十年琴,面对过各式各样的学生,你是我所有学生中非常罕见的一类。你不仅重视专业,还爱好广泛,博览群书,注重广取博收,收益良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坚信:你一定能出来!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非常可喜,你在刚刚年满19岁的小小年纪就证明了。但是,我现我反倒要想问,你对你的付出犹豫过吗?
张:犹豫?短暂的犹豫有过几次,但下定决心后的动摇却从来没有,尤其从来没有真正想要放弃钢琴。小时候有外界的压力,迫使你惯性地往前走,现在则更多的是自己主动地往前走。热爱音乐,所以我感觉付出都是值得的。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轻松快乐,但是始终认定值得!
但:听说格拉夫曼十分赞赏你的自学能力,你现在学一首新作品的过程和要求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在追求你想要的音乐?
张:关于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音乐,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有这样几种途径:
一是靠天赋,天赋是直觉,或者也可叫做感悟;二是靠生活,生活是对阅历和经验的体味;三是靠知识,知识是依靠学习积累。学习的过程就是各种因素相互渗透作用,脑子里如何综合反应的,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述。
但:你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把握更多出自感悟还是理解?
张:对于不同风格的把握,我想无论风格有多不同,感悟和理解都一样重要,两者的重要性和需要经历的过程也同样重要。感悟多半指自然的悟性和体会,理解则更多是依靠主动地学习和琢磨。我的感悟和理解也都和上述的三种途径分不开。我感觉感悟和理解更多时候可以变成一回事——在感悟中理解,或在理解中感悟。所以,感悟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也就感悟了(但:你的说法,很有哲学意味)。
但:你有自己的座右铭吗?对人生,你信奉的是什么?
张:哈哈!我没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座右铭。我喜欢的格言很多,我觉得现在这么年轻就只用一句话来给自己定格,那也太不给自己留余地了吧!我曾经读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梭罗的一句话:“生活在你想象的世界里!”我的读后感是——成功对于每个不同的人来说,诠释却是相同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是成功。
至于人生信奉,我比较喜欢陈丹青先生说的那句话:“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我费了半天劲,才读明白他说的意思。读明白了什么?明白了:本来没意义的人生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意义!在万物众生眼里,什么都不过是来了又去了,然后该死的还得死。没有天堂,没有地狱,也没有美丑。是的,本来什么意义都没有!但,因为人的智慧、理想、创造性、不甘寂寞、自作多情,把什么都赋予了意义,于是有了天堂,有了地狱,有了美丑,也终于有了艺术,有了音乐。所以对我这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人生本没有意义;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
后记
“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总结得多好!
昊辰面前已经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充满阳光,“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我也告诉他:中国古老的辩证法“福亏祸所依,祸亏福所福”,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还告诉他“高处不胜寒!”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艰辛将随之伴随。天才面前的路,同样布满荆棘,畸岖迂廻。我怀着复杂的心理期待昊辰从19岁的起步,能走到更高更远!
附录
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张昊辰的母亲刘立萍女士一直在场,她也很少插话,对辰辰的“论道”不时投来欣赏的目光……。我对她也算有些了解。她聪明睿智,好胜,个性强。在家庭里绝对是“一把手”,在重大问题上连天才的儿子也必须服从。她一生的路也不平坦。丈夫的离异与情感的痛苦挣扎;美国拒签的无奈与念儿的牵肠挂肚……为了培养儿子不惜牺牲一切,是一位燃烧生命而无私奉献的伟大母亲。辰辰一路上的关键性决择都由她拍板定夺。比如从上海来深圳;考柯蒂斯;参加克莱本比赛……。昊辰虽是天才,走到今天的成功,没有这位不凡的母亲也很难想象。
五届克莱本比赛资深评委,著名钢琴家兼室内乐家普莱斯勒赛说:‘昊辰的演奏极其美秒. 他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完美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有着所有的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他是最值得的第一名。’(“ Haochen played extremely beautiful. It’s very impressive that he has achieved perfection in so many aspects. He has all of reasons to be proud of himself. He is the most real first prize..”——Menahem Pressler )
法国著名钢琴家Michel Beroff说:我爱极了他的《夜之幽灵》—完美无瑕!他演奏的普二、勃朗姆斯、肖邦、贝多芬和彼得鲁什卡,几乎所有都是那么地天才和完美。(“I absolutely loved his ‘Gaspard de la nuit’,-perfect!, he played with such perfection and talent. so was Prokofiev concerto, Brahms, Chopin, Beethoven Petrouchka and pretty much everything.”-Michel Beroff )
理查.代尔是美国波士顿邮报的最著名的乐评人士、本届克莱本比赛评委。他在接受沃特堡《星球电报》采访评价昊辰时说:‘我很惊讶——一个人以19岁年纪在他的音乐中所告诉我的事是我了解这些作品一辈子都不知道的。他令人感到震撼!’("That is astonishing, that a person of 19 is telling me things I didn’t know about pieces I knew my whole life," Dyer said. "He’s amazing."—Richard Dyer speaking,by Alyson Ward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 on June 8 ,2009 )
演出信息
“张昊辰钢琴独奏会”
上海:2015.12.09 周三 19:30 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深圳:2015.12.02 周三 20:00 南山文体中心剧院 大剧院
成都:2015.12.04 周五 20:00 成都娇子音乐厅
北京:2015.12.06 周日 19:30 北京音乐厅
广州:2015.12.03 周四 20:00 星海音乐厅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