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弦上听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赵聪
洁如 顾力 \文
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春江花月夜》,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演绎得完美无瑕。
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瞩目的民乐之星——青年琵琶演奏家赵聪,从不同角度把流传千年的乐器增添了新的元素,并以此叩开世界大门,成为“世界音乐眼中最美的中国民乐”。
光荣与梦想
英国《卫报》评:“赵聪完美的演奏,让中国民乐充满了希望”。著名国际录音大师“声响亚洲”评委会主席汉斯尼尔森,称她为“具有一流国际演奏水准的顶级演奏家”。听完赵聪的《新十面埋伏》后,澳洲总理陆克文感叹道:“你的音乐让我激动到必须站着聆听”。环球唱片公司国际部总监Danny评价:“赵聪的音乐给我们力量,把中国音乐推广到全球。”
赵聪——这位典雅芳馨的美丽女子,承载着民乐传承和推广的梦想,像一位天使,抱着一把琵琶,在古风和现代之间穿越,穿过历史的层层幔纱,飞向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读懂了中国之乐魂,也读懂了中国文化之精髓。
赵聪深知自己的使命,每一次在舞台上演出,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形象,她凭借着一把琵琶,在世界上为祖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民乐在世界音乐史上争得一席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外交家”。她曾随团同江泽民主席赴美参加“中国文化美国行”巡演,在联合国总部为安南及多国元首演出,随胡锦涛主席出访乌兹别克斯坦,为俄罗斯总统等八国元首演出,随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参加“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十周年”音乐会,在克林姆林宫为梅德韦杰夫等演奏。先后为习近平主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朝鲜金正日主席等演出。丹麦访演,受到王妃亲自接见。应邀参加澳大利亚领袖高峰论坛,受到总统接见,专辑被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收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德国前总统施罗德、日本前首相小泉等二十多位国家元首,聆听过她的琴声。
虔诚与修行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青年民乐艺术家的绚丽、卓越之路。赵聪对民乐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对乐曲的理解上,而且在表演形式和琵琶改造上也有颇多建树。2003年,她设计了适合动感音乐演奏的新型“背负式琵琶”,获得国家专利。
相比轰动的舞台效果,赵聪更在意追求乐曲本身的高品质内涵。同年与马久越先生共同创作的《新编十面埋伏》以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经典乐段,叠加全新的音乐元素,使千年的古谱与电子音乐结合在一起,紧迫处更紧迫,悲壮者更悲壮,缠绵时更缠绵。赵聪说:“这首曲子是我跟马久越先生一起改编的,除了开头的一句沿用了传统的曲子,后面全部做了改变。加上中国大鼓惊心动魄的震撼,将楚汉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瞬间便穿越时空。”这首曲子的首演是在韩国的中日韩万人大型音乐会上。在现场,弹到最后,赵聪激动地站起来演奏,而观众数万人更是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欢呼。在澳大利亚高峰论坛的音乐会上,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激动地说:“赵聪,你的音乐让我激动地必须站着聆听。”
十指之上,连心,连天下。传统名曲在赵聪手中,以别样的姿态走出了国门,受到了难得的追捧。让民乐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她的梦想。
2005年4月,专辑《卡门》由普罗艺术制作,中国唱片总公司全球发行,被日本全日空公司收录为空中推荐音乐。2006年3月,受丹麦佛克斯公司邀请,赴丹麦录制个人琵琶现代作品专辑《聆听中国——月舞》,在法国戛纳国际音响节备受瞩目,多次荣获最佳唱片奖,并成为国际环球公司发行的首张中国乐器独奏专辑。2007年,赵聪协助德国作曲家老锣,编配了琵琶大师刘德海的经典琵琶曲《天鹅》,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使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家激情碰撞,赋予这首经典的琵琶曲目以更加国际化、现代感的色彩。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甲壳虫”乐队前主唱保罗·麦卡特尼的一曲《Hey Jude》把情绪引向高潮。伦敦“中国之夜”,赵聪与刘兴辰用琵琶与钢琴的合奏,让东西方音乐完美融合呈现。《Hey Jude》首演是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华之际,喜爱“甲壳虫”乐队的希拉里,听完赵聪琵琶版的《Hey Jude》,握着她的手激动的说“太神奇,太有创意了!”。2012年CCTV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音乐会上,赵聪改编并首演了马久越的作品《绽放》,广受专家好评,并在201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节上引起轰动。
除了演奏传统与原创音乐,赵聪改编了不少世界名曲,如《辛德勒名单》、《海上钢琴师》、《献给爱丽丝》、《幽默曲》、《小夜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些收录在她的专辑《琵琶新语》、《经典永恒》中。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深圳大学等,先后邀请赵聪讲学。美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法国高等艺术院、伦敦大学,都馆藏了赵聪的唱片。
面对如此众多的成就光环,赵聪却谦虚地将自己定义为“琵琶的修行者”。她认为民乐意在创新,但充满“回归”意味,中国古曲每一首都精美绝伦,在一个弹琴人的生活中无声绽放,选择了它们,就是选择了那一脉气韵神思。为此,赵聪去福建拜访南音琵琶大师,以一位虔诚的朝圣者之态,探寻被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从九旬鹤颜的大师手上接过一杯苦茶,听横抱琵琶的寂寞低吟,跟老者一道“以乐韬忧”。她没有年青得志的照样,唯有一腔素雅情怀,谦恭向隅。
她如一朵佛性禅心的莲花,灵逸静美,清澈如水,也如一条欢奔于山涧的春溪,从鲜衣怒马到风烟俱静,豪放却不奔腾,飘渺却不虚无,婉转却不悲凄。琵琶是她的魂,是流淌在她生命中的活水。她对音乐的虔诚之心,如同那位江畔见月人,是带一声惊呼就穆然把一颗心交给月光去浸得清极莹极的音乐行者。
赵聪有一个中国琵琶的世界梦。她说:“这个世界太喧闹。琵琶的声音不大,我的力气也不大,即使我和我的琵琶天天弹,中国也可能听不到,世界就更听不到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的,祖先的愿望是超越时空的。这样的力量和愿望,足以令我们每一个人坚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琵琶之美,还原过去的美,创造现在的美,这个心愿为我增添了传承、创新的勇气。”
且弹且听
赵聪出生于音乐世家,6岁时开始学习琵琶。“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孕育我时,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声音。如今,琵琶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赵聪心目中,琵琶是“非常有魅力,有神性的乐器”。琵琶分为文曲和武曲。武曲言志。写战争,写征服,写金戈铁马,写快意恩仇,场面恢弘,几有十八般兵器。文曲言情,写别离,写夜色,写惆怅,写慨叹,场面温婉,缠绵十八里。
在童年记忆中,练琴是她发自内心喜欢的事,因此从来不用父母督促。不仅如此,弹琴对她来说还像一剂“灵丹妙药”——如遇感冒或其他轻微的身体不适,她只要弹弹琴就好了。“中国音乐都有气在里面,弹完之后真的很舒服。这或许就是音乐治疗吧。 ”
从五岁开始,每天在琴房苦练,这双征服了世界无数听众的神奇之手,几度流血生茧,但却从未放弃过梦想,反而庆幸自己的选择。在同龄人正经历着青春期的叛逆、迷茫时,她却在平平仄仄的琴弦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幸福。“我只要一拿起琵琶,心情就会随着琴声变得愉悦、自由,成为最幸福的人。”
赵聪刚刚学琴就展露了过人的天赋,每次参加比赛,都是无一例外的第一名。初中时,她有了新的目标——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那时,她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吉林艺术学院的孙树林教授。当别的老师每天用两三个小时教自己的学生时,孙老师对赵聪一教就是一天。良好的家庭氛围,天赋、努力加上老师的辛勤栽培,为赵聪打下良好基础。高考时,赵聪以优异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赵聪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光华先生。毕业后,当赵聪开始尝试流行与古典结合、不同音乐跨界合作时,李先生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2008年3月,一张投资百万精心打造,名为《聆听中国》的CD问世了,它是“环球音像”历史上全球发行的首张中国民族器乐独奏CD。专辑一出,就被国外业内人士赞为“世界音乐人眼中最美的中国民乐专辑。 ”对这张专辑,赵聪难以忘怀:这是她与国际著名爵士录音大师汉斯.尼尔森、新民乐创始人马久越、世界著名指挥家Mario Klemens、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和中外几百名艺术家倾心演绎的一张跨界专辑。“我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的同时,坚定执著地将中国民乐与世界音乐相结合,走出一条珠联璧合、东西方音乐精髓交融之路。 ”赵聪说。
之后的几年中,赵聪不断获得全国各种类型民族器乐比赛的多种奖项,她一边成功出访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留下美妙的琴声,一边策划一张又一张新专辑。当事业如日中天时,一位被赵聪视为“高人 ”的朋友,对她说了一番颇具深意的话: “你现在生活在聚光灯下,但其实内心有一种恐惧——你害怕失去掌声。等有一天你不再为掌声演奏琵琶,只为琵琶演奏琵琶的时候,你就永远不会害怕了。 ”朋友的话,使赵聪更深地意识到自己有一项使命——将琵琶以及本民族音乐完美地呈现给世界。
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演出上, “甲壳虫 ”乐队前主唱保罗·麦卡特尼的一曲《Hey Jude》,将观众情绪推到了巅峰。而在“中国之夜”的演出上,赵聪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演绎了这首名曲,她和刘兴辰用琵琶与钢琴的合奏,让英国观众领略到了音乐无国界的精神。她说,她想告诉世界:用中国千年的古老乐器演奏西方的现代音乐,也很美!
生活中常会注意到,有极少一部人与众人搭的火车背道而驰,删繁从简,步态悠然,穿过历史朝代的层层纱蔓,走到你面前。她的丽质,她的柔情,她的清怅如月,她的悱恻缠绵,与尘世冉冉相照。一切嘈杂与她毫不相干,前方自有云月相伴,豁然敞开。赵聪是这样一位民乐之旅上的行者,古典音乐的魂魄之传承,需要艺人遗世独立的风姿,更需要擅于捕足时代灵性的创造者。赵聪纤弱之肩和灵秀之质,担负起了这样的社会责任——民乐的创新。听她的《新十面埋伏》,真是透气十足,不仅“威武”而且“活泼”,在雍容的步伐中虎虎生风。吉它和丹麦的贝司手也很棒,格外动人心魄。丹麦的录音质量,亦无可挑剔,在音响成为一片锦绣的时刻,仍可辨出琵与琶的细密针脚。《夜雨双唱》配着笛子和中阮湿淋淋颤巍巍的引子,琵琶带着千回百转的轮指,带着清雅流利的弹挑,仙气渺渺的旋律,把乐境经纬撑得阔大,薄如弹翼而仍见丰润。赵聪手下拂出的乐曲,像是与风月对话,抖落了回忆里的尘埃,在惨淡无趣的生活里,开出明亮的花。她的《天海蓝蓝》,带着西哉风情的香艳之姿,轻灵娇媚。听她的《东方丽人》,给人打开一片云蒸霞蔚的嫣然气象,让人发现生命的流动竟然如此美丽。
从2006年的个人专辑《聆听中国》到《卡门》《经典永恒》《琵琶新语》,慢慢听来,发现赵聪从“听中国”到“听世界”,再到两者融合,让中国的古乐器演绎一场战争、一个朝代、甚至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国界,不再是以往“独乐乐”般“隔”的效果,她与大提琴、小提琴、爵士鼓、贝司等现代音乐合奏,不再是海市蜃楼,却显示出一种贴肤之亲。无论是改编的世界名曲还是民间古调,在她手指的拂捻之间,听着的灵魂仿佛都一寸寸地软化了。好风长吟、弦月清挂、飘雪落湖、暗香沉梅,各种温和的意象,缓慢地在眼前聚合、摩擦、行止张望,主题无数次婉转侧身,内里的细密对立,则珠玑起伏。
纯净和美善
若如音乐除了美,还有爱和善。无论音乐大家、无数首世界名曲、流失的支离破碎的民间小曲,撩拨着这个世界的经纬,感知着音乐家的大悲悯大宽容。让那些流浪在风风雪雪中的阵阵苦寒也能被音乐于风流婉转中轻轻担挡。
赵聪的天质和才华来自音乐世家,父母的精心培养,南北文化的交融,细细地打磨这位“玲珑玻璃人儿”。赵聪从小就多了一份沉静和清幽,在音乐和生命之路中,体会到人间美善。她的琵琶曲经得起反复倾听,源于她的才华,一种物质的,一种基因的组合,也来源灵与肉的相生相依。
记得2012年5月赵聪在深圳大学艺术院演讲的时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六一,在韩国音乐家组织下,去了云南镇沅。“雨季,泥泞的山路,脚下就是不时塌方的山体。为了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一个难忘、特别的‘六一’,我们没有退缩。和孩子们一起唱《明天会更好》时,我热泪盈眶。原以为我们是去做慈善,但那一行,给我好好上了一堂课。那位韩国艺术家坚持做了十年,将经典艺术带到最穷困偏远的地方。我真切地感受到,帮助别人不是仅给予就足够,关爱是真心要持久,不怕小,不怕晚,只怕不纯粹。”
听过赵聪两次现场表演。舞台上激情四射,熠熠生辉。但我也隐隐感觉到那种优雅、清澈、手指腾挪间敏感的情绪更替。当然,这样的美是真实的,了无尘滓,锦瑟无端,是心灵的纯粹之作。她像莲,也如玫瑰,如婉约的宋词,又似浪漫的散文,绽放出来的美丽,那样惊心,那样无畏。怀抱琵琶的赵聪,将人性之后最善良、最真挚的一面,透过琴弦传达给我们。于是柔情与哀怨,豪情与雄健,都在琵琶的呕哑啁哳声里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