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 > 教育培训 > 正文
古筝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
2019-04-27 14:12:14 发表 | 来源:中筝学院


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泱泱大国里经历两千余年的风霜洗礼后,依然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的韵味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为现代人所欣赏。古语曾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等赞美之词。
古筝演奏要达到此种引人入胜的境界,不仅要求演奏者纯熟精湛的技法,同时必不可缺的是浑厚的底蕴。
现代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的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除此之外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只有正确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才能不断地强化其艺术认知能力,并最终理解古筝艺术的精髓。 
 

 
 
具体地讲,审美教育的内涵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音色美
 
音色是构成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古筝的自然音色晶莹、明亮,划奏一下,似流水淙淙,沁人心脾。在不同人的手下产生不同的音色这是演奏技巧的差别。右手的力度,下指触弦的深浅,触弦的时值,以及触弦的部位(近岳山或近弦柱)等等无不影响着音色的变化。在掌握了自然音色的各种变化之后,再告诉学生要巧妙地将它们运用于乐曲的处理之中,让音色的明、暗、刚、柔为乐曲的内容表现服务。
 
 
 
 
韵律美
 
古筝左手按滑吟揉所产生的韵味,独具特色,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五声调式中的四个“偏音”(清角、变徵、闰、变宫),往往通过左手按弦之以韵补声而取得,故而独具韵味。在南北各派的“苦音筝曲”中“苦音”(微升fa和微降si)的形成,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因而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其“苦音”的表现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秦桑曲》中的“苦音”表现则偏重于凄楚、激愤、柔美;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则“苦音”不苦,而要求粗犷、豪迈、悠远、壮阔了。这些不同的韵味的律动是一个按滑吟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轻重徐疾的处理,直接影响到韵味形成,要让学生弹奏的过程中,追求韵味,在听觉享受中寻找美感。
 
 
 
 
意境美
 
古筝曲中,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现代创作曲目,大都有很好的意境,对于各种通过音乐描绘的意境,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去领会、去辨析。同样描写水面的美,由于其乐曲内涵不一样,所表现的意境美也大相径庭,如《渔舟唱晚》里所呈现的那种“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乃是一种恬美;《层层水澜》中则描绘水光粼粼, 涟漪、波澜层层荡漾的洒脱随意的景致;至于《战台风》中“风狂雨暴,波浪滔天”的场面,则是一种壮美。而筝曲中的这些意境都是通过勾、挑、托、劈、划、摇等技法来描绘来表现的,所以,意境美的描绘,同音色美、韵律美的表现又是紧密相关的,要在表现中描绘,在描绘中表现。让意境美充分表现古筝音乐所独有的特色。
 
 
 
 
形象美
 
筝曲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可谓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而这里的形象同一切音乐形象一样,是情象,是意象。要让几岁、十几岁的儿童理解众多的各具个性的音乐形象并非易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抓住有特性的音调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如《秦桑曲》中,面向学生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思春》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情境,同时,让学生特别重视那个有“苦音”的凄婉旋律,用它来联想那位思念亲人的青年女子。在《战台风》中,通过低音区铿锵有力的渔民号子,则可以联想到一群情绪高昂与风浪博斗的渔民形象。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小快板,则联系到陕北人民“千家万户把门开,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欢腾景象。通过这些美丽而鲜明的形象的语言塑造,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仪态美
 
 古筝演奏者的仪态常常不被人重视,仪态美直接关系到演奏效果。演奏时,身体僵硬、呆若木鸡固然不象样,而莫名其妙地前摇后摆,点头晃脑亦不可取。从学筝之初,要求正确的坐姿手势开始,就要求学生注意演奏的仪态,演奏的动作要顺手自然,做到心随情表,体随心动。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现代古筝教学正应该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演奏技巧的传授为基础,在文化素质教育为根基,通过强化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教师的正确演奏示范,培养新的一代高素质古筝艺术家,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