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最新资讯 > 正文
周望教授开讲:承继传统 立意创新——我的筝乐艺术观
2024-10-07 10:20:00 发表 | 来源:中国民乐

2024年9月30日下午,“华乐讲坛”第二十八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开讲《承继传统 立意创新——我的筝乐艺术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和在京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代表、学会驻会工作人员在现场聆听。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辞中说,作为秦筝艺术重要的领军人,周望教授长期致力于民族艺术的传播与弘扬,其演奏教学40年以来,培养了许多古筝优秀演奏人才,苏畅、程皓如等青年优秀演奏家都是国内各大赛事的获奖者,也是活跃于艺术舞台的佼佼者。2013年以来,周教授曾多次获得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优秀指导教师以及金钟、文华、CCTV等民族器乐展演展示优秀指导教师奖,2018年荣获 “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其业绩分别收录于《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录》《华乐大典》等典籍中。

 

 

 
 

 
 

周望教授真诚的讲述,为我们阐释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深厚的艺术积累,分享她长期从事中国古筝艺术在教、学、演、研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尤其是通过作品表述对筝乐艺术观的探讨让我们受益匪浅。上世纪80年代,周望教授的一曲《秦桑曲》曾为国内外艺术舞台增添亮色,这首集民间传统、艺术意蕴的独特筝曲,为业界留下深刻印象,亦为她之后进入专业院校进入职业类音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舞台体验,她对保持秦筝、秦韵、秦风特质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音乐表达,出版发行的《秦桑曲》,已成为研究陕西筝曲的范本。她数十年为传扬秦筝艺术不遗余力,先后录制推出了《凄凉曲》《道情》《百花引》等数十首秦筝曲;发表论文《秦筝、秦人、秦声》及《古筝名称及其由来》等;整理改编陕西筝曲《老龙哭海》《欢音曲》《明妃怨》等。如何保持艺术的独特又能与时俱进,传递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周望教授从继承的本源出发谈音乐作品的立意创新,为我们拓宽思路、开阔心境。


 


 

吴玉霞会长为周望教授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


 


 

周望教授与白晓炜(研究者)、杨新月(聆听者)合影

讲坛现场

 

 

 
 

 



 

听众感言:

天津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古筝教师 徐旭:在恩师周望教授的分享中我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于塑造古筝传统艺术的重要作用,当我们回溯其渊源和根基的时候,我们也从不同流派的古筝作品中捕捉到了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赓续关系。并且,这也对古筝表演艺术中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从旋律的呈现、节奏的表达、演奏者二度创作的技术运用来看,如果不能理解文化渊源,就无法真正将古筝艺术的魅力呈现出来。同样,古筝艺术也在不断蓬勃发展中,探索新的文化基点,正如周老师常讲到的一些筝乐作品中会充满着民族音乐的融入和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这都为古筝表演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也就是如何用我们成熟的技术来呈现新作品的深意。继承和创新之间本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技术储备充分的同时,更要从作品的文化渊源入手去完善舞台呈现。当然,面对新的作品,我们更要认真研习周老师的筝乐艺术观,在创新中让古筝传统艺术获得“老树新花”的机遇,同时我们还要在前辈们的指引下,继续探索表演艺术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表演艺术发展的边界在哪里?我想这都是我们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感谢恩师授教,感谢华乐讲坛。

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员尚靖雅: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推出的华乐讲坛讲座,给我们提供这么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今天有幸聆听我的恩师——周望教授主讲的《承继传统,立意创新》主题讲座。筝,乃仁智之器。周望教授在中华文化的视域下,以传统视角审视现代筝乐发展,从秦筝秦地,到各个地方流派,以传承“秦筝归秦”为己任,为我们展现了她的恩师——曹正先生与父亲——周延甲先生的探研精神,并通过精彩演绎与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习者,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受感染与鼓舞,也将怀着敬畏之心,与时代共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艺美音乐古筝教师 萧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从前一直以学生的身份在听周老师授课。而今天第一次在工作后多了一份老师的身份在这学习,多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淮山之水,必有其源。古筝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筝历史能追溯到秦,而周老师也致力复兴与发展秦筝,“秦筝归秦”!我们能有今天的学习也是基于各位古筝老先生们当时的贡献、研究与发表。如周老师提到的1961年中西安教材编选座谈要记、指法定案等。指法作为古筝学习的第一课就涉及的内容,但却从来未曾思考过是如何出现的。是老一辈的智慧,这些内容也是基于当下的‘传’与‘新’。都是古筝先生们默默耕耘。演奏不能光有新没有根,只有音没有情。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学会鉴赏优秀的古筝作品,汲取优秀传统音乐力量,融入我们的演奏中。能感人的音乐永远需要内容的支撑。周老师也提到古筝为仁智之器——教书更要做人。而周老师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专业与做人密不可分。我能永远在老师身上感受到儒雅与真善美的气质。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希望我们能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中央音乐学院2014级古筝专业学生 韩天雅:“秦筝归秦’——周延甲先生于1958年改编曲目《绣金匾》自此开拓了秦筝流派,《秦桑曲》《姜女泪》《凄凉曲》《道情》《新番罗江怨》等曲目,诠释了以传统为根基的重要性。音乐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演奏者将自己置身于“人物”之中体会情绪的变化,以及内心声腔化的表现,所演奏出来的音乐乃更加不乏合理性。古筝事业未来的发展,要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根基,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与回望、怀敬畏之心不断创新、探索。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二古筝专业学生杨翘楚:这次的讲座,周老师通过四个部分:“继承传统”、“利益创新”、“我的传统探索之路、“现代筝乐发展与传统继承之间存在的问题”分别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传统和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古筝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之路。 在继承传统方面,老师说,每一个流派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传统音乐对古筝发展的意义是让我们探寻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本质到底是什么,在互联网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守传统文化。作为专业演奏学习者,我们始终要以中华艺术文明作为发展的根基,对传统音乐秉持回望、传承、敬畏的初心。在利益创新方面,老师还说“传统是活的”,古筝发展最好的继承就是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开拓、创新、探索的思想。在教学方面,周老师也分享了她常对我们说,传统必须要要耳濡目染,去每个流派所在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方言语调包括地方戏曲,才能弹出各个流派原本的味道。比如陕西秦筝的作品中,有很多声腔化的音乐语言特征,我们在演奏的时候不仅要多听、多唱,还要把握好陕西派特有的语言张力、虚与实的对比和内心的情绪变化。周老师的讲座在更高的角度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对我们青年一代演奏者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有深重的意义。在周老师的讲座中,我获得了一些体会: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拥有更强大的自信,立足本土,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赓续文化传统。其次,还要做到立意创新,紧跟民族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征程中发挥我们的热量,极致内容、创新形式,充分运用知识武装自己。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 张雨轩:今天非常荣幸能在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发展研究中心聆听周望教授以《承继传统 立意创新——我的筝乐艺术观》为题的讲座,周望教授首先介绍了筝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筝已经广泛流行于秦地,唐代白居易有诗曰“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可见当时的盛况。周老师生动的谈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年少时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学习继承了陕西筝派的演奏精髓,还研习了其他流派,她的父亲亦是恩师周延甲先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周延甲先生提出的“秦筝归秦”对于当今古筝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中华文明为根基坚守传统,发展创新。听了这次讲座,受益良多,不禁感慨,正是有像周望教授这样的前辈老师们持之以恒的坚守和探索,才有了今天古筝的艺术高度和蓬勃发展的景象。作为青年学子,应该继承好前辈们勤谨务实的优良传统,吸收地道的传统音乐精髓,融合当代元素,创作和演奏出展现时代风貌,体现中国文化气韵的筝乐作品,为古筝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 要 预 告

“华乐讲坛”第29讲将于2024年12月9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板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沈诚教授为我们带来《传统与传承的力量——我的演奏艺术实践观》,敬请关注。


 

 

一杯清茶、一首乐曲,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民乐人之家”永远伴随您!希望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每一次”,对您有所收获。

摄影:田龙

(来源:中国民乐、中国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