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最新资讯 > 正文
百年巨匠领风华 不坠后辈青云志——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
2022-06-08 15:41:14 发表 | 来源:江阴日报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者、开拓者,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刘天华先生一生致力于国乐改进,并选择二胡作为突破口,使其从乐器本身到演奏技法和音乐创作,都有里程碑式的改进,因而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二胡鼻祖。他的努力和坚持让国乐有了一片纵横驰骋的天地,而他的后辈、当代二胡人,以及他的家乡人,在缅怀前辈的同时,也正肩负起这份重担和责任,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追忆国乐先驱 弘扬民族文化

中共江阴市委宣传部

刘天华先生1895年2月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一生,始终致力于探索民族音乐的发展,改革国乐、弘扬国乐,使之“与世界同步”。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传承他的执着追求精神。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以及“促吾国乐音乐之改进”的影响,刘天华立志改进国乐。他在“国乐改进社”成立时写道:“果尔,则吾人一方面为黄帝之子孙,不能继续发扬家乐,固无以对数千年之先哲;一方面为人类一分子,仅能食西人造成之果,而不能贡献我先哲造成之果于人类,亦何面目与他国之人握手为铸哉。”刘天华希望新的国乐是能够“唤醒一个民族的灵魂的音乐”,他热切地期盼国乐有一天能“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这种欲使中国民族音乐立于世界之林的远大抱负和执着追求,是一代爱国音乐家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今天应努力奋斗的目标。为了寻找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提高民族音乐的地位,刘天华一生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其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尊崇和传承。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弘扬他的革故鼎新精神。刘天华对国乐的改进方面所作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民族乐器的改革,尤其是对二胡、琵琶等乐器的结构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二胡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很多年,其技法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用途仅局限于民间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被视为粗鄙低贱、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俗乐器。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可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传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在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他在继承二胡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创造性地融进二胡演奏,将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扩展到七把位以上,拓宽了二胡的音域,发展了二胡的弓法和指法,并把二胡的记谱和演奏技巧规范化,这些技术革新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创新创造精神。刘天华秉承“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创新创造理念,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他创作的《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等10首二胡独奏曲,和《歌舞引》《虚籁》《改进操》等3首琵琶曲,是我国民族器乐库的艺术瑰宝,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久盛不衰。他还借鉴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对民族器乐科学教学体系进行有益探索,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教材,使国乐教学由过去的以师徒手传口授为主,转向循序渐进地进行技法训练的科学教学方法,开启了中国现代二胡音乐艺术的新纪元。

回顾刘天华先生的一生,他推广普及国乐教育,中西结合改良二胡技法,精心创作演奏名曲,深入推进音乐创作、教学、演奏和乐器改革,为中国国乐带来了生机、开拓出了新天地,把本来平庸低微的二胡带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民乐的主角,推动二胡登上高等专业教育、演奏的音乐殿堂,史开先河。他的音乐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铭记于我们心中;他对音乐改良的执着和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创新创造和奋斗精神,始终鼓舞我们奋勇前行。
 

天华故里琴韵扬

江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天华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90年了,但是他的功绩一直为后人所铭记。作为江阴人,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乡邦先贤而骄傲和自豪。同时,江阴市委、市政府也始终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弘扬天华精神,坚持不懈开展一系列“入心”“重行”“传神”的工作。

“天华”之名永存,是为“入心”。江阴市内有两处场所,与铭记刘天华先生紧密相关。一为刘氏兄弟纪念馆,由刘氏后裔捐赠祖居改建而成,1989年对外开放,2006年进行全面维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保留了故居原貌,展陈刘天华兄弟三人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物,是天华先生一生行迹的多维解读。二为占地255亩的天华文化中心,由江阴大剧院和五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等6个功能建筑构成,共同怀抱天华文化广场。天华文化广场由光明塔、刘天华塑像、音乐柱浮雕、演艺舞台、星光大道、琵琶湖等景观相连,充分凸显了江阴的文化个性和人文情韵。天华文化中心是全市人民享受文化艺术、举行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交流、进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天华先生之令名,藉此永存。

“天华”之艺长传,是为“重行”。天华先生创作二胡曲10首、琵琶曲3首、丝竹合奏曲1首。《光明行》《良宵》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先生的家乡,以二胡为代表的民乐艺术,已成为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全市各镇街都拥有成建制的业余民乐团队,文化部门每年给予这些团队辅导和演出机会,并通过优秀文艺团队评选形式,以奖代补,鼓励团队开展活动。在文化系统内部,抽调专业演奏员组建“暨阳国乐社”,弘扬民乐艺术,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屡获奖。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二胡进校园”活动,已经持续16个年头,累计培养二胡班小学员上万人次,一批优秀苗子蓬勃成长。先生为之毕生奋斗的民乐艺术,在他的家乡遍地开花,传承有序。

“天华”之梦接续,是为“传神”。天华先生提升国乐地位的梦想和追求,在当时,并没有完全实现。可是今日之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先生的初心,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和接续。“天华杯”“敦煌杯”等全国性二胡(民乐)赛事,江阴连续承办多届,在为弘扬民乐艺术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树立了作为先生家乡城市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形象。毫不夸张地说,在许多二胡演奏家心目中,江阴就是他们的“艺术圣地”。在参加和组织各级民乐(二胡)比赛的过程中,江阴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民乐(二胡)艺术人才,他们或在专业艺术学院就读从教,或在专业院团从事民乐演奏,或在江阴本地从事二胡传承,虽不处于一地,但心全系于一念。天华精神浸润了他们,家乡的文化滋养了他们,他们在接续天华先生梦想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扬其艺,传其神。让天华先生的令名永存、艺术长传、梦想接续,是我们作为同邑后辈的一份责任、一种担当,更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潜心笃志 悠扬校园琴声

江阴市教育局

江阴,作为民乐之乡和天华先生的故乡,历来重视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市教育局从2011年起,推进“二胡进校园”工程,秉承“教学是基础、活动是平台、保障是关键、育人是根本”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学校二胡特色发展道路。

强化责任,守正创新,全面推进二胡进校园。一是加强协同推进。将二胡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部门共同推进二胡进校园,先后在18个学校组建二胡班,十多年来,共有近1.5万名学生接受二胡专业教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江阴市学校二胡班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江阴市学校二胡班授课老师工作制度》;按照个人意愿和特长爱好选拔优秀生源参加二胡学习;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二胡教学,为二胡班配备优秀二胡专业指导老师;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年度考核。三是加强学段衔接。在全市17所小学和1所初中开设二胡班,部分优质高中招收二胡特长生,打通小学优秀生源与初中、高中的一体化培养通道,为国家培养一批专业学员。四是优化教育资源。在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创编校园二胡校本教材,建设校园二胡的课程资源库,逐步形成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校园二胡特色课程,充分体现教育性、时代性、艺术性。

搭建舞台,树立典型,不断提升二胡教学质量。一是组织市级现场推进会。每年举办2—4次学校二胡班教学现场推进会,各校的二胡班依次在全市展示亮相,既是对每一所学校二胡教学的一次大考核,也建立起了学校之间交流经验做法的大平台。二是组织学校专场演奏会。各校结合国庆、元旦等重要节日或校园艺术节等重要活动,面向社会与家长每学年举办一次二胡专场演奏会,并将二胡表演活动融合到学校的其他活动中,最大程度为孩子们创造舞台表演和展露才华的机会。三是参与组织千人二胡演奏会。2021年5月,在海澜美术馆广场举行的“天华弦韵庆华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江阴市学校二胡班千人演奏会”上,全市学校二胡班2450名学员与国内5位著名演奏家同场齐奏。学员们整齐划一的弓法、饱满坚实的音色、抑扬顿挫的节奏、活力充沛的情绪,加上宏大壮观的场面,迅速被主流媒体聚焦。

强化保障,优化评价,持续提升二胡育人功能。一是加强师资保障。每年举办“江阴市二胡课型教学大比武”“江阴市学校二胡班指导老师二胡演奏大比武”活动,每学期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研讨会,切实增强二胡教学团队的授课水平。二是强化年度考核。市教育局会同文体广旅局、二胡协会对各校的组织领导、教学管理、教学成果、教学保障等全方位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发挥育人功能。大力推进二胡等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艺术课程、学科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相融合,丰富人文内涵,实现传承与弘扬相结合、保护和转型相结合,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二胡的美育功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国家美育课程中积极渗透二胡元素,普及推进二胡文化,让儿童记住“二泉故里”的悠悠乡愁,记住家乡文化传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二胡教育的发展之路充满挑战,我们相信,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二胡教育将在潜心笃志中传承,在追求卓越中奋进。
 

厉奋发 传承二胡艺术

江阴市刘天华二胡协会

江阴市刘天华二胡协会成立于2011年3月18日。十余年来,积极宣传弘扬刘天华精神,传承普及现代二胡艺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取得显著成果。

弘扬天华精神。刘天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致力于“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二胡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赢得普遍赞誉。

为弘扬刘天华精神,二胡协会编写宣传册,在江阴广播电台、江阴电视台开设专栏,开通“二胡在江阴”网站,让更多的江阴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刘天华、记住刘天华,让他的奋斗精神激发后人传承普及现代二胡艺术。

设立发展基金。市刘天华二胡协会成立时,一大批热心江阴二胡事业的企业家筹集了700万元,设立江阴市二胡发展基金,奖励为传承普及二胡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每年表彰奖励学校模范二胡班、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学员;先后为全市18所学校和新疆霍城小学江阴刘天华二胡班,无偿提供练习用琴3000把;配合市有关部门引进高水平演奏家来澄讲座、演出,组织赛事活动,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江阴的知名度。

组建教学团队。二胡协会协助推进二胡进校园工程,主动承担二胡指导老师的遴选、聘用和管理工作,选定市天骐文化培训中心、市博艺艺术培训中心为主体教学团队,并制定《江阴市学校二胡班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江阴市学校二胡班授课教师工作制度》等,保障师资队伍质量稳定。

先后特邀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欧景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王永德,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一级演奏员祁坚达,对二胡老师进行系统培训。此外,协会的专家也积极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全体老师参加学校二胡班教学质量推进会,通过现场观摩、学习研讨,提高二胡教学水平。组织举办老师演奏大比武活动,并将比武结果作为考核和续聘的重要依据,激发大家刻苦练习基本功。

搭建交流平台。协会常年与国内著名的二胡专家保持密切沟通,邀请他们到江阴访问、讲学、演出或担任重要赛事的评委,同时引进高质量的二胡或民乐活动,助力江阴发展和繁荣二胡事业,也为江阴的二胡爱好者提供艺术交流和艺术展示的机会。

协会协助举办了《天华故里弦索声》江阴二胡迎新年音乐会。二胡班艺术展演的优秀节目都会于春节期间在江阴电视台播放。

中国的二胡艺术历经千年风雨,由刘天华等艺术大师的开拓而获得新生,成就了二胡的百年神话。如今,在刘天华精神的激励下,努力传承普及二胡艺术,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刘天华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之道

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二胡学会会长 宋飞

一百年前,在刘天华所处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处于低谷、备受冷落,但是刘天华却以超常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担当起振兴国乐的重任。刘天华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首次将二胡、琵琶带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艺术殿堂,并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教学,开启了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发展新的道路,成为百年民族器乐发展的指南针。刘天华的音乐造诣和才能可谓学贯中西。他师从琵琶崇明派代表人沈肇州,学习并掌握《瀛洲古调》全套琵琶谱的演奏,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传承人;他师从俄罗斯小提琴大师托诺夫,刻苦学习,被托诺夫评价为北京、上海当时最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刘天华创作的十首二胡曲,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首都是中国二胡艺术作品中无可替代的经典传世之作,他的二胡创作艺术成果,启迪后人,经典永流传;刘天华受梅兰芳先生之托,首创用五线谱和管色谱两种记谱法,以听写记谱的方式,详细记录梅兰芳的唱腔,出版了专为梅先生赴美演出而向西方世界提供的《梅兰芳歌曲谱》,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并助力梅兰芳赴美演出大获成功的重要推手;刘天华是最早在北京面向各国驻京使节及朋友开专场音乐会,并受到高度评价的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同时也是第一位应国际知名的德国高亭录音公司之邀,最早录制并出版中国民族器乐唱片的中国弓弦艺术演奏家。

刘天华置身于中西音乐的双文化现实,超越新旧对立的局限,不舍自己的文化传承,他创办国乐改进社,以高瞻远瞩的姿态,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中国音乐发展主张。历经百年,中国音乐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条新路,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道路。刘天华道路,就是这样一条被实践证明的成功之道。

百年传承,刘天华的几代弟子,天南地北,代有传承,并使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走在刘天华道路上的成功者,其成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族弓弦艺术乃至民族音乐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天华先生的传人之一,我的附中老师吉桂珍先生和我的大学老师安如励先生,都是刘天华的学生蒋风之先生的弟子。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蒋派的曲目,吉老师在附中时期给我的训练,影响到我对传统曲目的学习和审美。对刘天华作品的演奏和教习、诠释和传播,在我的演出和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我一直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毕业后,我就参与了纪念刘天华的唱片专辑录制,当时采用的是戴宏威老师专门编配的交响乐队伴奏形式。特别是在1995年,正值刘天华百年诞辰,我出版了交响版和爱乐女室内乐版的刘天华十大名曲专辑唱片。在我的倡导、奔走、呼吁下,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民族乐团和爱乐女室内乐团承办的刘天华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举办。在此次活动推出的“华风琴韵——宋飞二胡独奏曲音乐会”中,我携手爱乐女同仁,在郑小瑛老师执棒下,以中西合璧的形式演奏了刘天华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99年我步入专业教学岗位工作后,又陆续出版了专门讲解刘天华作品演奏的教学片、以无伴奏形式演绎刘天华十大名曲的传统二胡作品唱片等。2009年在我和专家同仁们的呼吁下,在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基金会成立,得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在刘天华诞辰120周年时,我举办了全国巡回讲演音乐会,传播推广刘天华的作品和音乐思想。首演了关乃忠先生择选天华先生作品乐思创作的二胡协奏曲《天籁华吟》,用音乐传达了天华先生音乐成果对后人音乐发展的影响,表达了晚辈对先生的慰念之情。我还通过创办中国弓弦艺术节,持续推动刘天华的音乐思想和作品传播的研究与交流,并付诸教学和表演。最近,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我申报了“刘天华道路研究”的博士课题研究。今年的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纪念活动,将发起二胡中小型作品的征集,入围作品将在年底的中国弓弦艺术节舞台上呈现。

刘天华开辟的这条道路,不仅有理想、有抱负、有自信、有远见,以不屈的姿态,勇立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潮头,引领发展,并且,他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蔚然成林,为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百年基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就其实践的成功与影响而言,刘天华无愧于中国现代民族器乐一代宗师之称。
 



 

民族音乐的改革与创新者刘天华

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 周维

说到刘天华,大家自然会想到他的二胡十大名曲,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它们已成为当今传统音乐的典范。其实在刘天华的作品问世之前,有记载的二胡作品仅存两首古曲,一首《汉宫秋月》移植于琵琶曲,一首《阳关三叠》移植于古琴曲。换句话说,二胡在二十世纪之前主要用于戏曲音乐伴奏和民间音乐组合的合奏,并无可参照借鉴的二胡独奏曲,更无系统的教材。刘天华从开始接触民乐二胡、琵琶之时,就注定要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首先是乐器的改良,对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他在二胡制作的材料、技术上进行尝试与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与音量,在两根弦的粗细对比方面做实验以调整音准,增加了二胡的高把位以提高演奏音域和表现力。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了琵琶的品和相,使琵琶能够演奏半音阶并具有更好的音准。其次是改良记谱,由于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的工尺谱和文字谱,除了复杂繁琐、使用不便以外,不能完整准确地将音乐记录保存下来,所以他大力推进五线谱和简谱用于中国音乐之上,还花了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的方式,为当时即将赴美演出的京剧名家梅兰芳完成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再者是改进国乐,他认为身为中国音乐家,不仅要守住自身的传统,更要把中国音乐的精髓传播到世界,要“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他认为中西音乐各有所长,而不以“古今”或“繁简”来判断区分,虽然他学习了钢琴、小提琴、西洋打击乐,但他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已然成为他血液里流淌的部分,他认为中国音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且国人更能亲近自身的音乐,这也是他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不论复古守旧或全盘西化,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主张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调和与合作中开辟一条新路,学习西乐是为改进中乐做辅助,效仿西乐,配合复音,参用西洋乐器,以创新谋发展、求进步。他创立的“国乐改进社”,正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身体力行的具体实践。

刘天华先生的改革创新还体现在他的创作方面,他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1首合奏曲,编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琵琶曲12首,从他22岁开始创作到他37岁去世,15年的时间,堪称“高质高量”,开创了二胡、琵琶练习曲系统教材的先河,填补了中国器乐史上的空白。他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亲眼目睹旧中国百废待兴,无数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也亲身经历了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寻求救国之路的艰辛,但他从未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新中国未来的向往,他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向戏曲学习,向西乐作曲手法学习,他不断探索与创新,使他的10首二胡作品部部成为经典。《病中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此曲初稿于1915年,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至1918年才正式完成。曲中所指的“病”具有双重含义,他用自身的“病”折射出社会的黑暗,从中我们能看到他借用了回旋曲写法。在《悲歌》一曲的旋律中多次出现“升哆”和“升嗦”两个小二度音程,这是西方音乐和声小调的特性,用升高小调中的七音来增加“导音”的倾向性,刘天华巧妙地运用在《悲歌》中,强调了悲伤的氛围。从同样在一根弦上演奏的《独弦操》中,我们看到了“G弦上的咏叹调”的身影,而用即兴曲手法记录《良宵》,更好地表现了除夕之夜,文人好友相聚,以琴会友的生动场面。《空山鸟语》以模仿和模拟的双重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大自然“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幽静画面,其中的三连音轮指及第四把位高音区的运用堪称当时的“技术天花板”,在《烛影摇红》一曲中用了在当时较为时尚的三拍子节奏,而用进行曲式创作的《光明行》更是让人正气浩然、奋发向上,成为今天二胡音乐会中的开场、压轴曲目。从旋律上看,他虽以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主,却不走寻常路,起伏跌宕变化多端,他的作品往往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打磨才正式推出。刘天华先生在深入挖掘传统音乐和潜心学习西方音乐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给后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壮丽乐章。这也验证了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对“传统”二字的定义——传统是祖辈不断创新的累积。刘天华先生百年前的创新成为我们今天的传统,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曾说,“让一切传统发出新的生命,让一切生命发出新的光彩”,这也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之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要告慰天华先生的在天之灵:国乐已经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您的改革与创新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勇往直前!

 


 

追寻光明的先行者

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 邓建栋

刘天华先生在短暂的37个春秋里,为我们留下了巨大而又珍贵的财富。他的成功,赋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深入向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学习是他的创作根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观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音乐家,都虚心深入学习各国各地方各民族的音乐,从中吮吸丰富的养料,为自己创作注入灵感。天华先生同样深入向各地方民间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古琴、三弦拉戏以及京剧、昆曲等地方戏曲,同时还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佛教音乐,他的不幸早逝,也是因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患病不治所致。正是长期注重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并积累素材融入创作,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韵味。

二、将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先进技法融合是他的创作路径。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和西方音乐的传入,是促使中国音乐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如何发展国乐,国乐往哪里走,刘天华有着独到的见解:“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能死守老法,固执己见。”他认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和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他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国粹主义”,而是把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和理念,运用到国乐的创作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丰富了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刘天华从中学开始学习小号,后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长达9年时间,还学习西洋音乐理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既继承了祖国的民族音乐传统,又借鉴和吸取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开创了一条中西调和与合作的新路。同时,他的创作思想意义深远,其十大名曲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坚持作品的雅俗共赏是他的创作原则。刘天华主张音乐“要顾及一般的民众”“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和技术与乐曲的组织”。也就是说,音乐作品要考虑到普通老百姓。二胡,是一件在各个阶层广为流传,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乐器。刘天华创作的十大名曲,既保持了传统“俗”音乐的面貌,又有“雅”音乐的追求,使“雅”与“俗”在二胡艺术中走向合流,且两者相互借鉴、交叉渗透,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展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也证明了雅与俗可以融合相渗,达到雅俗相通的艺术境界。

四、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他的创作内核。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尺之一。刘天华的作品不仅创作手法娴熟,演奏技巧多变,而且中西合璧、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崇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因此,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久演不衰。

五、浓郁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他的创作追求。刘天华在作品中采用老百姓喜闻乐听的音乐语言,表现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选取富于时代意义的题材,并从我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吸取营养,将其酝酿为特有的二胡语言来为广大的民众服务。刘天华正处在泛滥着各种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的时代,但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富有新时代的气息,尤其《光明行》是当时一首极具民族气魄、革命性的进行曲风格作品,表现了进步青年追求光明、热爱和平的情感,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向往。他的创作和演奏革新,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

37年虽短却意义非凡,开国乐振兴之新路!

90年流转却不忘初心,续国乐繁荣之新征!

刘天华先生留给我们的十首代表作品,可谓部部经典,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他为中华国乐探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当时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文化的曙光,给彷徨的国人带来了振奋的力量。他是文化的开拓者,是国乐的奠基者,是传统音乐的承袭者,是民间音乐的挖掘者。

借古鉴今,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历史又一次把复兴民族文化、深挖民族之根的重任交给我们这一辈,这是历史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共同为完成天华先生“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夙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