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孝道文化
“其实我创作这部剧的目的就是想对观众传递在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怎样去看待孝文化和理解 孝文化。”
第五届老舍戏剧节展演剧目——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即将于 9月25日、26日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中剧场。在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独特魅力之前,不妨先让总策划人、雨中语庐剧团团长 宣祥友,带我们一窥这部地方戏剧不同寻常的创作历程。
重塑“孝道文化”
“孝”
三孝口街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以《县志》记载当地三位孝子舍身救母的事迹而得名。
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以此为原型,讲述了一位继母和三个孩子由误会、不满到和谐相处,最后相互舍命相救的动人故事。
▲《三孝口》剧照
谈到这部剧的创作初衷,宣祥友表示:“其实我创作这部剧的目的就是想对观众传递在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怎样去看待孝文化和理解 孝文化。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兴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但 “孝”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当孝道文化的传承出现偏离,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它。”
▲《三孝口》剧照
“孝道”
孝道文化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当社会对孝道的认知出现分歧和变异,而 宣祥友选择通过自己熟悉喜爱的 庐剧来重新定义新时代下的 孝道。
“通过一个传统孝道故事的呈现,引起公众对孝文化的探讨。通过更深层次的了解,让观众对 ‘百善孝为先’有一个新的认知。
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尊老、爱老、敬老’的孝道文化更显意义非凡。 三孝口本身就是合肥市的一个 文化地标,我们用本土艺术去演绎本土故事、用 本土故事去弘扬本土艺术,对传承地域文化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故事去了解这座 千年文化古城。”
▲《三孝口》剧照
冲云破雾庐剧新生
“新”
大众对于庐剧的认识并不深入,但在自幼对庐剧耳濡目染的宣祥友心中,庐剧自身有着 独树一帜的气质和魅力。
“庐剧和很多剧种一样, 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吸纳了众多民间元素,素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音乐也由民间小调、门歌山歌汇集而成,充满着 纯真的乡土气息,非常接地气,很有生活味。在当今时代,庐剧就像大酒店里的农家菜、大城市里的小农庄。庐剧的 音乐部分唱腔曲牌丰富,因而使观众始终有新鲜的感觉。”
“融合”
然而庐剧和其他地方戏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本土观众是“接地气”的庐剧,对于外地观众成为了陌生而难以接近的存在。
如何把庐剧推广至全国,让各地观众都能欣赏到庐剧的韵味,成为了《三孝口》主创团队亟需攻克的难题。
“为了让外地观众能看懂,我们在这部剧上采取了一些 创新。比如在演员 念白上,我们要求演员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尽量靠近 普通话,这样外地观众的观看体验会更好。当然有些 地域性特强的方言还是要保留的,这样既 让观众听得懂、也不失庐剧的原有特色。”
▲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排练照
“平衡”
改良的演出念白,配合 舞台字幕装置,让《三孝口》在 传统与创新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为这部剧走出安徽、走向全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庐剧《三孝口》自2019年8月在安徽大剧院 首演, 9月即成为“戏曲新风貌 筑梦新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首届民营剧团优秀剧目交流演出”在上海松江区开幕式上的唯一演出剧目。
“挑战”
“这部剧在排演过程中 困难是很多的,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家庭故事,伸展空间比较小、场景调度受到局限,我和导演在二度创作时存在很多 分歧,两个人经常在排练场发生 争执。由于正值高温天气,加上导演年龄偏大,一度在排练时喝速效救心丸。”宣祥友在采访中也坦率地透露了排演过程中的小故事,于微小细节之中 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与敬意可见一斑。
戏曲崛起任重道远
“贡献”
自雨中语庐剧团成立以来,宣祥友也经历了从 自我实现到助力地方戏曲发展的成长。
“作为剧团负责人,我成立剧团首先是 抒发情怀,能够和团队一起把自己的 作品立于舞台之上,能够与观众一起讨论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和欣慰的事,而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和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 扶持民营院团发展的政策,剧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 好时机。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地方戏剧也是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戏曲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孝口》剧照
“崛起”
2017年剧团携大型庐剧《情意缘》登台北京长安大戏院,所谓“三年桃有花”,从《情意缘》到《三孝口》,雨中语庐剧团无疑成为了民营戏曲团体 开拓创新的标杆。但宣祥友认为庐剧的崛起之路还 任重道远。
▲《情意缘》2017年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合影
“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我们的路还很长,要学习兄弟院团的先进经验,修炼内功,培养骨干人才,打造更多的优质作品,让庐剧这个地方剧种走得更远,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建议”
当被问及能否给其他地方戏曲团体一些建议时,宣团长谦虚地说: “剧团初步实现作品走出去,但还不够远,我们需要 和更多的院团在一起交流,相互传经,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实现互补也更有利于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 快节奏的生活、 新科技的冲击之下,愿意花两个小时呆在剧场欣赏一部戏剧的人越来越少了,面对现实困境,宣祥友展现出了动人的勇气和诚意:“这就像一个新产品走进市场,要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是需要大 力宣传和时间培养的,我们只有不断用 优质产品去打动观众,才会有更多人来喜欢戏曲。如果有人想了解庐剧,我愿提供更多资源和方法。”
相信正是这份 以作品服人的信念,才使得 《三孝口》从安徽走到北京,
使得被评为 “非遗”的庐剧 焕发出全新生机,
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观众愿意走进剧场,见证 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延绵千年蓬勃依旧的 伟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