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古筝教育在专业院校的蓬勃发展,高校古筝教育所面临的师资结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古筝作品的合奏、重奏与协奏化倾向,建设专业古筝乐团成为促进筝乐艺术自身发展、高校古筝教学新模式拓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方向和新路径。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是专业音乐院校较早进行筝团建设的代表之一,该团由盛秧教授担任团长,笔者担任艺术总监,秉承“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建设理念,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此,本文试图从筝团建设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阶段性成果与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探讨其在发展理念、作品建设、教学模式、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特点,以期引发业界参与讨论,共同促进中国筝乐艺术及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筝团筹建之缘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古筝教学基本延续了“一对一”专业小课的教学模式。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扩招,本专科生、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大幅增加,在落实教育部扩招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古筝学习者加入专业古筝人才培养行列,这在客观上为之后古筝团体演奏打好了基石。众所周知,世纪之交的中国音乐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优越的发展环境,作为民族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筝乐艺术自身也有寻找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新作品创作方面,职业作曲家们广受邀约创作了多种不同风格体裁的筝乐新作,如筝与钢琴协奏、筝与二胡、筝与打击乐、古筝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与此同时,也相继出现了古筝演奏家参与独奏作品的重新改编、编配或创作。由此,在以往古筝独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重奏、合奏、齐奏、协奏等团队演奏形式。从独奏形式向群体性表演形式的拓展,不仅能成为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使古筝重奏、合奏与协奏艺术形式的发展得到强化。为了合理优化师资结构,向集体教学与表演模式拓展,使古筝在演奏形式上得以不断丰富;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演出实践机会,并促进古筝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以集体化教学、群体化表演为主要特点的高校“筝团”建设由此应运而生。
2007年,时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教职的盛秧正是在追求音乐风格创新、题材创新、体裁创新以及表演形式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古筝教学增设团队化教学与排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独奏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演奏中,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集体协作能力的薄弱与不足,演奏形式较为单一的现状也成为了制约筝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笔者多次探讨和沟通后,打造以“筝团”为载体,融专业小课与集体教学、团队排练与实践演出为一体的高等院校筝团教学与艺术实践双模式培养方式的构想日渐成熟。这不仅可以使传统的独奏形式得以延伸和拓展,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丰富古筝的舞台艺术表现力。而在这样的筝团模式中,团体授课和集体表演的艺术形式还将有利于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筝团发展之历程
翡翠筝团自2008年开始筹建,初以“茉莉花”为名,筝团成员主要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前身)的在读本科学生。由于排练场地简陋、多为自发组织、团员不够稳定、教学内容与表演方式较为单一以及音乐作品的选择较为随意等原因,所以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不过,由于日常作品均以经典的传统地域性风格特点为主,另加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创作品,也为其后的筝团作品建设思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直至2011年筝团开始转型,从乐团定位、团员发展、办团特色、筝团作品等多个方面不断地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2013年是筝团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筝团以两首王丹红作曲、笔者移植改编的《翡翠》《动感弹拨》等作品参加了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在众多专业院校参赛队伍中,作为唯一一支师范类院校的筝团进入总决赛并荣获优秀奖。这不仅是当年浙江省民乐事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筝团继续成长与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由此,筝团正式以“翡翠”命名。这既是对《翡翠》作为转型期新起点作品的纪念,也是借用翡翠“通透温婉,坚如磐石”之特点,以及“玉不琢,不成器”的工匠精神来凝练的乐团之精神特质。
在随后的几年里,筝团相继向多位作曲家委约了多部风格迥异的原创作品。代表作曲家主要有:何占豪、周煜国、周成龙、钟启荣、吴军、崔权、王云飞等。代表作品不仅有移植改编自其他乐器的《小夜曲》《翡翠》《动感弹拨》等中外名曲,对传统曲目重新编配的《月儿高》《白桐曲》,还有全新原创的《梦回临安》《涌现的四季》等。随着筝团的作品积累逐步增加,演奏实践机会相继增多,其社会影响力也得以快速提升。日常教学与排练次数的不断增加,各项要求愈发规范,在日复一日的艰苦排演过程中,筝团的整体实力得到了飞速提高。
“苦尽甘来春满园,姹紫嫣红别样情。”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翡翠筝团以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激情跨越》《十里红妆》《锦上云华》《炫动江南》等作品,在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再获佳绩,再上新台阶。此时的筝团,在作品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三十余部风格多元的代表作品;演奏形式有合奏、齐奏、重奏等多种类型;表演风格上有“翡翠·筝乐”组合、“翡翠·丝路花雨”组合等不同的组合类别及不同的风格定位;梯队建设方面也已经培养了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筝团组合,扩展了“小翡翠”之炫光筝团、炫丽筝团、炫声筝团、炫曜筝团、炫风筝团、炫音筝团等六个“翡翠·炫字”系列,点燃了“翡翠”梯队建设的“希望之光”。
多年来,翡翠筝团在诸多国家级与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是全国唯一一支获金钟奖、文华奖、CCTV中国电视器乐大赛三大国家赛事优秀奖项的筝团,其中国家级奖项五项,省级奖项几十余项,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优秀演奏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文华奖)室内乐重奏组优秀演奏奖,2019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第四名(“翡翠·筝乐”组合)、非传统组合组季军(“翡翠·丝路花语”组合),2020浙江省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金奖,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重奏组金奖,首届国际青少年古筝比赛华东六省一市赛区重奏组特别金奖,首届何占豪古筝作品国际大赛专业重奏组金奖等。
筝团以优秀的专业水准、多元的乐曲风格以及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受广众瞩目,先后在省内外及港澳台等地区举行专场巡演音乐会三十余场,受邀参加专题音乐会演出二十余场,受邀参加重大比赛颁奖音乐会近十场等。筝团建设主体团队筹办多届筝团展演赛事,引发并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中筝团模式的踊跃效仿与快速发展。组织筹办的十余次赛事活动中,共有至少近七千人次参与,仅以筝团形式的参赛规模就有三千余人次。于此,可见翡翠筝团在业界内与社会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三、筝团机制的构建
多年来,筝团一直把“建设怎样的筝团”“如何建设筝团”作为日常思考和长远规划的重要问题。在“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下,积极探索与构建了内部编创与外部委约的多重作品建设途径、多样丰富的乐器组合与表演形式、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以及新老交接“传帮带”的梯队建设等一体化的筝团运行机制。
1.“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
古筝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悠久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这一重要的原生环境。筝团成立至今,始终将“传承经典作品,挖掘地域特色”作为筝团的责任和使命;将“不断寻找新声音,不断发掘新形式,不断推出新作品”作为筝团发展的主要方向;将“重奏和独奏形式并存,传统和现代作品并重”作为筝团的演奏亮点。因此,“立足传统、多元创新”是翡翠筝团多年来一直强调和践行的筝团建设与发展理念,这样的思路或许可以成为探索中国当代筝乐教育新模式——筝团建设,可资借鉴、相对合理可行的发展路径之一。
2.内部编创与外部委约的多重作品建设途径
作品是一个乐团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翡翠筝团自筹建之初就十分重视音乐作品的选择与积累,在筝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先后采用了移植、改编、内部编创、外部委约创作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丰富筝团的作品库。其风格多元并存,既有根据国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和创作的传统风格乐曲,也有依据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进行移植、改编或新创作的现代风格作品。前者的代表作如《月儿高》《倾杯情》《三音四喜》《秦土情》《翡翠》《梦回临安》《白桐曲》;后者如《涌现的四季》《小夜曲》《动感弹拨》《逐》《自然-风》《自然-海》等。正是由于有大量的代表作品,才让筝团在多次演出与比赛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乐曲选择机会;也正是由于作品风格类型的多元性特点,才使其能够在多场演出活动中为广大观众带来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而广受好评。
而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加入古筝重奏作品的编创中来,翡翠筝团还自费筹建了“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工作坊依托于翡翠筝团的演奏专长,以创演实践的互动形式,实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打破双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壁垒,让作曲家增强对古筝演奏技法以及表现张力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让演奏家对当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段深入了解,进而创作出更多兼容乐器表现性能和前沿作曲理念的新作品。与此同时,通过该平台也让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关注并参与到民族乐器的创作中来,进而为筝团遴选优秀作品和储备新作品培养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作坊自2019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先后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作曲家担任导师,对参加的青年学者予以授课。得益于这样一个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交流展示平台,翡翠筝团在演奏风格、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法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如由青年作曲家王瑟为四台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一念星辰》,通过将电子音乐、舞美灯光与古筝重奏相结合的全新尝试,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呈现出“一念一星辰,所见皆所愿”的美丽神秘幻境。再如青年作曲家张彤芬为三架古筝、二胡、打击乐、舞者与录音带而作的多元跨界的古筝作品《偷影子的人》,更是向观众传递了民族器乐在现当代的另类表达。
3.多样丰富的乐器组合与表演形式
由于作品风格的多元特点,不同的作品均有适合自身音乐内容表现所需的乐器组合方式,这就要求筝团具备多种类、多样化的乐器组合形式。如在传统乐曲《月儿高》的演奏中,主要用五台古筝分三个声部进行演奏;以江南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历史题材筝乐作品《梦回临安》中,除了需要三个声部的八台古筝之外,还需要加入打击乐(大锣、花盆鼓、吊镲)、大提琴等乐器;而在现代风格作品《涌现的四季》(马来西亚籍华裔作曲家钟启荣作曲)中,除古筝外,还需要加入大阮、低音提琴、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甚至加入酒杯、塑料水管等不同器物的发声来增加作品所需的声响效果。这种乐器组合的多样化,因作品风格的不同而产生,它打破了固定的乐器组合形式,呈现出因曲而定的自由化、多元化的自身分类特点。
无论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民间音乐(说唱、戏曲),还是西方自古典主义时期至今的交响乐、室内乐,无不体现出音乐发展史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丰富多样的音乐表演形式趋向于拥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并且,诸多历史悠久的音乐品种,也多因表演形式的不断变化与丰富,从而以其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得到了悠久传承与发展。在翡翠筝团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以《月儿高》为代表作的传统器乐组合(“翡翠·筝乐”组合)表演形式、以《丝路·花雨》为代表作的现代器乐组合(“翡翠·丝路花雨”组合)表演形式、以《翡翠》为代表的器乐与人声组合的表演形式等,均是其探索多元化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不仅在多次巡回演出中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爱与追捧,且在金钟奖、文化奖以及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众多专业赛事中也屡获殊荣。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业界的大力肯定,足以证明这种对表演形式的多元化追求与实践已是初显成效的有益探索。
4.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
作为以集体音乐活动为中心的音乐团体,维持其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教学排练。而日常教学排练中的诸多因素又对乐团的正常运行与良好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乐团的指导(排练教师)。众所周知,乐队指挥在乐队演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筝团的日常教学与排练中,对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标准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且善于根据学生在演奏技术、表演风格、乐曲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自身特点合理分配声部的能力,还要具备作曲基本理论、排练指挥以及古筝演奏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养。翡翠筝团多年来在对常任师资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优化基础上,还广泛吸纳了不同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等参与乐团教学与排练指导。尤其在委约创作的乐曲指导上,常邀请作曲家亲自为筝团进行排练指导,更加精准、高效地把握作品中新的演奏技法、乐曲处理以及音乐风格。这种以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指导方式,以多种类型的师资为互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提高了筝团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筝团的长足发展。毫无疑问,这也是翡翠筝团在专业素养上得以不断提升并饱受业界肯定的重要成因。
5.新老交接“传帮带”的梯队建设
梯队建设是筝团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筝团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离校带来的流动性是影响筝团整体演奏水平及团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翡翠筝团通过本科与研究生不同阶段团员之间的“传帮带”教学与训练模式,为团员新老交替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经历的“三代”主力团员的顺利交接中,避免了出现“脱节”的现象,保证了筝团整体水准稳步提升。另外,不同学龄阶段后备力量规模的扩大,也为筝团梯队建设增加了更多的保障因素。2018年起,先后成立的“炫光”“炫丽”“炫声”“炫曜”“炫风”“炫音”等六支新生梯队力量,学龄段从小学到中学,不仅有女生团,还有男生团,也使以往古筝学习唯“女生专属”的大众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仅拓宽了筝团发展的多元路径,也为梯队建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人员储备力量。
结 语
探索中国当代高校古筝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筝团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所涉论域宽广、内容丰富的重要议题,以不同的观念和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分析与研究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上述内容仅是以翡翠筝团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个案,对其阶段性成果与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引发广泛讨论之目的。翡翠筝团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建设发展模式上虽然已有自己的定位并渐趋成熟稳定,但“路漫漫其修远”,“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及相关经验,对于当代高校专业筝团建设来说,既可体现出新时代的一些共性规律,也可管窥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当前世界已呈现出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并存的格局,倡导和鼓励不同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念下的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理念似乎已是广泛共识。因此,中国当代筝团建设与发展也需要业界同仁们以更为宏观多样的视角,勇于创新,为中国古筝艺术开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舒丹《筝乐重奏艺术的盛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国当代古筝重奏艺术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22年第1期,第45-48页。
[2]戴凤燕《高校扩招与国民受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杨琳《筝团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第260-261页。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3年第6期
作者周展 ,浙江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