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论文 > 正文
观“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有感——兼述周延甲先生的筝曲创作
2022-11-10 22:38:00 发表 | 来源:乐器杂志



观“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有感——兼述周延甲先生的筝曲创作

韩建勇 /文     原载《乐器》杂志

8月6日晚,杭州大剧院内鲜花吐蕊,筝韵吐芳,阵掌声如雷鸣!“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在此隆重举办!

本次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共计十首。音乐会以筝为媒,顶尖豪华的演奏阵容为大家献上一场视听盛宴。乐曲的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有带重奏性质的大齐奏如《百花引》《倾杯情》,有独奏《姜女泪》《凄凉曲》,有筝与钢琴协奏《秦土情》,有筝与乐队协奏如《新翻罗江怨》《白桐曲》《宫苑思春》《秦桑曲》,以及室内乐重奏《独凭阑》。在十首筝乐作品中,有八首是已故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1934-2019)先生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可以说是先生一生艺术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秦筝归秦”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的话题,可以说,没有“秦筝归秦”的思想引领导向,没有陕西筝人筚路蓝缕的踊跃实践,就没有复兴的秦筝陕西流派,更无从谈起,当今陕西筝艺流派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周延甲先生的一生是高举“秦筝”大旗奋“真秦之声”的一生,从他提出“秦筝归秦”主张并引领陕西筝人复兴"秦筝陕西流派"的实践,完成了秦筝陕西流派从无(几近绝响)到有,从有到优,渐趋成熟进而辉煌繁荣的历史壮举。目前,陕西筝派已成为国内筝艺流派中重要的一支,是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

从创编素材来看,先生的筝曲创作有大量来自于迷胡素材。这与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1952年,先生考进县迷胡剧团,期间就与当地的老艺人学习和积累了大调迷胡曲子,并于此间辑成《晋南迷胡曲集》。1953年,考入西北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今天西安音乐学院的前身。此时的西安音乐学院并没有古筝专业,先生随当时的老师乔荣堂老艺人系统学习了陕西迷胡。1955 学校合奏课上首次见到河南籍同学演奏16弦小筝。1956年受学院委派赴当时称“筝窝子”的沈阳音乐学院追随曹正先生学习古筝深造。

1957年,山东筝乐大师高自成受任来西安音乐学院任教。先生在二位大师的指导下,悉数掌握古筝演奏技法。也就是在此学习期间,萌生用古筝说陕西话的想法。而之前在迷胡剧团的学习实践经历和记录的有关迷胡素材、曲谱以及日益掌握的古筝演奏技艺为他的实践提供了素材便利、技术支持。

1958年,先生着手用古筝奏秦声、编秦曲,他把一首源于陕北民间音调《绣荷包》的歌曲《绣金匾》移编入筝。这是古筝说陕西话的首次尝试。虽然乐曲结构短小,但旋律优美深切,易记易背。更重要的是乐曲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风格。至今,这首作品作为特定年代移植改编的精品被收录到各种教程、曲集中所用。但这首乐曲在性质上属于改编,而非真正意义的创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创作曲是同年深秋创作的《迷胡调》。顾名思义,乐曲模仿了迷胡的韵律、格调,听起来优美婉转,令人迷糊心醉,故名《迷胡调》。又因作于深秋之夜,故又名《秋夜筝》。作者用13弦首弹秦声,宛有"秦筝声最苦”之意味。乐曲属于苦音调式。整体上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部分。慢板哀婉优美又深沉,细腻动人,富有歌唱性,快板繁音激楚,以中指所弹音为旋律音,加大指流畅爽朗的花奏陪衬,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秦声”。不同层次的变化表现出不同情绪的变化,令人动容。后来,作者又在此旋律基础上,发展出《迷胡新曲》这首乐曲,秦筝与胡琴的对话,更显一番别趣。

1960年,先生提出"秦筝归秦”,然而,真正把“秦筝归秦”思想正式见诸文字,是在1961年。西安音乐学院受文化部委托举办全国古筝教材座谈会,全国各地的与会专家都提交了各自的教材。先生提交了他的《古筝迷胡曲集》,把“秦筝归秦”这一主张正式写进了曲集的前言中:“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所以在人民掌权的今天,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这个乐器的同时,陕西更应大力地进行,现在应该是‘秦筝’归‘秦’的时候了。”(《古筝迷胡曲集·前言》)在这次座谈会中,先生所编《古筝迷胡曲集》中有17首被选用为高等音乐院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教材曲目。交流汇演环节,先生演奏了自己创作的《迷胡调》,让与会的古筝专家、教育家们听到了古筝奏出的正宗的秦声音调。也正是这次座谈会,参会专家按地域风格始称流派,自此业内有了古筝流派之说。fa、si二变偏音特殊的游移效果和源自迷胡等诸种秦声乐种的独特韵律与技法形成陕西流派。而《古筝迷胡曲集》的面世,让陕西流派有谱有据,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大业“秦筝归秦”真正拉开了它的序幕。在这个时期,先生改编、编曲、创作的筝曲还有《大金钱》《采花》《西京调》《扫雪》《道情》《凄凉曲》《姜女泪》等。在这些由迷胡素材改编、编订的筝曲中,有一些仍被当今古筝教程、曲集所用,如《大金钱》《老龙哭海》《欢音曲》《扫雪》《道情》《凄凉曲》,其中又以《姜女泪》最为人熟知与广为传奏。这些乐曲均收录在由周先生的女儿、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女士所编《周延甲筝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中,选曲注释中明确注明“此曲选自《古筝迷胡曲集》"的共计24首。

《扫雪》结构篇幅并不大,但曲调优美惬意,扣人心弦。完整的三个部分巧妙地运用了调式色彩的变化。其中前后两个部分运用的是苦音微降si,中间部分(从“清晰地”一段开始)对si音进行了还原,运用的是欢音调式,由此在调式以及调式色彩下的音高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小曲对原位fa、原位si、微降si的运用较为坚实稳定,而并未刻意追求这些音的游移性。纵观整首小曲,其主体调式为苦音调式,欢音调式音阶的出现为乐曲增加了不少明亮的色彩。

《道情》是将《说道情》《哭道情》《亮板道情》等几首迷胡曲调连缀改编而成的。乐曲属苦音调式,演奏时“道情唱情”,以情感人。乐曲通过对旋律在不同音区上的变化和延伸,增强了乐曲的层次感和感染力。左手方面,乐曲多处使用衬滑音(双托技法为主)、八度按滑(双按)和商音上小三度的按颤、密颤,仿佛哭诉衷肠,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忽而悲楚辛酸,忽而慷慨激昂,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凄凉曲》,又名《老五更》,苦音调式。是先生编订的另一首尤为重要的迷胡筝曲。乐曲前半部分保持迷胡曲原貌,后半部分略有发展。该曲运用苦音音阶,微降si、微升fa的按颤,由si而la,由fa而mi下行游移的腔化音以及多处运用的左手大指和食中名三指交替按弦的运用,体现出陕西流派古筝曲在左手上的一些特点,宛有"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的意味。在右手上的技巧,比如撮摇、勾摇以及大指大关节的托劈技巧的运用,也说明了陕西古筝流派乐曲的某些技巧特色。相传,乐曲是表现人们对周幽王失政的呼声。《采花》属苦音调式,是秦筝重要代表乐曲《百花引》的原型素材之一。《老龙哭海》《欢音曲》两首同样选自《古筝迷胡曲集》,前者署“周延甲编订,周望整理”,后者署“迷胡曲牌,周延甲、周望改编"。前者为苦音调式,后者正如其名属欢音调。这两首乐曲在收录时,都加进了演奏家周望老师的重新打谱和演绎。比如《老龙哭海》有了左右手轮撮和快速指序技术的引子部分,《欢音曲》原为一个完整的段落,新改编后的曲子加进了一个双手琶音过渡段和以双手食指点奏、双手轮撮为主要技术的快板段。较之原谱,新编曲在结构上得以扩展,在古筝技术上也更加富有表现力,乐曲的古筝器乐化程度和视野更为明显和开阔。

从乐曲的标题来看,先生从改编创作到冠题取名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先生在改编乐曲时,往往运用多个相关的曲牌连缀成一体,所谓联曲体。在乐曲命名时只用一个统称。“把有关‘一名(题)几(数)首’曲调连接在一起,只叫一个名字(曲题)"(《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五更调》《西京调》《道情》《长城调》无不如此。《五更调》是《慢五更》《五更一串铃》的连续演奏,《西京调》是《慢西京》《断西京》《拖腔西京》《紧西京》连缀而成,《道情》是根据《说道情》《哭道情》及乔荣堂老艺人《亮板道情》连缀而成。大家耳熟能详的《长城调》则是《慢长城》《快长城》加《长城过门》连缀而成的独奏曲。《长城调》初稿完成于1960年,终稿成于1980年。为不使人将其与《长城谣》《长城长》等以“长城”为题(材)的音乐作品相混淆,先生在1984年又把曲名改为《姜女泪》,以便乐曲更直接、更准确和更具体地体现出它的涵义与特点。该曲分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部分。引子是哀怨的散板,散而不乱的音乐语汇犹如戏曲中的滚白,描述出孟姜女悲戚苦楚的生活,同时奠定了整曲悲戚愤懑的主题格调;慢板为《慢长城》段,恰如表现孟姜女不幸的身世;哭诉的快板段像戏曲中的流水板,揭示出孟姜女对于暴政的不满与痛诉,后半部分旋律简化,情绪更加强烈,是愤懑的快板;最后是《长城过门》的变奏,把音乐推向高潮而结束。这首乐曲将“繁音激楚,热耳酸心,情真意切,细腻委婉”的陕西音乐特性和盘托出,淋漓尽致。这首乐曲已成为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的指定参赛曲目。

陕西筝曲深深植根于陕西丰富的民间戏曲音乐如迷胡、秦腔、碗碗腔、弦板戏,运用秦声的调式和旋律特点,从而树立了别具一格的陕西风格(或称秦风格)。秦筝秦声中si、fa二变之音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秦声用七声音阶的调式,以徵调式为常见,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音阶调式。“欢音”又叫“花音”“硬音”,多用于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苦音"又叫"哭音”“软音”,常用于抒发悲苦、酸楚、感伤的情绪。二变偏音在音高上有讲究,欢音中的fa音一般用原位,也有较高于原位fa,但不到升fa,si音则都用原位;苦音中的si音略低于原位si,但不到降si。“二变之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音乐的情绪、旋律的需要而改变音高,从而产生一种游移不定的腔化音效果:fa、mi二音级相遇,si、la二音级相遇,慢慢由上级音游移过渡到mi、la二音并且还伴随着按颤。这种下行的游移过渡特别容易表现悲楚、伤感、哀怨的情绪,艺术感染力极强。先生改编创作的乐曲《绣金匾》《迷胡调》《长城调》《凄凉曲》等,全部为苦音音阶的作品,苦音的运用很容易引起听众心理上"酸心"的艺术共鸣。正如前辈筝家曾评价陕西流派“陕西派多抒情”(浙派筝家王巽之)“陕西派多为抒情性的歌唱”(音乐评论家肖兴华)。乐曲对于四级音微升fa、七级音微降si向下级音游移的腔化音效果的运用也恰恰是秦声的特点。而这种二变之音的游移走向好似人的哀怨叹息,恰恰是秦筝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也恰恰印证了古诗所言“秦筝声最苦”之意。如《长城调》,该曲属声腔体,旋律与间奏(过门)有机结合,混为一体,因此演奏对于连贯性是特别讲究的,要有很强的歌唱性,从而使音乐表现完整而统一。

音阶调式方面,先生的筝曲创作还有大部分的乐曲存在着欢苦并用、欢苦转换的现象,如《扫雪》《秦桑曲》《百花引》等。《扫雪》曲中间段落欢音si(原位si)与前后两段苦音si(微降si)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苦音音阶的运用并不影响乐曲的情绪,旋律依旧轻盈舒展、优美亲切,整曲洋溢着惬意自得的情绪。乐曲结构短小精致,却是迷胡筝曲中不可多得的小品佳作。

《秦桑曲》原名《苦诉曲》,作于1979年。乐曲根据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居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和《秋思》诗意,取“秦桑”二字为题,描写了妙龄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盼望早日归家与家人团聚的急切心情。乐曲结构上严紧,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慢板”“紧板”(快板部分)等各种板式的变化,构成整首乐曲。引子部分为秦腔中的苏板,情绪激越,技法上以双手和音与长摇为主,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物的急切心情,并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情绪基调;慢板部分分A、A1两个乐段,A乐段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A1乐段节奏比A段更为激烈,情绪上则更为饱满。该段取材于陕西地方戏碗碗腔(华剧),音调委婉柔和,如泣如诉,表达了人物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悲切心境;快板部分分B、B1两个乐段,情绪激昂,节奏变紧,层层递进将人物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乐曲尾声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从奏法与情绪上,与引子部分形成明显的前呼后应关系。《秦桑曲》首尾为欢音调式,中间的慢板快板两段主体曲调属苦音调式,中间主体段通过“思念地""深情地""怨望地"曲调,摩画出妙龄女子对远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花苦两种调式音阶形成明显对比,更喻示了景与情以及主人公的思乡情怀。该曲是在“秦筝归秦”理论引导下实践创作的秦筝代表曲目之一,在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大奖赛中获得作品一等奖,该作品的演奏者尹群获得演奏一等奖,张晓红获二等奖。如果说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座谈会期间,秦筝陕西流派是在全国筝家、教育者内小范围的首次公开展示,那么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器乐电视大赛的举办,可以说让秦筝陕西流派乘上现代媒介的翅膀和东风,以《秦桑曲》为代表的秦筝曲目一时间风靡筝坛,秦筝陕西流派也日渐走进大众视野并深受欢迎。


 

 

《百花引》首尾两段为苦音,中间段落为欢音,两种音阶调式对比鲜明又新颖,表现了西北人民欢快、幸福、文明而惬意的新生活。这是一首目前已在筝界广为传奏的秦筝齐奏曲。同一首乐曲,其独奏与齐奏无论在阵仗还是气势以及艺术的魅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绣金匾》。《绣金匾》原本已经是大家公认的陕西流派代表曲目,是经典的独奏小品。改成重奏性质的齐奏后,给人不一样的听觉冲击和艺术魅力。在同样的速度行进中,不同组别的古筝演奏不同的旋律,却又和谐地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不满足于古筝独奏亦是先生在秦筝艺术事业上孜孜不倦追求的又一体现。故在1988年,他创编出秦筝齐奏曲《百花引》,1990年由演奏家周望演奏了由朱毅重新编配的版本,由此在筝界大为盛行开来。并作为名曲收录进1991年全国第二次古筝艺术交流会特集《百花引》。先生在年逾七十古稀时还励志创作,创作出秦筝又一重要的重奏作品《倾杯情》。这两首作品最大的意义是填补了秦筝陕西流派重奏作品的空白。《倾杯情》根据西安鼓乐《倾杯乐》为素材,意在描绘“人逢知己千载一时,感念情深,倾杯痛饮”的场景。乐曲用传统A调定弦,实为D调,曲中大量运用八度快速弹奏和大指按弦,充分发挥了秦筝旋律行进的风格特征与左手按滑的技法特点。在2007年,先生邀请著名作曲家周煨国先生把它改编为重奏,三台(组)古筝的重奏齐鸣更为深刻地表达出这首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音乐意境。乐曲以引子加快慢快(A+B+A')结构的主体和尾声构成。引子部分结构虽短,意境开阔。A部分为快板,通过右手连

续快速八度撮弦、扫弦、快速托劈等技巧,情绪轻快欢愉、"快人耳目",表现出逢年过节亲友相聚热闹非凡的场面;B部分为慢板,情感真挚,细腻动人,内在朴实,刻画出友人你一言我一语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三个不同声部的古筝在不同的音区交叠变化,表现力丰富。A'部分是A 段变化再现,情绪较之前更热烈。乐曲在开阔抒情的尾声里结束全曲。这首乐曲已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百花引筝乐团、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等国内专业筝乐团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久演不衰,深受欢迎。

在创编乐曲中,先生的视野还是很开阔的。除了坚守运用陕西本土音乐素材如地方戏里的谜胡、碗碗腔、秦腔或民间合奏西安鼓乐,他还把其他姐妹艺术领域里的名曲移植改编到古筝上,如根据琴歌(古琴)改编来的《阳关曲》,根据琵琶《塞上曲》中第一曲移植编订的《宫苑思春》,再如根据粤乐同名曲改编而来的《画阁秦筝》。《宫苑春思》是琵琶文曲《塞上曲》其中的一首(另两首为《昭君怨》《湘妃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平湖派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曲集中就收录了《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统称《塞上曲》,并委托王昭君所作。乐曲音调委婉细腻,情绪哀怨感伤。移订的乐曲既兼顾琵琶珠玉叮咚之妙,又具备古筝低徊宛转飘逸的韵律。1991年,演奏家周望为她的专辑特邀作曲家朱毅先生改编为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版。在这次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上,由周望与南京民族乐团再次呈现了这首琵琶移植曲。

《白桐曲》是先生一生中另一重要的作品。乐曲吸收运用了河南民间音调。原作创作于1964 年,是1964年西安音乐学院讴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大型叙事音乐会中的一个节目。原曲由青年时期的曲云以焦裕禄之女焦守凤的身份演奏,深受欢迎。2015年古筝演奏家周展又在原同名曲的基础上重新编创而成为筝与钢琴协奏曲。由少年筝手王钰(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得主)首演,获得良好反响。白桐,又叫泡桐,是制作古筝的好材料。《白桐曲》正是为缅怀革命先烈焦裕禄书记而作。焦裕禄书记生前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带领人民群众大种泡桐树,改变了兰考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造福了兰考人民,他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如今泡桐树都已成材,成为古筝制作的原材料,“吃水不忘打井人”!所以我们每一个弹筝人更应该感谢他、纪念他。有道是“先烈植桐事业兴旺,弹奏一曲颂赞英雄”。乐曲虽属河南音调、风格,在演奏技巧上亦有秦筝技法的运用,比如快板段里大幅托劈技巧的乐句。乐曲无论是慢板还是快板,都以诚挚淳朴的情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讴歌和赞扬。重编后的作品更以古筝与钢琴的对话、快速指序的运用,呈现出新时代的艺术风貌。乐曲荣获浙江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作品银奖。

除了由先生生前亲自创编的作品,此次音乐会还上演了同为秦派风格、西风西气的当代力作:《秦土情》《独凭阐》。《秦土情》是周展创作于2008年的一首古筝协奏曲。乐曲以陕西地方音乐秦腔、碗碗腔为素材,运用现代筝乐创作手法和演奏技法,细腻又不失西北豪迈气概的音调,表现出对故土、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以C调定弦,实为D微调式。结构上由引子、慢板、快板、广板几大部分组成。古筝与钢琴竞奏又互为衬托,是秦筝陕西流派作品中的又一首力作。乐曲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独凭阑》,阑,即栏。独凭阑,独自依靠在栏杆上。站在栏杆处,向远处眺望,心里面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该曲是著名作曲家黄枕宇先生应陕西秦筝学会成立35周年委约创作的一首古筝与弦乐四重奏作品。该曲是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的尝试与探索,乐曲巧妙地将中国浓郁的传统韵味与西方丰富的和声、调性变化之间的对比融合在同一曲中。展现了作曲家独特新颖的创作视角和特点,对于扩大筝乐的舞台表现力做了有益的尝试。而曲名则寓意了中国人文传统中大家闺秀在闺中的寂寞、幽思、哀怨、遐想等丰富情感。《新翻罗江怨》,新翻,意即改旧翻新。乐曲作于2009 年,以迷胡大调曲牌《罗江怨》为素材,乐曲在周延甲先生早年编订的《罗江怨》基础上,继承了秦筝二变偏音和大指操按筝弦的独特技法,展示出秦筝特有的风韵。在快板处,古筝与钢琴竞奏又相为呼应,别有一番风趣。乐曲由周望首演于2009年“秦筝归秦”领军人周延甲作品音乐会。此后,周望老师每逢参加国内外重大的古筝艺术活动,也都大力向全国参会观众演奏推介此曲,如2014台北传统音乐季"西北筝峰"音乐会、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弹拨音乐节开幕音乐会、2017年扬州第八届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名家演奏会、2021年“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之“筝强国音”古筝名家专场音乐会等。本曲也成为秦筝陕西流派在继承传统元素融合时代精神的又一力作。此次音乐会由青年演奏家楼琳与南京民族乐团合力呈现了筝与乐队版《新翻罗江怨》的魅力。以上三首乐曲都属秦声秦韵,作曲家深挖陕西民间音乐素材,同时运用多元化思维进行创作,是新时代秦筝陕西流派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作品和成果。

周延甲先生为秦筝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一双子女(女儿周望、次子周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当今筝界的中流砥柱。他们自幼都是随父亲周延甲先生学习秦筝,深得秦筝真传。如果说周延甲先生是建国后失传已久的秦筝陕西流派的创建者,那么,周望、周展则是秦筝陕西流派的传播者、开拓者。尤其是周望,她是名副其实的进京传播秦筝陕西流派古筝艺术的第一人。1977年,她以优异成绩进入中国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开始活跃于国内外乐坛。像秦筝最重要的代表曲《秦桑曲》最早就是由她首演的,是她的成名曲。1979年中国唱片社灌录了同名唱片。1982 年,周望又以此曲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荣获优秀表演奖(最高奖)。此举为秦筝陕西流派的发展、振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91年,她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17年荣升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民乐演奏(古筝)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周展则在199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本科深造,同时兼修指挥专业,获硕士学位。后任职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古筝演奏员。期间,对秦筝艺术在京都的传播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则在浙江音乐学院担任古筝教师。还有先生的长子周胜先生,是陕西流派秦筝非遗传承人、西安市秦筝学会会长,创办有西安秦筝艺苑培训中心,也在为秦筝陕西流派的社会教育贡献力量。此次音乐会,他们的下一代周本立(先生长孙,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生)、周思含(先生孙女,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古筝专业)也参与演奏。作为秦筝陕西流派的开创者,先生的秦筝艺术已经传到了他的第三代。他们的古筝艺术是世家的积淀和传承,又兼有专业的艺术教育背景。正如纪录片所言“一家子的执着,一家子的追求”!在大处,先生是整个秦筝陕西流派的开创者、"秦筝归秦"领军人,往小处说,先生何尝又不是秦筝陕西流派周氏一脉秦筝艺术的创始人?

此次音乐会是“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的首场(杭州站),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杭州大剧院、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协办,乐海乐器有限公司、翡翠五色炫音承办。8月10 日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音乐厅(北京站)也举办了先生的纪念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的参演演员除了以上先生的世家嫡传或再传弟子,还有跟随先生在专业院校学习时的高足(顾晓燕、张晓红等),节目基本全部取材于秦声,“秦人秦筝奏秦声,秦筝吐芳谱新篇。"整场音乐会,我们看到了秦筝陕西流派古筝艺术人才的传承接续生生不息,听到了陕西筝派在乐曲上的继承创新和拓展。在此“秦筝归秦”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之际,祝愿秦筝陕西流派古树常青,永发生机!


 

参考书目:

【1】《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 阎黎雯 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

【2】《百花引——中国古筝艺术第二次学术交流会演奏曲目选集》,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扬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局 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

【3】《周延甲筝曲选》,周望 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4】《古筝曲集》,何秀琴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

(5】《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浙江、陕西古筝流派、弦索十三套古筝谱》,李萌 编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6】《真秦之声:周延甲筝曲精选》,周望 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

【7】《秦筝文谱》,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陕西奏筝学会 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8】《中华筝教程(上)(下)》,周延甲 导编,周展、周望 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9】《筝重奏曲集》,周展、盛秧 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

【10】《中国古筝知识要览》,主编:盛秧,副主编:韩建勇,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11】《筝曲新作八首》,陕西秦筝学会 组编,樊艺凤 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年。

 

文章原载于《乐器》杂志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