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论文 > 正文
纪念 | 夕阳衔天似火红——吴祖强先生的艺术人生(梁茂春/文)
2022-03-14 21:40:47 发表 | 来源:人民音乐杂志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名誉主席,中国文联第五、六届副主席,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央音乐音乐学院原院长吴祖强教授于2022年3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吴祖强

1927年7月24日

2022年3月14日

 

原文载《人民音乐》2007年7月,本公众号推出时有所删减

吴祖强老师一直辛勤地工作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的第一线,活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中。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谁也不能将他和80岁的“老头儿”联系起来。然而,到今年7月,他确实要过80大寿了。

我认识吴老师是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他给“作指理”(作曲系、指挥系、理论系)授课时。从此我们一直称他为吴老师,后来不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亲切的“吴老师”的称呼一直没有。当时他30刚刚出头,英俊而潇洒,由于在苏联留学了五年,作风和语言都有点“洋派”。差不多每次上课他都带着夫人郑丽琴老师一起来,每当分析完一首作品后,他就说:“现在请郑丽琴同志给我们完整地演奏一遍。”因此我们这一班可能是欣赏郑丽琴老师钢琴演奏最多的学生了。为这门课编写的教材,经过香山教材会议审议之后于1962年由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就是后来影响极广的那本《曲式与作品分析》。

我从吴老师的文集《霞晖集》的题句中借得“晚霞朝晖总相连”这一句①,作为这篇文章的骨架,并以此来表示我对吴老师的祝贺和敬重。

 

美丽的朝晖

 

吴祖强192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东城金钩胡同,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父亲吴景洲,原籍江苏武进,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办者之一,首任故宫博物院常委,也是中国文人画的一代大家。张仃称他是“中国画最早的革新家之一”。吴景洲又有西画的功底,他的山水画常以西画构图,这种中西交融的文化观念,从小就渗透到吴祖强的思维之中。父亲和母亲周琴绮共生有六子七女,祖强是他们的第六个儿子,聪慧的祖强深得其父亲喜爱。父亲写诗、作画时,小祖强就在一旁帮他研墨。“砚磨古墨香浮几,瓶插新花艳满堂。”②就在这浓浓的墨香中,吴祖强无形中自幼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父亲还给小祖强讲过《诗经》《史记》《古文观止》的篇章,并让他选背唐诗宋词,对他后来的生活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父亲的朋友将一架钢琴寄放在家里,二姐吴珊学过钢琴,因此,吴祖强5岁时就开始随二姐学弹钢琴。在幼稚园里,小祖强竟然能够弹着钢琴为小朋友的歌唱伴奏,这在当时是多么风光的事情啊!

 

 

上图:吴家十兄妹(前排右二吴祖强)(1934年)

下图:吴氏兄妹再聚首(左一为吴祖强)(1997年)

 

 

吴景洲是一位学者和文物收藏家,早在20年代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国文法》,后来甚至还编写过话剧《长生殿》。或许这就是吴祖强的大哥吴祖光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某种“基因”的作用?

吴祖光比吴祖强大10岁。在吴祖强的少年、青年时代,吴祖光成为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吴景洲子女众多,而家境并不富裕,于是定了一条不成文的家规:哥哥、姐姐工作之后,要负责管带一两个弟妹。吴祖强正是归大哥吴祖光管。这时,戏剧家余上沅在主持国立戏剧专门学校,他是吴祖光的表姑夫,看上了吴祖光的才气,让他当了校长秘书。抗战爆发后,学校迁到四川江安县,于是,妈妈带领10岁的祖强等一众姐弟跟随大哥来到了江安,祖强在江安上小学直到毕业。因为有了吴祖光亦兄亦父般的爱护和照应,特别是在戏剧界左翼进步人士的影响、熏陶之下,使祖强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对他的人生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戏剧专科学校里集中了曹禺、张骏祥等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张定和是这里的音乐老师,他成了吴祖强的音乐启蒙老师。吴祖强在这样浓厚的戏剧气氛中,客串演出过儿童角色,在江安就参加过李建吾《以身作则》的演出。后来在重庆演出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时,作为儿童演员之一,曾和项堃、路曦等名演员同台演出。稍后,音乐家盛家伦也指导过吴祖强的音乐学习。当时的吴祖光从话剧创作的起步到成熟,已经颇有名气。《风雪夜归人》所洋溢着的民主和启蒙的思想也使吴祖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吴祖强在一旁帮他天才的大哥抄稿、帮他演出、帮他整理配乐,感同身受。

吴祖强天资早慧,首先在文学方面和音乐方面显露出来了。十多岁时,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红霞的故事》等许多篇文笔流畅的散文随笔。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他的歌声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关于小时候爱唱歌的事,吴老师曾经回忆说:“其实我自幼就爱唱歌,小时候受唱片和大姐熏陶,学了点钢琴,嗓子好,在学校常常被推举在各种场合演唱,初中一年级时并曾在大操场上举行的全校联欢大会上独唱,还真是博得掌声如雷。”③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7年夏,20岁的吴祖强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这时,南京学生展开了反内战、反饥饿、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吴祖强积极投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并在1949年初秘密参加了中共地下党。这是他此前参加过进步戏剧运动的直接结果。在1949年的“四•一惨案”④中,吴祖强是国立音乐院宣传卡车上的广播员,用他满腔的热情和洪亮的嗓音,手持喇叭筒高呼革命口号,鼓舞着参加示威游行的青年学生。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马思琚老师⑤将他藏在自己的家里,才躲过了一劫。

1950年南京国立音乐院搬到天津,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吴祖强在作曲系随江定仙教授学习作曲。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这时适逢国家选拔留苏学生,通过考试,他成了中国最早留苏学习音乐的三名学生之一,另外两位是李德伦和郭淑珍。

1953年9月,吴祖强到了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随主科老师麦斯涅尔教授及罗加尔•列维斯基等教授学习。因为当时他已经本科毕业了,所以原计划是攻读研究生学位(三年),但是吴祖强主动提出要求重新学习五年本科课程。经过一丝不苟的五年学习,他终于掌握了系统的苏联—俄罗斯学派的作曲技法,于1958年毕业,并获得了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颁发的“全优毕业证书”。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苏联留学前夕与兄嫂吴祖光、新凤霞合影(1952年)。

 

留学苏联是吴祖强成为作曲家的重要历程。在这五年中,他专心埋头创作了许多作品,如钢琴曲《主题及变奏曲》(1954),小提琴与钢琴《小奏鸣曲》(两乐章,1955),小提琴与钢琴《回旋曲》(1956),《弦乐四重奏》(1957),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1957),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1958)等。

这个阶段是他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其中一些作品在苏联和国内获得了演奏和出版,后来又都收进了《吴祖强选集——融汇集》⑥。《融汇集》扉页上有吴祖强的“点题”之句:“尝试结合中外,探索融汇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父亲的书画风格对他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是吴祖强音乐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它们说明了苏联—俄罗斯学派对于中国音乐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从钢琴曲到弦乐四重奏再到交响音乐,这证实了一个作曲家成长的必要过程。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非常丰富,结构上极其严谨。特别是在大型交响作品——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和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中,体现出作曲家的“中西交融”的创作追求和独特个性,表明它们已经是成熟的艺术作品了。

毛泽东主席1957年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⑦那时吴祖强就在现场,亲聆了毛主席的这番讲话。当年吴祖强正好30岁,“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他的音乐,还真有点“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气势和感觉。

 

 

1955年5月1日中国留字生在莫斯科合影(前排左起:郭淑珍、徐宜、林应荣、倪洪进、严良堃:后排左起:吴祖强、黄晓和、刘志刚、杜鸣心、李德伦)。

 

在最近举行的“祝贺吴祖强教授80寿辰暨从乐从教60周年”的《八旬回响——吴祖强教授作品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留苏时期的《弦乐四重奏》和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这两部作品,这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创作,今天听来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弦乐四重奏》中流畅的内蒙古民歌风格旋律,结合着丰富的西方室内乐写作技巧,与精致的赋格手法,融汇得自然而贴切。大合唱《涂山之阳——与洪水搏斗》则是这部作品诞生半个世纪后的世界首演,听来更加觉得珍贵。这部大合唱是采用郭沫若的早期长诗《洪水时代》的部分篇章作为歌词,歌颂了历史上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由六个乐章构成。其题材和当时国内的创作迥然有别。

 

风起云涌中的音乐创作

 

1958年夏季,吴祖强学成回国,从此一直工作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学的第一线。回国后不久,他就参加了民族舞剧《鱼美人》的音乐创作。那是1959年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之作,音乐由他和稍后回国也是留苏的同学杜鸣心合作完成。这是接受当时在北京舞蹈学校工作的苏联专家古雪夫的邀请而突击谱写的。这部舞剧和音乐显示为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个艺术结晶。其音乐,可以说是建国之后舞剧音乐的一大成果,充分体现了中西交融的艺术特点。舞剧《鱼美人》主要有四个角色:鱼美人、青年猎人、山妖和“众人参",这四个角色各有自己的音乐主题。全剧的音乐基本上是采用主导主题贯穿发展的交响手法来处理的,许多音乐段落,如《序曲》《人参舞》《珊瑚舞》《婚礼场面舞》《草帽花舞》《蛇舞》《二十四个鱼美人舞》等,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根据这部舞剧音乐整理的舞剧《鱼美人》组曲以及钢琴独奏曲都非常受欢迎。《鱼美人》一炮打响,它是吴祖强和杜鸣心的成名作。

接着,1964年吴祖强又与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合作创作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在1964年2月初就组建了创作班子集体日夜奋战,这部芭蕾舞剧在当年的国庆节就正式首演了。10月8日又给毛主席举行了专场演出,并获得他的赞赏:《红色娘子军》的“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这是毛主席对舞剧作品的唯一的一次赞扬。

 

 

当年南京国立音乐院的地下党员合影(左起李佺民、罗兰如、吴祖强、桑叶丹、黄祖禧、黄翔鹏)(六十年代)。

 

《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有多种版本——上述1964年的音乐姑且称之为“首演版”;江青插手之后,她要求对剧情和音乐进行修改。197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娘子军》的管弦乐总谱当时的署名为“中国舞剧团集体改编”。这部舞剧贯穿着三个主要音乐主题:娘子军连队主题、吴琼花主题和党代表洪常青主题。由于剧情是表现30年代海南岛地区的一支妇女武装进行反抗斗争的故事,因此音乐总体上建立在海南岛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又加进了许多革命音乐的因素。许多舞蹈段落的音乐非常有个性,如《赤卫队员舞》《军民鱼水一家人》《快乐的女战士》等等,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了特定人物和情节。

1972年,吴祖强调任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后。1973年,他与刘德海、王燕樵合作谱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同年又把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弦乐合奏。《草原小姐妹》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这两首作品都是在后来获得演奏机会的,演出之后,即展现了它们无限蓬勃的艺术生命力。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以蒙族小姐妹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和暴风雪英勇搏斗的故事为题材,但是作为我国第一部琵琶与管弦乐队合作的协奏曲,大胆地为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的结合探索了一条路子,这和吴祖强一贯强调的中西交融的路子是相通的。他改编的《二泉映月》,在没有伤及原作总体面貌的前提下,采用弦乐多层次的复调手法,大大丰富了原作的音响及艺术表现力。

华彦钧(吴祖强编):二泉映月,韩中杰,1987年录音, Philips音乐:中央乐团 - 中央乐团史.(1956~1996)·书赠碟

1992年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评选活动中双双入选,成为“百年”中仅有的两部舞剧音乐的经典之作。由此也可以看到吴祖强对中国舞剧音乐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灿烂的晚霞

 

暴雨过后现彩虹。在历史发展转折的1976年,吴祖强正好近50岁,“知天命”的时段。从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开始,也迎来了他人生最为丰富多彩的季节。“天命”是要他担任音乐界、文艺界的种种领导职务,让他在这方面尽显才干。1978年他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2-8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6-89年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1988年被选为文联执行副主席……其中最繁重的职务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文联党组书记,这两个沉重的全职职务基本上是同时承担的。需要花掉他多少心血和精力,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好在吴祖强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智慧,在极其复杂的局面里,他却能够应付自如,圆融通达,多所贡献。

这篇文章不想对吴祖强的领导才干及任职成就多说什么,却对他的献身公职表示一点内心的遗憾。吴祖强是一位作曲家,他的才能并不在当官。从他担负领导工作的1978年之后,就少见他再有大型音乐作品问世。他的代表作品,全部出自于他担任领导之前。这也许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个损失。

 

 

吴祖强师生合影。左起:唐建平、范乃信、贾国平、陈远林、向民、吴祖强、陈怡、王宁、董立强、张小夫、陈岗(刘小康/摄)

 

当作为作曲家的吴祖强苦于没有时间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人们却欣喜地发现了一位音乐活动家、音乐评论家吴祖强。由于人们对他在音乐评论方面关注还不够多,所以,我想在这里对他在八九十年代的音乐评论活动作一点概要的评说。

吴祖强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走上领导岗位的。就在他踏上音乐界的领导岗位之时,中国音乐界的形势正在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在思想解放浪潮的冲击下,音乐界出现了“流行音乐”和“新潮音乐”这两个新的现象。吴祖强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及讲话,他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和高瞻远瞩的艺术眼光,从理论上对音乐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岀符合历史潮流的评论。他在《历史是不会重复的——在中国音协扩大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等文章中说:“我们正应该为创作中的不同于我们一些旧习惯和爱好的因素不断出现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恰恰表明社会是在正常地前进了。”对于音乐创作中出现新现象,他认为应该抱“乐观、支持、冷静、温和的态度,应该对一切严肃认真的创作都采取积极扶植、热情帮助的态度。在谈到音乐界的争论时,吴祖强说:“什么时候争论得更少顾虑,真正做到放心地讨论问题,‘谁也不怕谁’,音乐创作就更能具有蓬勃开展的力量了。”他还认为:“完全可以不喜欢某些作品,但确实不必用一顶什么帽子来压制或大声予以呵斥,这也已被证明并无好处。在艺术创作问题上永远只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心平气和,满怀热情和温暖地相互扶助。”⑧

人生于世,诚搏一气。什么气?正气。吴祖强在评论刚刚出版的《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时曾经说过:“他(按:指贺绿汀)在一篇文章的末尾写道:他所说‘不过是心里话,是老实话’,而这恰是贺老为文的特色,也正

是他‘处世’的特点。……在中国这个受封建思想侵蚀数千年的社会,能够有识有胆,一贯坚持这种敢说真话的美德是很难得的,历史对这样的人也是会大书一笔的。……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假话真是相当多,因而真话就特别可贵。”⑨讲真话而不说假话,这也是吴祖强音乐文论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吴祖强和贺绿汀的文章有相同之处:充满着正气。

吴祖强音乐评论的范围很宽,涉及到关于音乐生活、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政策等等方面。因为他身处音乐、文化的领导岗位,他的音乐评论必然带有官方音乐评论的某些特色。由于他的视野开阔,能够环顾古今,审视中外,比较南北。他的理论素养很高,又是一位音乐行家,因此他的文章除了上述讲真话的特点之外,还带有突出的参与感、实践感和行内感。

吴祖强的音乐评论工作从50年代就开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音乐论文发表,但是他的音乐评论最为闪光的时期,却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他六七十岁时期的文章,他在这一时期的音乐评论,吐纳珠玉之真声,卷舒风云之本色,就像人生灿烂的晚霞。

 

 

女高音独唱:吴霜(吴祖光之女):钢琴伴奏:吴迎(吴祖强之子)。刘小康/摄

 

夕阳似火

 

祝贺吴老师80大寿,已经看到了王安国教授撰写的全面而热情的论文⑩,我这里不再赘述。而我的这篇文章,主要想侧重谈谈吴老师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吴老师的音乐创作,开始于留苏时期,成熟于五六十年代,逐步消失他担任领导之后。他音乐创作的顶峰以三部代表作为标志:50年代的舞剧《鱼美人》、60年代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70年代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前两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舞剧音乐的“双璧”,是中国舞剧音乐发展的里程碑。而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今天也成了琵琶艺术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在拓展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和让琵琶走向世界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当下,这三部作品已经产生了重要的世界影响。

有意思的是,这三部作品全都是吴祖强和别人合作的产物。它们甚至打破了一个观念:音乐作品是不能“集体创作”的。确实,音乐创作历来是个体劳动。“集体创作”或许是世界音乐中的“中国特色”?我们中国有成功的曲例,有上述三部作品,还有《梁祝》《黄河》等。至少可以说,音乐的集体创作也是音乐创作的一种可行的方式。还应该指出的是,吴祖强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处于主持者和负责提供作品整体构思的作者地位。

吴老师的音乐评论,开始于五六十年代,鼎盛于八九十年代。他可以说是一位“大器晚成”的音乐评论家。因为在八九十年代中国音乐界激烈争辩的过程中,吴祖强发出了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声音。他始终高举反“左”的大旗,又将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政策、文艺政策贯彻、体现得圆通而全面,既有风骨,又有睿智。他的音乐评论,展现了一位音乐家的艺术良心和深厚的学养,体现出一种传统的人文主义的精神风貌。

早在开始学习音乐专业之前,吴祖强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写作、发表一些散文随笔,在《霞晖集》里,就收进了他的部分早期文稿。翻阅这些短文,能够感觉到文字中有灵光的闪动。这当然是与他的深厚的家学渊源有关,也和大哥吴祖光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关系。当他六七十岁时又回到以文章写作上,这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回归”?抑或是曲式上的所谓“再现”?总之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吴老师自己说:在授课、作曲、写文章这三件事中,“我把写文章排在第三位” ⑪。他在文笔耕耘方面所达到的水准和层次,对他来说可能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我觉得,吴老师的许多音乐评论文章,是八九十年代中国音乐评论的典范之作;而他的《霞晖集》和《七老八十集》,也可以说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评论专集。

 

 

 1



2



3



4



5

 

1.欢迎小提琴大师帕尔曼(九十年代末)

2.欢迎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九十年代末)

3.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时与小泽征尔先生的再一次重逢。左一为韩中杰。(2005年)

4.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著名作曲家施尼特凯在三十年后重逢于莫斯科(1978年)

5.1980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邀请傅聪回国第一次在北京举行音乐会(左起江定仙、伍修权、傅聪、吴祖强)

  

 

注 释

①吴祖强《霞晖集》题句,见《霞晖集》扉页,原题句为:“都说时光不复返.晚霞朝晖总相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②引自郑板桥杵写的一幅晋轴,这是吴景洲钟爱的收藏品之一

③吴祖强《“都只为河上的歌唱……”》(1998年),载吴祖强《七老八十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④1949年4月1日,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国立音乐院等十余所大专学校的六千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内战。国民党南京卫戍词令命令军队和特务袭击学生,当场死二人,伤近二百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四·一惨案”。

⑤马思琚是马思聪的妹妹,当时在南京国立音乐院任大提琴教师。

⑥《吴祖强选集——融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⑦ 转引自《毛主席语录歌曲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7年版,第168页。

⑧以上引文均见吴祖强《历史是不会重复的——在中国音协扩大常务理事会上的发言》(1986)和《影响将会是深远的——写在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之后》(1985),载吴祖强《霞晖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63、250页。

⑨吴祖强《说真话和对音乐事业的深切关注》(1990年)。吴祖强《霞晖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01页。

⑩王安国《晚霞映朝晖——吴祖强80岁音乐人生》,载吴祖强《七老八十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329页。

⑪吴祖强《生活历程的映照——写在〈霞晖集〉和〈融汇集〉付梓之前》。载《霞晖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吴祖强先生提供)

*原文载《人民音乐》2007年7月,本号推出时有所删减。

 

梁茂春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