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傅玄《筝赋》曰“筝者,上圆象天,下平象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鼓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 乐,斯乃仁智之器也。 ”①自此人们常以“仁智之器”作为筝的代称。 日本关于筝的论著即称《仁智要录》。
“仁智”二字来自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仁义礼智”的组成部分。《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 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使事亲、从兄两 种行为有节度、有文采)是也。”同时,也蕴涵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道家理念。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讲究道骨、儒里、佛表。它追求一种物我浑一,静虚无为,山水自乐之境界。发源于两 千多年前的筝在历史长河中,不乏道、儒之意旨。其作品作为客 观载体,它寄情于山水、自然;主观载体则是托物言志,寄托着社 会人内心的希翼。
宋代苏轼词云“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剑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取问, 人不见,数峰青。”诸多的诗文和筝曲表达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文化母题。
水是灵活多变富有智慧的。外表柔弱、平静,却隐含着无限的内在力量。一滴水,可以造就水滴石穿的神话。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激发人之雄心,荡涤人之思绪。表现水之意境的古筝作品,在我国筝界领域占有突出地位。
曲目《春涧流泉》、《蕉窗夜雨》、《寒鸦戏水》、《出水莲》、《雪雁南飞》、《月儿高》 等写意性筝乐作品,无不表现了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 景象,交融互渗,以心灵映万象,代物化而立言的精神涵养。
如 《出水莲》,客家筝乐名家认为,“莲”,君子之花,它英姿艳嫩,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它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给人以洁身自好,自强不息的哲理性启示。
再如《蕉窗夜雨》,此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犹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 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此曲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述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寂,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音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全宋词》中所收录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最好的诠释。全曲用三十四小节,经过抑、扬、顿、挫的合理布局,以 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精准地表现了“一夜不眠孤客耳”的思乡之情。
浙江、河南、山东三大筝乐流派同名异曲的代表性曲目《高山流水》,实属借景抒意之作,与古琴曲《流水》没有必然联系。三首筝曲在曲调上也毫无共通之处。
但不可否认它依然是一种包含筝家内心深处所渴望被认同与相鸣的心理诉求。
河南板头曲 《高山流水》,作为河南大调曲子演唱活动之前的开场曲,它的意义在于乐手之间的互相照应,调理琴弦,以乐结友之审美与社会 的功能需求。
山东流派的《高山流水》,由四首小曲连缀而成,其曲名《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无不带有浓重的 人文色彩。尽管它的传统音乐标题性不过是一种内容提示,乐曲 的真意,或隐含在音乐本身,或要依靠演奏者本身的感悟与想象。但此命题方式不失为一种追求向度。
浙江派的《高山流水》, 曲意与标题则较为接近原意。
“艺术境界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 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晖,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②当代作曲家徐晓林女士,20 年来创作了大量的筝曲,无疑对筝乐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她的作品以西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题材,一艺 面由于作曲家自幼生活在那里,对当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故乡 情。另一艺面,也是出于一种自觉:在她看来,那里的山奇水险,风殊俗异,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神奇的文化内涵,其自然、人文 环境无论对筝乐,民族器乐,或其它艺术形式均富有吸引力。其 作品《建昌月》、《凉山春》、《洱海之夜》、《黔中赋》,用“月”、“山”、“海”、“舞”,唤起了我们对这一多民族杂居之地、历史文化极为 悠久之地的神往。尤其是其代表作《黔中赋》,人称现代的《高山 流水》,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琵琶咏”、“木叶舞”、“黔水唱”。第一部分,旋律渗透了民间的“琵琶歌”,同时在旋律结构、和弦 色彩、旋线跌宕起伏的安排上,着力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变化;第二部分,是对朴实、粗犷的民间舞蹈场面的描绘,曲中所采用的 拍弦技术,模仿民间敲击乐的音响,较好地突出了乐曲奔放的山 野之风;第三部分,歌唱型的旋律突出了贵州苗族飞歌的特点,左手大段的下行琶音,描述了山中奔腾雀跃的泉水,山映泉清, 淙淙泉鸣,跨越了主观现实世界的那份怡然与自得,是心性所向往的。
新世纪以来,山水母题的筝乐作品仍层出不穷,作曲家依然将自己的人文情怀寄予山水之间。
当代作曲家与演奏家 创作的写意性作品,不仅体现了对现代作曲手术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依恋。这类作品还包括:
源于浙江筝曲《月儿高》素材,创作于2005年的《抒情即兴曲》(李萌曲)、《莲花瑶》(王建民曲)、《暗香》、《溟山》、《云岭音画》(王中山曲)、《山的遐想》(庄曜曲)、《林泉》(叶小纲曲)、《潮》(张晓峰曲)。凡此种种,无不表现了筝这一器物审美向度的一种追求,即观照客体,忘象取意。
例如:筝曲《莲花谣》:莲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物。王建民先生吸取江南绍兴地区 的曲艺《莲花落》的音乐元素,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加工整合,富有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借助古筝特有的音韵特点,用生动的音乐 语汇刻画了莲花“展姿、起舞、搏浪、争妍”等不同状态下的形象, 表现了其清新高洁、坚忍不拔的性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傲岸的节操;“与世无争,洁身自浩”的高贵品质,其莲花 的谦谦之风、灵动之气、飘渺之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1.慢板(展姿):其灵动、清新的旋律主题,渗透出纯净的气息,显示出优雅的姿态,表达出脱俗的格调,其诗意的动感与音 乐主题的完美结合将听众带入悠远静谧的世界,同时也体现作 者发自内心的深情赞叹。
2.小快板(起舞):乐曲动感活泼,莲花在风摆绿叶中婆娑起舞的动态跃然脑中。随着乐曲的进行,情绪变的跌宕起伏,互相 唱和,一问一答的音乐语汇显示出活泼、俏皮、跳跃的音乐形象, 最后特殊的声响效果喻莲花在风雨袭来时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气节。
3. 快板- 急板(搏浪):音乐变得气宇轩昂、磅礴洒脱,仿佛 是积蓄力量的内在动力,塑造出的挺拔的音乐形象象征着莲花在狂风暴雨中仍然挺立的坚韧性格和大气磅礴的内在品性。
4. 广板(争艳):主题旋律变的大气辉煌,情绪更加饱满,再现莲花的高尚圣洁。赞美的热情层层推进。第二层次,感情含蓄细腻,变得深沉而内在。最后乐曲在安静旷远的气氛中结束,耐人寻味。
乐曲用音乐代替语言,用旋律表达内涵,用情感反应灵魂,借颂扬莲花的高姿品质,渗透出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波动,书写了 人生中“洁身自清、临风立事”的至上情怀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 感悟和内心深处的心灵独白。
又如叶小纲的作品《林泉》:这是一首在柔美的调式色彩基础上创作的赋予现代音乐色彩的筝乐作品。乐曲取名“林泉”,极富诗意,能使人联想到一幅幅茂密的山林与涓涓细水交相辉映 的画面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音乐语言充满诗意,斑斓的画面感极富音乐意境和情感内涵。
乐曲以景咏情,以乐叙志。晶莹剔透、粼粼波光、由远及近的溪流,蜿蜒在沟壑中,穿越在山林间。音乐在柔美中充满生机,显 示出生命的力量。小细流水、晶莹如玉,在山风中飘散的水花 ……音乐时而朦胧柔美、明亮清朗,时而浑厚深沉、深邃悠远。那种渐进渐远的空间艺位感,飘逸着参差错落、跌宕起伏的旋律, 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其音乐间的生动与洒脱产生了空灵悠远 的艺术效果和耐人寻味的审美意境。
后部分音乐语言的逐渐变化,旋律跌宕、棱角分明。时而平 缓舒展,时而疾速飞泻,水流拍岸,回转奔腾,显示出鲜明的性格 特点与生生不息的力量。乐曲在百川归于海的宏大气势中展现 出林泉中水的气魄、水的精神、水的力量。其中的“精、气、神”给 人一种自信、向上、豪迈、奋进的力量,同时彰显了作者将音乐语 言与大自然巧妙结合的深厚功力和内涵。
再如:筝曲《层层水澜》:是作曲家陶一陌先生用全新的创作思维艺式,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创作的一首现代写意性筝曲。“写意” 是中国艺术创造理念的命脉,也是中国文化秉承千载的精髓。这类风格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端庄雅致,又展现着清新曼妙的现代气息。 曲作者采用浓淡相宜的笔墨,为听众展现 了“水面层层涟漪,波澜无尽”的悠然景致,借水面上闪烁的波光 抒发飘然微荡的心境,体现了摇曳的水波与起伏的心绪相互交织的情愫,恰似“水”与“心”的对话,其风格意境处处体现着情感 的变化。 然作者实在描景,意在述情。 这份景致不仅仅是对水波 景色的描绘,而是借景抒情,渗透着无尽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浪漫情怀的“写意”的心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 这种乐曲特有的神韵。 其间蕴含的浪漫主义风格使主题的表达显得愈加深邃。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 所动摇。性格稳重,心胸宽大,有其高、深、博、大之质,孕育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承载了世间的爱恨情仇。山,从古至今都是文人 雅士赞咏歌颂的对象。山的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 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筝曲《溟山》 是作者王中山先生在 1991 年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创作的一首现代音乐作品,描绘了一座悠远神秘的大山四季中多彩的变化,色彩鲜明,热情奔放。通过不同层次音乐的表现,体现了人民在生活中心态的种种变化,富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山谷的空旷、寂静之感,反映了作者徘徊犹豫的心境,对 生活充满迷茫与不安。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富有动力,展现对光 明未来的无限期待。极富动感的拍板段具有鲜明的听觉冲击力, 以多样式的节奏,象征着舞蹈者灵活丰富的舞姿,给人以极其生 动的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生活的无限追求与热爱。同时深 层面的反映出湘西人民独特古朴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及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和湘西人民特有的文化特质与精神面貌。乐曲更体现了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倾向———人与自然协和、自然 与人共融。
筝曲《山的遐想》是作曲家庄曜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创作的现代风格作品,采用独特的定弦,赋予了作品全新的感情基调。缤纷的调式色彩贯穿全曲,山的形象高大浑厚又不失宁静祥和。
作品的起始主题是柔美而抒情的,塑造了一座宁静优美祥和的山林形象。旋律诗意朦胧,仿佛游人在山涧流泉的轻吟浅 唱。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山脉体现着含蓄、内敛的情感。对比的 新材料是个舞蹈性段落,这种激昂的音乐性格反映出山民们粗犷热烈的性格与充满新鲜感和活力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显示出 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力量。最后主题旋律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无比宏大的气魄,表达了人们对巍峨群山的赞美及对充满激情豪气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水中蕴含着音乐家们的思乡情操和审美情趣,那气韵生动的图景反映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哲理。音乐家在“观 物”中“取象”,并在“俯仰往还、远近取与”中“以迹会神、以志寄 趣”。作品透漏出来的情愫使听众的感受焕然一新。“乐中有画、画中有乐”,情景交融中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曲作者用 曼妙的旋律流动和丰富的演奏技巧在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中把人 与自然的协和美展现出来,用流动的旋律展现山川溪水的宏伟与秀丽,弦外之音反映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人的精神被巧 妙的暗含在悠然的自然风光中 。
中国筝文化的山水意境,是中国音乐特有的音乐现象。其声 音的表达方式所体现的客观世界深刻的反应了人的内心情感和 情绪变化。这种“无形的力量”体现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肌理中贯穿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生活并寄托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中国音乐文化特有的灵魂。
“在轮转中生出悲悯”与“相揳于自然”是中国艺术境界观中论生命境界、论格局超越的两个主轴。在此,人与自然都不是二分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缘起缘灭,天地悠悠,晓得 人世的归向,以此,筝乐艺术之所以多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出现,正可以说是“良有以也”。
在多元音乐文化的今天,诱惑是惊人的,心性的浮躁的,表现力也是多姿多彩的。这既是筝乐发展之幸运与现实,也是大浪淘沙展尽优劣之残酷,沉淀下来的势必是顺应心之向往的。天人合一,乐山乐水,仁爱,智慧,是它的魂魄。
“仁智之器”用这一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深蕴的两个字来称 谓一件乐器,且不论它的评判标准是否精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 精神层面的补给,它承载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幻化与憧憬。筝这一 乐器的文化属性可否乘驾此一命题或无愧于此一命题,则是筝 道学人仰首期望的。摒弃哗众取宠、媚俗迎合、为“标新”而立异 的画蛇添足,回归筝道本源,这是一种境界。
① 焦文彬.秦筝史话M ].北京中国文联岀版社,2002.
② 胡泊.浅析电视艺术二度创作中的美学品格J1新闻传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