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导演作品:
民族歌剧《听见索玛》副导演、乌镇戏剧节《世界旦夕之间》副导演、《南京》导演。
主要表演作品:
话剧《安提戈涅》《杏仁豆腐心》等,音乐剧《钢的琴》等。
孙书悦 青年导演、演员,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在读
”
从入骨三分的忧戚
到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些男男女女们带着各自的困境
交集于一张并不紧密的人际网络
他们疏离、争吵、和解
既是非
也是典型的生活切片
Q
您是如何理解《冰川在末日到来的那天没办法全部融化》(以下简称《冰川》)这个题目的?
A
我其实一直在想,这个题目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最早我觉得“冰川”可能是一种孤独,现在随着排练不断深入,我觉得这个题目可能是一个问题——是剧场里每一个创作者、每一个观演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我”这个人生阶段里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Q
您认为《冰川》剧本最有魅力的点是什么?
A
这个剧本主要想探讨的是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当中如何处理孤独,但它没有落入俗套,剧本写得很有诗意,我们也在尽量保持这种诗意。
导演孙书悦“钦定”海报
”
“培源”平台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导演
报名环节收到38位导演的简历
筛选出14位进入导演阐述环节
其中8位进入12小时限时导演工作坊
最终确定由孙书悦执导
Q
当时为什么参与到《冰川》导演招募中来?
A
当时“培源”导演招募的消息铺天盖地,每天都能刷到,我就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我的导师吴晓江老师也认为我应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和经验,不断鼓励我参与,所以我就挑战了自己,厚着脸皮发了简历。
Q
导演工作坊展示选择了哪个片段?为什么?
A
第三场《晚餐》。因为在我看来,《冰川》这个戏里最核心的就是齐蓝和戴一品这组人物关系,而第三场戏是最简单、最能体现他们人物关系的,或者说是最能体现《冰川》主题的,所以我选了这个片段。
孙书悦导演工作坊展示片段(李晏 摄)
Q
参与《冰川》导演工作坊中有什么感受?
A
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导演在排练厅里面对演员、或者在剧场里面对创作人员才叫创作,但在导演工作坊里,从了解项目开始,找演员、选片段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导演的工作,它需要在短时间内拿出自己的一个东西、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其实是很刺激的。
Q
12月17日是“培源”平台两周年,有什么想对培源说的话吗?
A
我给身边许多人都推荐了“培源”平台,它给我们这些青年戏剧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践机会。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啊!
”
2021年11月15日
《冰川在末日到来的那天没办法全部融化》
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建组
随即投入紧锣密鼓的排练工作
Q
从演员到导演的身份转换有什么感受?
A
目前好像还在转换中,还没有一个特别切实的“做导演”的感觉。我的感受是挺刺激的、挺累的,但也挺好玩的。第一次做导演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可能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就凭着直觉去做吧。
排练工作照
Q
选择演员时有何种考量?
A
我挑演员时更多是凭直觉,这些演员里其实没有一个是我合作过的,但看到他们时,我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一些角色特质和闪光点。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离角色特别远,说“我跟这个角色特别不像”,但我觉得挺像的。
排练工作照
Q
您在二度创作时有什么改动?
A
二度创作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我们想赋予这个
Q
您认为剧本中哪部分呈现难度最大,如何解决?
A
呈现难度比较大的是如何把这四组人物关系放在一个戏里,让观众看到他们说了四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事实上说的又是同一件事情,这个可能是我要去做的。
排练工作照
Q
您对这部导演处女作有什么期待吗?
A
没有期待。真的,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没有期待,没有期待可能才是最大的期待。
“
导演的话
2020年之后人们似乎一直在追问,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戏剧该何去何从?我们今天做这样一出戏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围绕多组彼此有着微妙关联的人物,在多个时空中非线性展开。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情感关系的憧憬与思辨被拆解成无数个断面。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身陷生活的漩涡之中,面对相似却不相同的困境越挫越勇,理想与现实维系在一根绳索上,彼此牵扯但又摇摇欲坠。
“我在孤独中如何选择亲密关系的形式”,在剧中是将生活层面和人性思考串接起来的通道,也是观演过程中创作者们想和观众探讨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躺在互联网创造的温床上互诉衷肠的时候是否想过给最亲密的人一句真诚的问候和拥抱呢?
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观众面对面交流,或许,以这样的方式,人类才能够共同抵御生命中长久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