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教育 > 正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少儿音乐教育指南
2019-07-30 17:42:41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想要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调动他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随时随地听音乐,这绝对是个捷径!没有音乐的人生就好像炒菜时不放盐——虽然菜色看起来没有什么两样,但品尝起来就是少了点味道。

在当今社会里,视听技术、电脑设备如此发达,每个人每天都有机会听到各式各样的音乐,或者参与音乐活动。如果自小就能有幸具备了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他便能够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感受,拥有更加多彩的人生。

谈到“接触音乐”,许多父母会认为:接触音乐就是如何“学习乐器”!是由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小学以后的老师或才艺老师来完成的。其实,正确的观念应该是:

开启儿童的音乐潜能应当从“听”开始

儿童期或更早的低幼期的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并不是音乐技术的获得,而是以“启发儿童的音乐潜能”与“培养儿童的音乐基本能力”为主。“音乐技术”指的是对乐理的认知及乐器弹奏的技巧,学习的适当时机是在学龄期(指六周岁以后);而学龄前儿童(指六周岁以前),音乐学习活动则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着重于“听”音乐的活动,并配上一些创造性的肢体律动。

因此,“听”应该成为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第一步,且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先于学习“乐器”!“听”音乐的教育做得好,在往后学音乐的过程中,孩子、老师、家长都会轻松许多,也较容易踏上成功之途!

回想一下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幼儿四周充满了说话的人(幼儿在听)→幼儿开始学说话(幼儿在说)→开始阅读(幼儿在读)→会读之后开始写(幼儿在写)。如此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音乐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

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来说,妈妈的歌声是最好的音乐!妈妈的声音孩子听得最多,最方便、最喜欢的声音。所以,并不需要“歌声优美”才能唱歌给孩子听。想想看,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婴儿期及至幼儿期、儿童期,妈妈每天要陪孩子玩耍、散步、吃饭、睡觉,给孩子换尿布、喂奶、讲故事,每天有这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可以顺便唱唱歌给孩子听,让孩子经由最熟悉的歌声来刺激听觉,并感受到母亲的爱。这是个甜美方便又有用的方法,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带着孩子奔波各地并假手他人。当母亲的您可要好好把握哦!

与孩子相处时,轻声地哼着儿歌,童谣、催眠曲,在上学的路上,与孩子手牵着手,念段唐诗、《三字经》,几趟路来回,孩子就可以背下来了。我的两个女儿,从两三岁起就会背《三字经》、唐诗和《圣经》的许多篇章,我从来没有“坐下来”教她们这些,只是利用走路或者等车、坐车、候机的当儿,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的!

近两年,有位来自河南省的小女孩张欣怡,受到大量关注。原因是她刚刚两岁,就能非常熟练、有模有样地唱《花木兰》《夫妻双双把家还》《穆桂英挂帅》等一出出戏剧,而且一点都不做作、不匠器。原来她父亲因车祸过世后,单亲妈妈带着她与姥姥同住。姥姥爱听戏、唱戏,欣怡两个月大时,姥姥就经常带她去公园听戏。公园有很多老先生老太太唱戏、拉琴,每天耳濡目染,成就了她的音乐天分。姥姥之前一定不知道,她的无心插柳造就了一个音乐奇迹!作为家长,特别是母亲,您所做 ,或没做到的,都将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

最好的场地就是家

“家庭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长是子女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幼儿期的音乐教育,随时都可以开始,而且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最好的场地就是“家”!想想看:总不能孩子出生以后,就抱着他四处上课吧?浪费掉的交通时间与金钱,足够让您陪他聆听上百首的音乐呢!所以别推卸责任,别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所以我没办法“教”孩子音乐。这样的观念,是有待修正的。

我有一位开专业音响器材公司的好友 ,常常带孩子彬彬到音响器材公司。孩子在公司里,从小就能熟练的操作音响开关,生活中也因此大量环绕着音乐。五岁时,彬彬来上我们的音乐班,初期表现平平,经过大约两年的基本音乐能力培养,他对音乐的喜好、能力,便渐渐显露出来。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钢琴,每天自发地练琴一小时以上,还告诉家人:每天没有弹琴,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

看着他陶醉在钢琴乐声中,回想他的成长历程,我对他的音乐基础教育固然功不可没,他从小所处的“音乐环境”对他的熏陶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到许多父母,错过随手可得的教育方式(听音乐),一心只想着等到孩子四五岁后,送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这对孩子来说,是既不经济又残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学习上的障碍甚至半途而废!

另一对热心并富有的父母,将他们就读小学一、二、四年级的三个孩子一并送来找我学钢琴。从一开始,我就发现他们三兄妹有些共同的毛病:从来不仔细看谱,每小节都有错音出现;和弦若弹错,发出刺耳不和谐的音,他们仍可以毫无感觉地继续弹奏,旋律是否优美他们丝毫不在意;音乐完全无法感动他们。对他们来说,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钢琴所弹奏出来的都不是优美的乐声,却和敲打字机、电脑没有任何分别,毫无愉悦之感。

虽经过我一年多的努力纠正,他们的“进步状况”仍是我教学史上最糟糕的一次。后来,不得已,我必须到他们家做家访,他们家的情景真让我大吃一惊:没有隔音设备的客厅,墙边摆着一架钢琴,隔墙外面是一个占地宽广的工厂,十几部大机器,从早到晚同时不停的响着,父母成天忙着在这个工厂里制造成品出售;孩子每天活在噪音里,不但没有音乐可听,就连自己的钢琴声都听不到。我看了之后非常痛心,他们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不惜花费辛苦赚得的钱,却忘记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殊不知,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因素。这真是个特殊的个案。但由此可看出听觉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

学习音乐之前,若能欣赏足够的音乐,就像具备了学习音乐的隐形的,内在的“基本装备”,日后一旦接触到音乐学习活动,便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并理解、喜爱音乐。例如:西方许多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如帕莱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等,在参加教会活动中,从开始担任唱诗班的小歌手到后来成为教会风琴师、指挥、作曲者,在教会的崇拜、赞美歌声中,儿童期的他们受到了许多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为日后的音乐成就奠定了极佳的的基础。

再举一例,说说世界知名的钢琴家郎朗的一段历史。郎朗的父亲是沈阳空军文工团的专业二胡演奏员,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就像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他的爸爸常常深更半夜带着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去抢占沈阳空军司令部大院里那条被称为“音乐走廊”的宿舍。郎朗就在那里出生!

“在这栋宿舍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孩子都练琴,要不就练唱歌,是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大楼。在那里,每天都跟比赛似的,听谁家的琴声响得比别人家早,哪家的孩子进步快了。那个时候感觉弹钢琴挺正常的,因为大家都弹,要是谁不弹,倒好像有点怪了。后来,我们搬出了那栋大楼,我才知道,还有人不弹琴、不唱歌的!”这是郎朗于2006年接受《北京青年周刊》访问时说的一段话。

您注意到了吗?他打在“娘胎”里,就每天听见邻居们不是唱、就是弹,出生后更是如此。这样的环境,加上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使得他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起步就比别人快。

人们也许认为是他爸爸逼得紧,他才容易成功。但您知道吗?日后,他虽然遇到了许多内在、外在的挫折,但仍然有很乐观的心态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我要弹下去!我就是要弹!然后,他从十一岁开始就不断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而且每次都表现卓越。

是什么因素和动力使他能如此执着地坚持下来呢?看完他所讲述的在沈阳大院里的故事,我个人觉得:从出生直到和父亲离开沈阳,搬到北京,在他童年那段可塑性最高的八年多时间里,沈阳大院的音乐环境,从听觉上给了他相当充足的音乐养分,那是看不清、说不明,却极其珍贵的“音乐熏陶”!

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其实就这么简单,花费不多,却影响深远!你可以不学乐器,但是不能不听好音乐!

好书推荐:

郑又慧是台湾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三十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这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细致而精到。可大分为两个板块:前八篇为第一个板块,主述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后两篇为第二个板块,概要地介绍多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种种人和事,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哲理。详尽解答了家长在孩子音乐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好助手。

推荐语:

本书呈现了一位少儿音乐教育专家30多年的教育经验,也是一位成功妈妈在孩子学音乐的过程中如何组好各方面管理的经验之谈;书中充满了爱和教育智慧,也传达了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技巧,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音乐的良师益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音乐教育应该为培养儿童的素质服务,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功利,成为过度的纯专业技能训练,这使音乐教育常常和初衷背道而驰。本书作者以音乐老师、家长和研究者三个角色,告诉我们如何带领孩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以使其形成终身音乐爱好,感受生活的美好,非常值得一读。

——音乐教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小利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性,“琴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从家庭和专业两个角度出发,分享如何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儿童音乐学习,明确地解决家长种种困惑。本书既值得家有“琴童”的家长阅读,也值得从事儿童音乐培训的教师详细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耀华

作者说

本书许多篇章曾在台湾多种刊物上发表过,是针对当时的音乐教育问题而写,后结集成书,于一九九四年定名为《音乐百宝箱》于台湾出版。移居美国后,我接触到许多中国内地移民,也常受邀至内地开讲习会。亦曾为文发表于内地育儿杂志,许多读者来函,希望知晓育儿之大方向与原则。发现有关音乐学习、教育子女之问题,举凡华人,不论居住世界何处皆大同小异。甚至三十余年前家长之困扰与现时代者,所差无几。

回首检视自己年轻时,身为“新手父母”,也同样战战兢兢深怕教错孩子。捏重了?捏轻了?每天都要如此自我检讨几番,希望教给女儿最好、最正确的一切。所幸二十余年来,女儿在台湾及美国社会表现虽非顶尖(那太辛苦了!),然都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 C. San Diego)生化系毕业。姐姐从加州克莱蒙学院(Claremont College)生化医药管理硕士(Master of Bioscience Administration)毕业,妹妹在美国拿到中医硕士,正在上海攻读中医博士。无论在校内或实习单位,表现还算优秀,前途、感情、生活与工作都不需父母操心。虽皆非从事音乐专业,仍对艺术保持热爱。姐姐业余自组乐团,担任键盘手;妹妹从小学至今,一直持续学习中国民族舞、现代舞,在美国加州常受专业或业余舞团之邀请,表演独舞或团体舞。当然,这一切与她们从小所受音乐、美育养分之熏陶密不可分。女儿在其他领域之天赋高于音乐表现,我虽然盼望训练她们成为专业音乐人才,也只好尊重其决定与兴趣。

一路行来,自己许多做法尚无甚偏差,心中焦虑总算放下。常常女儿从外地返家,谈到她们有今日之表现,由衷地感谢父母对其点滴之教导,听闻颇觉欣慰。

笔者曾在乐团担任首席(单簧管),参与过大量演出与比赛。将近四十年教学生涯中,从幼儿园、国小、初中、高中、大学、师范大学的学生,再到培训以上各级学校任教的音乐老师,都有长期或短期教学及带领参与比赛的经验。另又组织乐团、开办国内外音乐教师研习会。除了好为人师外,与此同时,我也要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拜师学艺,并“被迫”陪她们参加比赛(校方或老师的规定)。自认“球员兼裁判”的资历还算完整,够资格谈音乐教育。遂不揣浅陋,汇整自认不错之育儿方法与音乐教学理念,在原书的基础上,并综合近年在美国之教学心得,及对美国各种族裔、各阶段教育方法与态度之观察,另结集成册,于内地出版。盼借由本书提供一份音乐教育寻宝图,引领父母与孩子一同探寻音乐世界里的宝藏,经由学习音乐、喜欢音乐而获得更美好之现在与未来。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内地家长及老师们分享观念,诸君或可从书中探寻一二,更好甚或能举一反三,让我们共同为改善下一代之音乐教育环境而努力。

完成此书颇有难度,收集整理素材颇费精力,另有必要的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还有音符穿插其中,更有两岸对人名、地名、音乐作品名称之不同翻译方式;甚至某些生活用语都有些许差异。感谢编校者不厌其烦地校订此书,因他们的努力使本书更适合国内读者阅读。即便如此,疏漏在所难免,尚祈读者诸君海涵指正!

郑又慧

2012年3月于美国加州

读书笔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

余先庆

一,我孩子有天赋吗?

作者认为,我们往往过早的想要知道孩子有没有天赋。即使是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经过后天的音乐的浸泡,他的表现可能还不如天赋一般,但却有大量音乐熏陶的孩子。我们有的家长,会想去一个学乐器,来“试探”孩子的音乐天赋,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去学乐器之前,先要看看咱们是否提供了“暖身准备”。

二,不要过早的进入乐器学习。

我们很多家长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而在作者看来,更多的人是失败在于“开始的太早”。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对某一种乐器产生好奇心,比如钢琴,妈妈这时,就抱着赢在“起跑线”的心理,去给孩子报班学习。但半途而废的很多。

太早开始学习,不仅是情绪的问题,孩子生理发育,也没有准备好:

1、视觉发育,要对点、线、空间有更具体概念。如果没发育好,读五线谱会很费劲,经常会错。

2、孩子手指这样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完全,无论是拉琴还是弹琴,都需要用到手指。

3、需要有耐心,能坐得住。我们有些家长是为了孩子有耐心,才去学琴的,以为学琴能培养耐心。实际上错了,这么做只能让孩子讨厌弹琴。

4、孩子对“社会性”的概念,需要有一定认知。他需要知道,我应该遵守老师的规则,跟老师有良性的互动。

作者建议孩子在6岁以后,再开始进入乐器学习。欧洲很多国家是7岁左右,法国建议是8岁,包括音乐之国奥地利的孩子们,进入乐器学习也是在6-7岁。

三,我们要做顾问,不做监工

孩子如果不喜欢上音乐课,最好的办法,是陪他一起学一段。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跟老师商量能否能够安静的观摩,共同发现技巧问题,回家之后一起切磋练习。千万不要把孩子自己推进赛场,让他自己奋斗。

四,妈妈的歌声是最好的音乐启蒙

学音乐跟学语言过程差不多,是从听开始的。孩子最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它能够培养最基础的对音乐的好感。

妈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玩儿、散步、吃饭、睡觉、换尿不湿时候,去哼唱一些儿歌。如果唱歌实在是太跑掉呢,就念诗,念有韵律的歌谣,三字经之类的,这个也有利于音乐韵律启蒙。

四,如果在家里打造音乐熏染环境

1、除了睡眠时间,随时随地都放音乐给孩子听。不用要求孩子非要坐下来仔细听,这是惩罚,咱们就当背景音乐放着。

2、音乐声音不要太大,没必要盖过孩子的声音,强迫他吸收。声音过大就是噪音了,要做到你不主动被音乐吸引,音乐不知不觉中流淌出来,让人愉悦的感觉。

3、婴幼儿期可以选几首曲子,作为特定场景来重复放,比如睡眠时候放摇篮曲,吃饭时候放优美的,起床时候放节奏明快的,游戏时候放愉快的。这样的好处是,大部分孩子喜欢听重复的音乐,就跟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一样,这样他有安全感。另外,也顺便培养婴幼儿生活规律。

4、如果和其他声音混在,就不要放了。比如看电视的时候,音乐可以关掉,因为成了噪音。

5、如果家里环境周边就特别吵(紧靠工厂),这个是很不利孩子听觉、情绪稳定发展的,最好想办法改进一下,做一些隔音处理。

6、孩子做功课的时候,也可以听音乐。这时候选择没有词的音乐,独奏、重奏、室内乐或起伏不是太大的交响乐、协奏曲都可以。

7、音响尽量不要太劣质的,也可能会变成噪音,反倒给人压力。

五,在家里如何选乐曲?

1、如果咱们不会选的时候,就听古典。

2、早期,不要选那些强弱变化太大,太激动的交响乐协奏曲,容易让人情绪紧张。尽量选独奏、重奏、室内乐、合唱。

3、选择单一乐器的乐曲,有利于孩子能熟悉每种乐器的声音,比如小提琴,低音管,长笛等等,可以发现孩子乐器偏好。

4、听各国各地区民俗音乐,比如非洲音乐、南美洲音乐、俄罗斯民谣、德国音乐、奥地利传统阿尔卑斯音乐等等。接触不同民族的旋律,对大脑生长发育有好处。

5、各国的儿歌、歌谣。

6、常听流行就可能会破坏孩子欣赏古典音乐的胃口。如果孩子点歌,主动要求听流行音乐,可以偶尔听听。

六,家里面的音乐玩具

1、在孩子眼中,乐器没有贵贱,都是“会发生玩具”而已。你可以自制一些打击乐器乐器。比如说饮料瓶里加豆子,饮水桶当鼓。

2、可以通过猜声音的游戏,练耳朵。“闭上眼睛,猜猜敲的是什么?”

3、如果购买乐器玩具,带音高的玩具,比如所模拟电子琴、玩具吉他,要确定他的音高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孩子音准。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以后,玩具乐器也许就无法满足他们了。

书中内容如

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份?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接受音乐训练?

儿童音乐班该如何选择?

五线谱该如何学?

我的孩子缺乏节奏感怎么办?

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乐器?

学乐器会不会耽误学校的课业?

孩子不肯练习怎么办?

学音乐可以改变气质、增加贵族气息?

……

这些都是家长们在孩子学音乐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极好的好助手。

另(作者对内容的介绍):

本书名为《父母是最好的音乐老师》,意为尽量将我这许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和演讲中,所遇到各类有关音乐学习的问与答,收集整理成册,并搜集其他国家音乐工作者的教学心得,以求有更广泛、更多样的看法及做法供读者参考。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有关音乐教育的问题,但求抛砖引玉,或许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也能共襄盛举,让我们的社会因为音乐的润饰,变得更祥和、更美好!

——郑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