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中国 > 正文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公益探路人李克梅:真做公益一定要有点志向
2018-06-01 01:59:00 发表 | 来源:社会创新家
    我想做一些一时看不见效果的、润物细无声的公益,就像土壤板结时,总有人要先做一些松土工作,苗子才能长出来。中小学生只有构筑起内心的丰盈和强大,才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做公益最好的给予。  ——李克梅

    李克梅是“60后”,童年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她和姐姐喜欢在妈妈单位的广播大喇叭下听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样板戏这里,她接受了戏曲艺术和音乐的启蒙。中学,李克梅入读黄冈中学,恰巧那时有几位“三线”文工团的演员下放到到这里当音乐舞蹈老师,她分进文艺班接受了比较正规的音乐和舞蹈培训。
 
    “小学、中学,我一直喜欢唱歌,音乐陪伴着我,让我感到愉快,整个人积极,不怕困难。”李克梅对“社会创新家”新媒体说。《音乐之声》和《放牛班的春天》这两部有关音乐的电影,她反复看了多遍。她深信音乐是有力量的,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李克梅的丈夫是知名企业家、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2004年,李克梅和唐修国发起成立了德清教育专项基金;2016年,夫妻二人又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德清公益基金会。唐修国始终忙于三一集团的工作,李克梅则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了德清基金会的运营上。经过10年的公益实践,李克梅在持续创新公益项目后,把基金会的主要方向聚焦在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及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
 
    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音乐教育薄弱是乡村中小学教育的痛点。目前聚焦这个方向的公益组织及公益项目屈指可数。
 
有人对李克梅说,做这样的公益项目不会有人愿意捐款,因为效果不能在短期内测量和评估。李克梅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好在德清基金会的资金来自他们夫妻二人的捐赠,没有募款的压力。李克梅告诉“社会创新家”新媒体:“我想做一些一时看不见效果的、润物细无声的公益,就像土壤板结时,总有人要先做一些松土工作,苗子才能长出来。中小学生只有构筑起内心的丰盈和强大,才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做公益最好的给予。”

 

音乐教育是“汽车的车轮”

    唐修国的故乡是湖南省安仁县——一个省级贫困县,德清基金会的项目也正是从这里开始。
 
    “我先生是农民的孩子,他读大学,下海创业,个人和公司的轨迹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完全吻合。所以我们感恩时代和社会,想帮助像他那样的普通乡村孩子能有个美好未来,将来可以为国家做贡献。”2004年开始做公益时,李克梅就把支持对象确定在了国家级、省级贫困县里的乡村中小学。
 
    从最初的直接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教师,到参与永源公益基金会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再到支持奖励中小学教师做精品课和示范课的“百课大赛”项目……李克梅不断推进基金会的项目升级迭代。
 
    做了这些年,李克梅发现直接资助发挥的效用很有限。怎么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探索,李克梅发现可以用音乐用合唱的方式作为切入点。2015年,德清基金会推出“快乐合唱3+1”,囊括“音乐下乡行”“合唱训练营、夏令营”“音乐背包客”“中小学合唱比赛”等活动。
 
    其中,最大的创新设计是“快乐合唱3+1——乡村中小学合唱艺术推广”项目,让合唱艺术走进乡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以此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
 
    “快乐合唱3+1”,每个项目为期三年,德清基金会联合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省音协合唱专业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以培训音乐教师“上好音乐课”“如何组建合唱团”以及合唱指挥基本技能,用训练营、夏令营、公益音乐会、校园班级合唱、片区和县级中小学合唱比赛等多种方式在乡村中小学推广合唱艺术。如今,合唱公益项目在湖南安仁、通道、桑植、江华和湖北英山等10县落地,培训了1325名乡村音乐教师,举办了三场公益音乐会,在282所乡村中小学开展合唱比赛,超过40万名学生参与其中。
 
    德清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卫英曾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公益界教父徐永光。徐永光听后给予高度评价:音乐、美术、文学等这些文艺教育,就好比是一辆汽车的车轮,难以靠后来的学习弥补;数学、物理、历史等其他科目教育都是汽车的车身,可增可减,可以靠后来的学习增强。但缺少车轮,汽车就跑不起来了。
 
    在李克梅看来,合唱不仅是审美教育,“还培养孩子们安静倾听、团队合作、表达情感、彼此分享的素质”。
 
    李克梅为德清基金会策划的slogon是“用童声照亮童心”。“我看到孩子与同学、老师很默契,从陌生、孤独状态开始彼此交流,大家都在用情感唱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正常了。”一名志愿者在一篇文中写道。


做公益只要事情做成了
再多的委屈也没事

    搞合唱,难,在贫困县乡村中小学搞合唱,更难。仅靠一个基金会是难以办成的。所以李克梅给基金会找了三个合作方:湖南省教育基金会管行政推动、公益专业指导,湖南省音协合唱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负责合唱指挥的培训以及音乐会的统筹,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委员会负责音乐课堂教学教研培训。即便如此,项目推广进学校仍有困难。
 
    初始,校长们对学生合唱项目并不理解也不支持。为解决这个问题,经商议在各县启动时有意组织校长们参与的调研会,让他们与主办方反复沟通。有时会议通常是在校长“没有场地”“没有老师”“没有器材”的抱怨声中开始,但也会有校长站起来说:“你们不来我们也应该做,现在乡镇学校有些死气沉沉,这是正常的教育不该有的样子。唱歌要什么场地呢?” 
 
    除了学校是否接受的阻力,还有就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做合唱,好处是参与的人多,这样受益的人就多,但不好的地方也是人多,安全风险大。” 李克梅介绍,“我们给老师、学生买保险,与政府合作分担风险。任何事想做好都会有挑战,将工作做细致周全就可行。”
 
    除了安全问题,最难的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在这些乡村学校,从家长、学校到社会,整体都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经常被占用,音乐老师频繁被征去教其他课程。
 
    李克梅做事有魄力,不惧困难,其他人不敢碰的事她猛着劲儿就做了。1年,2年,3年……改变在一点点发生。现在一些学校主动给孩子们搭建合唱台;家长们陪孩子一起参加比赛,忙着在台下拍照录像;有一个县教育局的股长带着评委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跑着做评审,在微信告诉李克梅“越看越有劲,越做越有兴趣”,每天积极在群里监督老师活动打卡;习惯看高精端的合唱界专家们,现在眼睛往下一看,发现合唱还可以沉下来当公益来做。
 
    在一次片区比赛活动中,某县教育局派出一名纪检书记参与项目,没想到跟了4天,在仪式上讲话不念稿子了,开始动情地深情地表达他的观感。李克梅至今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合唱艺术,不应该是北京、上海那样大城市应该有的,我们这偏远地区也一样该有。”
 
    说话干脆利落,又急又快,做公益近15年,李克梅仍然劲头十足。即使说到困难委屈,也是大笑着调侃。面对有时的闭门羹、冷言冷语,她都无所畏惧,不抱怨,实干。“做公益得动脑筋,不能怕受委屈,只要事情做成了,再多的委屈也没事。这辈子能成为一个人多幸运,总得对社会有点贡献。”李克梅说。
 
    2015年第一次办音乐会,有人反对,因为难度太大、太仓促,结果她在大家的帮助支持下,在中南大学音乐厅组织老师学生做了一场合唱专场公益音乐会。“第一年是400座 ,第二年是600座,去年是1000座,我们邀请合唱爱好者、家长、校长、老乡来看,让更多人看到乡村音乐的发展,看到孩子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今年4月,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号召社会重视学校美育的地位、功能和价值。看到教育部长站出来讲美育,李克梅很受触动,赶紧把这条新闻转发到校长、音乐老师所在的微信群。在李克梅心里,她希望音乐教育可以推广到全国乡村校园里,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快乐地唱起来。


公益是最好的生活

    李克梅讲到一个笑话,大学毕业那会儿,她被分配进工厂当助理工程师。当时流行“盘子大仙”算命,母亲给孩子算命,但是算她的盘针一直摇摆就是算不出来。“因为我今天做公益,在当时可不就算不出来嘛!”在从事公益之前,李克梅经历丰富,先是从工程师转行做销售,之后又进残疾人协会、政府外事办,2000年,她又随先生举家迁往北京,因此丢掉了县外事旅游局副局长的职位,开始了做家庭主妇的日子。
 
    李克梅天性开朗,胆子大能折腾,在家里做全职太太让她感到落寞。等到2004年,孩子出国念书后,本着做公益为孩子祈福的朴素心理,李克梅和唐修国发起德清基金,开始做公益。“我先生17岁时,他母亲只有40岁就去世了。我在他父母名字里各取一字,将基金会取名为德清,成全先生的孝顺。”从家庭主妇转变为公益人,李克梅越做越有劲,她发动身边亲朋好友一起做公益,包括年长的父母一起参与。
 
    为把基金会做得专业,李克梅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学习。“公益是门科学,得好好学。”今年,她入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主办的ELP教育项目,为让更多人了解德清,李克梅表现得很活跃,期间她反复查看花名册记住每个同学的面孔,克服心理障碍必须和每个人攀谈一次,“你得行动,然后资源才会向你走近。你个人参与的半径越大,做公益的力量越大。”
 
    自做公益以来,基金会的工作渐渐占李克梅一半以上的时间。她原本有个梦想是周游世界,现在开始有意识进行调整了。
 
    在李克梅看来,现在做公益就是最好的生活。“公益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人总归要走的,希望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李克梅和唐修国注意影响他们的孩子学习公益、参与公益,公益成为他们家庭交往、家庭文化沉淀的最好平台。“我们想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时候,永远要考虑你为社会奉献什么,不能一味索取。公益是我们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但真做公益一定要有点志向,还要专业。”李克梅说,“我最要感谢的是,做公益过程中各项目县多方的支持与配合,感谢合作方不遗余力地帮助与共同推动,感谢三一集团给予的支持……这个时代,公益变成时尚,人人可参与;这个时代,支持创新,人人有机会。”


          来源:社会创新家  作者:琪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