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中文化改编的原则很简单,就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在保证观众能实时理解剧目内容的基础上,尽力保持戏剧的表现力不受减损。
从外国买来版权改编成中文音乐剧,剧本编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有如下几点:
难点一:文化差异
这是最容易理解也最显著的一个困难。音乐剧常常与产生地的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音乐剧之所以在当地风靡,跟其中的很多与当地文化呼应的幽默和依托文化产生的剧情冲突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些点如果搬到不熟悉当地文化的地方,就很难被观众理解,很容易导致跳戏,会极大地影响到故事的叙述和表现力。所以这是首当其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以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举例
通常采取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本土化置换。也就是翻译理论中常说的“归化”。归化的内涵很多,在音乐剧翻译中主要体现在用当地的文化元素替换掉那些当地人不熟悉的文化元素。基本原则是“等价”。替换不是可以轻易对待的,实际操作起来需要万分的慎重,才能保证剧目本身的内容不受到影响。
【案例】
《Q大道》(Avenue Q)中文版全剧都使用了本土化的策略,人名、地名、内容全都做了本土替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需要本土替换的点是原剧中描写的落魄童星Gary Coleman(美国前童星,后来被爹妈坑走了所有的钱,一生落魄潦倒,在剧中用来作为生活悲惨的典范给主角等人以心理安慰……),这个角色如果直接搬过来,那中国观众不熟悉他的背景,很难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他所指代的是“小时候很有名但是后来落魄”这种生活状态,就会给对剧目的理解造成障碍。最后决定用中国境遇相似的童星“小龙人”这个角色名来代替Gary Coleman,至少保证了年轻一代的中国观众心里能很快反应过来上文所说的那个背景。实际上演的时候这个替换的效果还不错。
其他的例子还有《妈妈咪呀》中把赌城拉斯维加斯替换成澳门(不仅出于本地化的考量,还有歌曲音节的问题)等等。
2.回避。听起来非常偷懒的一种处理方式……不那么严格地说也算是归化的一种。有时候没有能替换的文化元素或者就算有能替换的文化元素也显得很生硬或者认知度不够的时候,就会选择回避掉相应的点。通常会采用作用相似的非文化元素来替换掉原文,当然前提是确定回避掉这个文化差异的点不影响剧情的正确表达。
【案例】
剧本选择全面本地化的《一步登天》(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Really Trying)中有一首歌表现女主角YY和男主角结婚之后的生活,特别傻白甜的小情歌,一开始就唱到她希望跟男主角未来生活的地方“New Rochelle”,那是纽约一个不算太高大上,比较适合过日子的住宅区。所以一开始就决定用置换的思路,想办法用国内的楼盘小区名字来替代,但实际找的时候才发现,想找一个三个字而且音调下降而且非常知名的楼盘谈何容易……最后决定回避掉这个点,用关于婚礼的想象来代替掉关于住宅的想象,勉强过关。
其他的例子还有原文发生在伦敦的《猫》(CATS)里面的Up,up, up, past the Russell Hotel,直译过来就是飞过罗素饭店,也能唱,但是罗素饭店这个词放在这里增加了强烈的陌生感,中国观众也不见得会对罗素饭店到底有多高有概念……最后干脆扔掉换成了“飞过高高山巅”,意思上更容易理解,音节上也合拍,就这样沿用下去了。
3.直译/保留。接近翻译理论中所说的“异化”。使用这种方法,不是对这个文化元素的认知度非常有信心,就是太过独特或者牵扯内容太多完全不知道怎么换,当然也有迫于各方面压力实在不能换的……
《猫》里Gus一曲中引用的大量狄更斯著作在中文版里就原样直译过来了,调查了好些观众,说法不一。所以对使用直译手法的度至今还在摸索阶段……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文化元素对原文使用者就有陌生感,那保留成陌生的文化元素就无所谓了,《Q大道》里面整整解释了一首歌的德语词Schadenfreude就可以归在此类,同样还有《猫》里面用意大利语唱的一连串纯逗乐的歌剧。
难点二:文字游戏
特别难解决但同样不得不面对的东西。英语使用者特别喜欢用双关语和谐音,也有很多地方采用语音游戏,这些抖机灵的小trick在剧本中随处可见,如果回避不翻或者纯直译的话很长一段剧本就变得毫无亮点。有些碰巧在中文中能找到类似的可以很快解决,有些实在太过困扰就只能放弃,在上演之后才一拍脑门想到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的情况也不少见。
【案例】
以下都来自《一步登天》(这个本子里用谐音、双关的密度大到令人发指)。女主角提议男主角请她吃饭表达谢意,她用的词语是“Lunch!”,恋爱白痴的男主角完全没反应过来她说的什么意思,于是问女主角“Whatabout lunch?”,他的意思是“什么Lunch?你说Lunch是什么意思?”而女主角以为男主角开窍了,说这句话是直接用意思是“一起吃饭怎么样”的“What about lunch”来邀请她,就乐颠颠地跑走了,留下男主角一个人在那儿一头雾水。这一段是描写两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对待感情方式的关键剧情,而整个关键剧情就建立在这一个双关上,刚读到的时候简直抓狂。最后翻成了“吃什么饭?”和“吃什么饭?”的带有二义性的语句,配合上演员的表演,总算达成目的。
这个文字游戏是属于需要想一想才能出结果的,同一个剧里,有些文字游戏比如“Blood is thicker thanwater, Bud Frump is thicker than blood.”由于当代中文也有血浓于水这个习语,就很容易反应出对应,翻译成“血浓于水,Bud比血还黏糊人”。而类似“I like the way you thinch,Fink”这种用字母顺序带出隐藏的双关的台词,就完全没办法翻了,现在仍在思索中……
难点三:词曲配合
这一点就是歌词译配专属的难点了,是观剧的时候很难注意到的一个部分,但紧要性实际上比上面两者都要高。因为一旦歌词与曲子无法配合,那观众就没法第一时间听懂歌词,对剧情的理解就会受到影响。
词曲配合主要包括音调起伏与旋律的配合(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只对中文这种音调语言存在的难点,也是解决起来最困难的一个部分),重音与旋律的配合,断句气口与旋律的配合,元音辅音与旋律的配合等等。展开来讲的话非常复杂,各自简单解释一下吧:
1.音调起伏与旋律的配合。如果无法做到,就会出现“倒字”的现象,严重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到对歌词意思的理解。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非音乐剧):如果在上行旋律do sol上面填入“公主”一词,唱出来就变成“拱猪”。这还只是一个词语,如果整句的音调和旋律都无法配合,那第一时间听懂歌词就会非常困难,对于戏剧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2.重音与旋律的配合。对所有语言都通用,多音节词语或者句子里面的重音需要跟乐谱的重音(不一定是小节里面固定的重拍,也可能是切分节奏里面的重音等等)重合。如果无法做到,听起来就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显得不流畅,也容易听错。
3.断句气口与旋律的配合。同样对所有语言都通用,乐谱中标有换气记号和休止符的地方需要同样是歌词里文字自然断句的点,否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员的演唱和表演。题外话,《猫》里面海盗猫那段原文用错误的断句玩了个游戏,在sentimental的sen和ti之间断句,加了个大喘气,来彰显海盗猫的歌剧是一个烂歌剧。翻成中文的时候用了在明月的明和月之间断句来产生这个错误断句,但是大概因为大家对中文歌的错误断句已经比较习惯了,现场没什么观众注意到这是个笑点,不知该说什么好……
4.元音辅音与旋律的配合。非常微妙的一个点……比如对于旋律上的跳音要多采用塞音来造成轻快跳跃的感觉,且要避免采用复元音;长且高的音尽量采用韵腹开口度大的韵母来保证可唱性,等等,如果要往细里抠,可能需要注意的点几乎是无限的。
举个日本音乐剧翻译的例子,著名词作家、译配家岩谷时子老师译配的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里面,冉阿让的编号24601最早是用英文唱的,因为日文里的1发音是ichi,而i这个音非常妨碍发音,大家都知道Who am I最后的24601是个又高又长超难唱的音,如果让演员唱ichi的话会非常困难,只能退而求其次唱英文。但那么重要的剧情关键,唱英文又很影响理解(当时日文歌还没像现在这样一股脑儿往里面塞英文),最后岩谷老师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干脆把24601改成了24653,日文的3(san)就是开口度比较高的音,适合唱高音。虽然对原文做出了改动,不过也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以上这几个点听起来都很繁琐,不过在音乐剧创作过程中,曲作者会照顾词作者,根据歌词对曲子做一些微妙的调整。但词作者被照顾了,曲作者迁就词作者也开心了,译者就只能一丝不苟地按照词作者写下来的文字的结构走,简直虐心……
答主翻译《狮子王》时,某首歌三个叠句一模一样的旋律线,为了照顾文本的固有结构,休止符和音符长短、气口放置的位置完全不一样,翻译的时候完全是地狱。顺便一提,大部分版权严谨的音乐剧是不允许对谱面做出任何调整改动的,所以这个工作量就全都落在了译者手里……回想起来都是血泪啊。
答主自己也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最佳解决方式,实际上现在做的也远远没有达到把以上四点完全照顾到的境界,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难点四:戏剧语言
音乐剧也是戏剧,其中的台词和歌词都要具备戏剧语言的特性,包括动作性,口语化,能反映人物个性等等。这块其实就落入戏剧翻译的范畴了,这一领域名家众多,历史上焦菊隐老师、英若诚老师等等都是大家巨擘,作为戏剧刚入门的小辈,我就不在这边瞎掰扯了。有兴趣可以阅读戏剧翻译界前辈的著作。
程何 Vivi Cheng
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现就职于七幕人生音乐剧,担任剧本总监。长期从事音乐剧翻译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部西方经典音乐剧的剧本汉化及歌词译配。代表作:《妈妈咪呀!》、《猫》、《Q 大道》、《一步登天》、《吉屋出租》(工作坊制作)等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作品的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