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话剧音乐剧 > 正文
《剧院魅影》来袭 音乐剧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2015-11-30 19:36:57 发表 |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了能把号称“音乐剧之王”的《剧院魅影》引进北京,引进方田元足足等了16年,直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1600座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的落成。11月20日开始,《剧院魅影》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续上演64场。在距离该剧首演29年后,北京的观众终于能在家门口欣赏到这部“一生不可错过的经典”。

    此前,今年5月,世界四大音乐剧之首《剧院魅影》正式签约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中两位主演获聘成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签约艺术家”。完成此次引进工作的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元感觉了却了一桩心事。

    《剧院魅影》让北京观众等了16年

    《剧院魅影》自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至今已在全世界27个国家的145个城市上演了74000多场,有超过1.3亿名观众观看。为了早日将这部世界经典引入北京,1999年,田元就已经跟《剧院魅影》的版权方进行了接触与谈判,但未能如愿。田元透露,主要是剧场承载能力不足。“当时制作团队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剧院,发现没有一家符合《剧院魅影》的基本技术条件”。

    作为一部大制作、高科技的音乐剧,该剧需要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营造出故事中歌剧院从地下密室到剧中舞台,从水中划船到宫殿舞会等22个不同的场景。

    “1988年,《剧院魅影》登陆百老汇时,几乎把Majestic Theatre的地下层拆了重建,花了1个月时间重新装修。”田元说,《剧院魅影》中有一个经典场景是吊灯从观众席冲向舞台,大吊灯宽3米重1吨,有48个灯泡6000颗水晶,坠落速度是2.5米每秒,“而这个装置要安装在观众席的上方,这需要极高的安全条件”。

    尽管北京有多个大中型剧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条件可谓全国之最,但大多是音乐会剧场的设计,并不适合音乐剧的演出。“条件差不多的保利剧院和世纪剧院,都符合音乐会的自然声场条件,而不是音乐剧要求的电声声场。”田元说,当时上海大剧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造,2004年,《剧院魅影》巡演先去了上海。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后,《剧院魅影》技术总监理查德·马丁对剧院的舞台技术和硬件设备赞不绝口。

    为了将这部“音乐剧之王”引进北京,2012年,四海一家与金融街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将天桥艺术中心打造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剧剧场。田元说,天桥艺术中心的主剧场不但对舞台、灯光、音响等多个方面采取独特设计,更采用了一批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不仅完全符合《剧院魅影》的技术条件,在未来也可以满足其他音乐剧的演出要求。

    田元介绍,因为复杂的舞美要求,该剧全部巡演道具需要从国外运输,包括230多套服装、236件道具、26个集装箱,总重达200吨。为完美还原巴黎歌剧院的真实场景,这部戏仅装台时间就需要3周。预计广州、北京两地共104场演出的运营投入规模将超过6000万元,这一数字创下了中国的演出行业纪录。

    自2008年起,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创作及运营公司开始涉足音乐剧市场,以年均超20%的增长发展,大型音乐剧演出上座率均在80%以上。这样的契机下,《剧院魅影》能否收回运营成本,实现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引进版音乐剧进军中国

    2002年6月,被称为音乐剧“四大名著”之一的《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亮相,并连续演出20余场。它由全球最大音乐剧制作公司之一伦敦麦金托什公司负责提供全部演员、舞美人员、布景及伴奏乐队。引进版音乐剧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帷幕由此揭开。

    2004年,韦伯音乐剧《猫》在人民大会堂连演数场,场场爆满,一时间看《猫》成了最时尚的事情。2007年,英文版《妈妈咪呀!》在京沪两地共上演46场,在上海驻演一个月仍是一票难求,在北京的16场演出利润率超100%,缔造了当年的票房神话。而《剧院魅影》曾在2004年和2013年在上海巡演160场,其中2013年票房的销售率高达98%。

    这几年,原创音乐剧也是市场争抢的热门。从2014年开始,随着电影、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饱和度日益提高,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在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演出商看到了音乐剧巨大的潜力和市场,但并非每部引进音乐剧都能赚个盆满钵满。“本土化”也不是什么救市秘方。中国的音乐剧市场“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困难重重。

    2008年,北京共上演了《猫》《灰姑娘》《发胶星梦》《阿依达》4部音乐剧,除了《猫》平均售票率达八成,另外3部都惨淡收场,以引进音乐剧为业务的合资公司东方百老汇也从此关门。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融合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音乐剧,逐渐成为目前西方最为流行和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今,在英国以及美国百老汇等一些地方,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音乐剧,《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剧目更是成为久演不衰的世界经典剧目。

    “但在中国,音乐剧还是偏门的艺术。”音乐剧制作人直言不讳,“中国缺乏音乐剧传统,市场再热闹也是少数人的时尚,甚至很多人还分不清音乐剧与歌剧。”

    目前,中国制作音乐剧主要有三种方式:引进音乐剧、将国际知名的作品用中文改编和原创音乐剧。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对于音乐剧还是在摸索前进。此外,翻译过来的音乐剧能否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鸿沟,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2011年,中文版《妈妈咪呀!》问世,这是首部通过版权合作“汉化”成功的世界经典音乐剧。2012年,第二部中文版音乐剧《猫》推出。仅两年间,这两部音乐剧在全国巡演、驻演达672场,票房总收入超过两亿元。

    “百老汇80%剧目是赔钱的,做中文版就规避了原创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做经典音乐剧的中文版看似是一个很讨巧的商业模式,但是本土化的经典音乐剧在吸引更多中国观众的同时,人们对中文版音乐剧票价的心理定位也比原版引进的音乐剧低很多。

    “百老汇模式”是否水土不服

    《剧院魅影》是纽约百老汇舞台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在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56亿美元,高于历史上任何一部电影或者舞台剧,超过《泰坦尼克号》、《ET》和《星球大战》。但有业界人士认为,引进音乐剧只是“帮人卖票,赚个差价”,不仅价格高昂,也难以对本土从业者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此次《剧院魅影》巡演来势汹汹的背后,四海一家其实有更大的“野心”。

    “国内音乐剧不缺市场,缺乏的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和专业的团队。”田元表示,作为业内规模最大、制作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制作和推广《猫》《妈妈咪呀》等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过程中,积攒了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此次倾尽全力打造《剧院魅影》巡演,也是希望借此扩大音乐剧市场的基础,建立国内音乐剧市场的运作标准,让国内音乐剧市场打开一个新格局。

    “就企业而言,我们需要将音乐产业扩大化,而不是要靠一部剧目成为我们的盈利点。业务布局不仅仅是剧目内容生产,而是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包括专业音乐剧剧场运营和票务销售。”在田元看来,过去中国的舞台剧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经营模式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四海一家除了制作推广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外,还运营天桥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上海梦中心剧场等演出剧场,并整合了旗下老牌在线售票平台中演票务通的售票平台和线下网络。这样的模式,似乎越来越接近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产业。

    可以说,此次《剧院魅影》巡演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会大幅提升音乐剧市场的关注度,其在北京的演出场地——天桥艺术中心以音乐剧演出为核心,涵盖周边多种演出形式的市场定位,也瞄准“百老汇大街”的商业模式,意在打造中国音乐剧的产业中心。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音乐剧产业能否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文化方面的对接,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都需要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摸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脉搏。

    目前,中国音乐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公众对音乐剧接受度和鉴赏力的提高,音乐剧的受众逐渐成熟,对音乐剧的需求明显增加,特别是期待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中国音乐剧不应该走百老汇的老路,而应借音乐剧语言找到属于中国的、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百老汇制作人兰德尔·艾伦·布克认为,没有文化个性的音乐剧,即使投入数千万美元也很难吸引观众。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眼下比专业剧场更缺乏的是音乐剧人才和能够撑得起剧场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原创经典音乐剧剧目非常少。“剧目多精品少”的发展瓶颈,使得中国原创音乐剧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还很遥远。